張世怡,嚴偉民
重慶電訊職業學院
建筑智能化系統是建筑技術主要建立在通信自動化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以及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基礎上,是通信網絡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建筑設備監控等系統以及智能化集成系統所包含綜合運用控制技術、電視技術、光纖技術、數字通信技術、傳感技術以及數據庫技術等多種電氣技術及其應用的融合。是保證并實現建筑物的結構、設備、服務和管理的優化組合的技術平臺。
建筑電氣技術包含的布線技術、電源技術、屏蔽技術、抗干擾技術、防諧波技術、防靜電技術以及防雷與接地技術等。
由于不同的電氣設備所采用的傳輸模式、技術應用以及供電系統等的不同,其功率和抗干擾能力對電磁兼容的要求存在著差異,因此,對布線電磁兼容性設計與數據傳輸與控制的可靠性設計的要求也不同。通過技術應用的分類,設置專門的技術處理與實現的線路(如,流量計線路、溫度濕度的傳感器線路、通信線路和水位開關線路等)進行專門施工。對控制電纜、信號電纜及電源線、采用分管、分槽形式的隔離(或屏蔽)布線設計,網絡光端設備、網絡控制器、計算機等設備的布線采取分層級設計并與弱電工程共用接地干線。
應用建筑智能化系統,實現智能化監控、加強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能力、促進智能建筑間的信息傳輸等。
建筑智能化系統的弱電設備的結構與功能(比如,溫控設施、空氣調節設施、給排水設施、供電設施、照明設施、運輸設施、通信設施和安保設施等),以及所有設施的供電問題和設施間協調運行的問題不斷地復雜化,所采用的現場控制總線技術、以太網絡傳輸技術、弱電技術、強電技術等多種實用高效的新技術新設備,保證建筑智能化系統內部的各項功能不間斷的安全可靠運行,且得以完整實現。
(1)環境照度標準、光源和燈具照度標準的確定。
(2)功能性照明,采用直接照明和開啟式燈具。比如,選用符合IPX5防護等級要求的防潮或易清理型的燈具作衛生間、浴室等使用。選用帶玻璃的且便于清除污垢的燈具,吸頂安裝作廚房等一般照明。
(3)公共生活區、樓梯間選用帶指示燈兩地延時控制開關、紅外探測控制開關,聲光控延時開關及其他節能自熄開關等。
(4)應急照明正常供電可接自樓層照明配電箱的專用回路或接自防專用配電箱。應急照明中的備用照明燈宜設置在墻面或頂棚上。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處應設置疏散指示標志。
(1)配電系統的配電電壓采用220/380V。根據負荷大小采用單相三線(L線,N線,PE線)220V配電,或三相五線(Ll、L2、L3線,N線,PE線)380V配電。
(2)每個住宅單元按三級配電設置,即,住宅配電總箱、樓層電表箱和住戶配電箱。
當線路電流≤60A時,樓層電表箱采用單相220V配電;當線路電流>60A時,則采用三相220/380V配電。樓層電表箱與住戶配電箱分開設置。采用智能卡式電表,一戶一表,適當集中安裝。公共生活區、樓梯間照明負荷單獨設公用電表計量。
(3)配電箱及其線路設短路保護、過負荷保護和接地故障保護以及漏電保護。在住戶配電箱內設浪涌抑制保護裝置。
(4)插座由單獨回路配電,且每回路的插座數不超過10組。若燈具與插座回路共用一個回路時,其中插座不能超過5組。
(1)接地與等電位聯結。在地球上將接地極作為接線端子與其聯結,構成等電位聯結。
(2)城市公用變壓器供電。低壓配電系統應采用TT接地系統,并設專用保護線(PE線)。住宅小區(或單位)內設變壓器供電,低壓配電系統應采用TN2C2S或TN2S接地保護。當采用TN2C2S接地系統時,電源進戶線處應作重復接地,并在總配電箱處進行總等電位聯結。浴室、衛生間應作局部等電位聯結。
在單元電源進戶線設置IΔn=300~500mA延時動作的漏電電流保護裝置。住戶配電箱各分支回路(除分體空調電源插座外)設置IΔn=30mA時瞬時動作的漏電保護裝置。重要弱電設施接口處應設置過電壓保護裝置。
(1)合理選用新技術新設備,保證技術設備的安全可靠
選用經過檢驗認證的合格產品,利用新技術新設備來優化系統的設計,降低運行管理與維護的難度,保證經濟上的合理,降低工程造價和投資的成本。
(2)采用規范的工藝技術,保證工程的安全可靠
在工程設計與施工各個階段,遵循電氣施工設計與質量規范,分析建筑電氣工程的智能化設備和技術的應用,認真審閱和校對設計圖,工藝操作及執行過程要嚴格采用合格的材料和設備,做好質量控制與分部分項的驗收記錄,確保工程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追溯。
建筑智能化系統及建筑電氣技術在現代建筑電氣工程中的應用,不僅是智能化系統線路以及電氣照明系統應用,對各種控制與事故防范等進行自動監測和應急處理,使智能建筑便捷、安全的節能居住環境的優勢得以體現。建筑電氣工程的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實現系統協調的建筑物的整體管理和控制。我國建筑電氣工程的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更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得到更廣泛的推廣。
[1]余曉平 付祥釗《建筑節能的方法論基礎探析》[J]建筑節能2012年05期
[2]張順強《淺談自動化技術在智能建筑中的應用》[A]《IT時代周刊》2013年度論文集[C]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