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剛+郭永成+蔡維+王曉娜
“早先,社區只有三間房,擠著十多個社區干部,連干部都覺得擠巴,哪兒還有老百姓的地兒?”回憶起過去的先鋒社區,居民高桂琴直搖頭。
然而,隨著社區服務功能的轉變,高桂琴的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彩。如今,她每天都到社區的藝體廳扭秧歌,那神采飛揚的精神頭讓人根本看不出她已81歲高齡。“現在想搞啥活動,社區替我們想得可周全了!”高桂琴感覺特別滿足。
被社區服務打動的當然不只是高桂琴,很多居民都把社區當成了家,把社區干部當成了親人。
平心而論,泰來社區組建時間并不長,社區工作經驗也談不上有多豐富,為什么還能贏得群眾的由衷認可?日前,記者懷著好奇,來到素有“塞北江南”之稱的泰來縣,深入多個社區進行采訪。
整合資源,完善服務功能
2013年以前,泰來縣各社區因缺乏必要的硬件設施,開展服務受到制約。在居民眼里,那時的社區只是“一個收衛生費、能蓋戳、能開介紹信的辦事機構”,不僅環境差、功能單一,還和群眾有著一種莫名的距離感。
2013年年初,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泰來縣委意識到,社區要密切聯系群眾,必須盡快實現從行政型社區向服務型社區的轉變,把社區建成服務完善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為此,泰來縣委將突破口定在硬件設施建設上。
通過集中整治辦公超標用房,縣委、縣政府陸續將整體騰退的5300平方米的臨街辦公樓,投向辦公用房緊張的社區,從而給社區探索新型服務管理模式提供了巨大空間。
2014年3月,當先鋒社區黨總支書記苗建光走進教育局騰讓的獨棟小樓時,驚喜之余卻有些迷茫:“這1200多平方米的新址是原社區的四倍,從一層到四層,一共30多個房間,究竟該怎么開展服務?開展哪些服務?”多年來,習慣了社區傳統管理模式的苗建光犯了難。與苗建光一樣,其他一些社區書記也遇到類似的難題。
早在2013年年底,泰來鎮黨委帶領苗建光等五位社區書記考察了哈爾濱、石家莊、武漢等多地社區,學習成功經驗。雖然走南闖北見識了不少前沿做法,但“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衛星社區黨總支書記張海波說:“咱得‘量體裁衣,不然老百姓會覺得是在作秀!”
考察回來,泰來鎮黨委理清思路后進行了大膽嘗試——整合民政、黨務、醫保、社保、就業等資源,設立便民服務大廳,開展“一站式”便民服務;在三級網格服務管理基礎上開展領辦、代辦業務,通過網格長、居民組小組長、社區干部逐級解決難題;社區設立活動室、圖書閱覽室、醫療保健室等場所,同時組織醫療、家政、司法等志愿者提供各類免費服務……
多樣化服務給居民帶來極大的便利。多年前,先鋒社區居民楊國武離異后患上精神病,一直獨居。因為沒有獨立行為能力,社區就成了他的“第一監護人”。每年社區辦理城鎮居民醫保時,網格長彭艷萍等人就拿著楊國武的醫保卡替他辦理各種手續。楊國武發病了,社區干部送他去醫院;病情緩解了,社區干部再把他接回家。如此悉心照料,連楊國武不在身邊的姐姐都為之動容,也把社區干部當成“自家人”。
在居民心中,社區角色從“衙門”變成“家門”,從“小巷總理”變為“服務總臺”,角色轉換的背后,體現的正是泰來縣委對強化社區服務型黨組織的傾力謀劃。
激活“細胞”,打造一區一品
近幾年,泰來縣雖然一直提倡社區要向居民提供精細化服務,但社區往往因自身的短板出現這樣那樣的缺憾。泰來鎮黨委組織委員王書舉例說:“比如有的社區平房多,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建設滯后;有的社區缺少醫療機構,老百姓看病難……如今,各個社區在補足短板之余發揮所長,都創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
建新社區臨近泰來實驗小學,平時學生下午3點50分放學,很多四點半下班的家長沒法按時來接孩子。為解決家長的燃眉之急,建新社區黨總支決定建立“四點鐘學校”,由社區看護這些放學后無人看管的孩子,并協調志愿者為貧困學生做公益性輔導。
創意雖好,但操作起來并不順利。建新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東升與副書記謝洪軍到處“請老師”,卻屢屢碰壁。李秀杰是轄區內的一名英語教師,下崗后開辦了一所輔導學校。當楊東升與謝洪軍第一次拜訪她時,李秀杰正忙著上課,婉拒道:“你瞅瞅,我每天的課表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實在沒時間!”
然而,楊東升與謝洪軍“三顧茅廬”,感動了李秀杰。此后,她不僅自己常來社區做輔導,還發動學校的其他教師來做公益。如今,民辦教師、退休教師、大學生等社會力量都參與到社區服務當中,不但減輕了家長的后顧之憂,還創出了品牌。
如果說社區是城市的細胞,那么個人就是社區的細胞。最大限度地激活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社區將會更好地發揮特色服務功能。秉承這一理念,先鋒社區黨總支結合社區地處老城區、文脈好的特點,決定通過設立社區講堂打造文化服務型社區。
在籌備社區講堂之初,講什么、誰來講等問題一度困擾著黨總支書記苗建光。在對社區老人情況進行摸底調查之后,苗建光心里有了數。為了請來有威望的老師,他四處探訪,想盡辦法把專家請進課堂。
2014年秋,省中醫藥大學博士鞏如倫應邀在先鋒社區進行了一場關于糖尿病的健康知識講座。當天會場座無虛席,老人們認真記錄,還不時舉手提問,聽課熱情十分高漲。
“專家講的都是我們最需要的知識,不摻廣告,更不糊弄人。社區把專家請來,咱們可有了耳福嘍!”居民顧玉蘭對講座贊不絕口。
除了建新社區、先鋒社區,向陽社區、光明社區、衛星社區也分別打造了殘疾人特殊服務、社區醫療服務、居家養老服務的特色品牌。兩年間,泰來縣各社區將服務觸角延伸至社區的細微角落,也將服務的理念滲透到社區黨員干部的心中。
多方聯動,推動黨建與自治
如何救助貧困戶,一直是讓社區干部苦惱的事,因為社區的力量比較有限。2013年4月,泰來縣委啟動了“黨員干部進社區”活動,要求縣直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2450名在職黨員與弱勢群體對接,幫助他們解決最迫切、最現實的民生難題。這一活動一經開展,就立即使社區扶困工作上了檔次。
向陽社區居民王增利多年來患充血性心臟病,沒有勞動能力,僅靠低保維持生活。衛生局機關黨支部與王增利結對后,黨員們送來了糧油等生活必需品,還幫他維修了房子;每逢節假日,黨員還和他一起嘮家常。
“你們對我太好了,我無以回報。”為了感謝黨組織和社會對他的幫助,王增利在去世后捐獻了自己的全部器官。這件事深深觸動了很多在職黨員。
在職黨員走進社區,拉近了黨群的距離,增進了黨群的感情。為了把黨組織的“根”深深扎在社區,泰來縣委同時啟動“黨員干部進小區”活動,在全縣117個居民小區建立黨支部,由共建單位“一把手”兼任小區黨支部書記,介入小區建設管理難題。
2013年以前,興業小區內垃圾遍地,樓道內臟亂不堪,居民家的下水管經常倒灌污水。由于原物業公司不作為,小區矛盾不斷升級。縣疾病控制預防中心主任于波擔任該小區黨支部書記后,立即召集業主委員會、樓道長、新物業公司開“圓桌會議”。在列出的問題清單中,最棘手的當數“跑漏水”。
在民意的推動下,于波協調縣建設局啟用了該小區的房屋維修基金,以維修下水管。施工那天,于波跟著施工隊跑前跑后,居民們則幫忙沏茶倒水、買零件、打下手。“跑漏水”問題解決后,于波又協調縣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出資,幫扶興業小區粉刷了墻壁、更換了樓宇門,還安裝了監控設施。
黨支部書記把小區的事當成“家務事”,激發了居民們的責任感和主動性。居民不僅愿意維護和治理小區這個“家”,更愿意擁護小區黨支部這個“主心骨”。“以前,小區垃圾沒人管;如今,小區人人都是主人,誰都愿意為小區盡一份心、出一份力。”興業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劉國民對這種變化深有感觸。
“如今,社區正逐步進入‘私事,居民自治解決;小事,社區協調解決;大事,部門幫扶解決的良性運行模式。”泰來鎮副鎮長仲偉波告訴記者,“最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社區的居民自治與自我管理。”
從“單向推動”的基礎服務到“有序互動”的特色服務,再到“全民聯動”的居民自治,泰來縣各社區已經逐步形成了以黨組織為核心、社會組織協調、居民共同參與的發展格局。盡管有些地方還不夠完美,但這些務實的做法與嘗試很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