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 褚姝頻 田子華
摘要:由灰飛虱傳播的水稻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是21世紀以來江蘇地區水稻上危害最為嚴重的兩大病毒病害。分析了江蘇省2014年灰飛虱再度回升重發的原因:氣候環境有利于灰飛虱越冬存活及繁殖;麥田1代灰飛虱防治覆蓋率低,有效蟲量高;水稻機插面積不斷擴大,水育秧秧田面積減小,蟲量集聚。展望了今后一段時期水稻病毒病的流行趨勢:耕作制度為灰飛虱發生創造了穩定的生存環境;品種布局為病毒病流行提供了適宜的寄主條件;種植方式有利于灰飛虱對寄主作物的更多選擇。提出建立水稻病毒病長效防控機制的對策:規范開展監測,建立完善水稻病毒病預警體系;狠抓關鍵措施,優化集成綠色防控配套技術;加大政策扶持,大力推進統防統治。
關鍵詞:灰飛虱;病毒病;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112+.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2-0134-03
收稿日期:2014-10-28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編號:SXGC[2013]359);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編號:201003031)。
作者簡介:朱鳳(1979—),女,江蘇寶應人,碩士,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水稻、小麥等作物病蟲測報及防治。Tel:(025)86263340;E-mail:zhufeng@jsagri.gov.cn。
通信作者:田子華,推廣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作物病蟲測報及防治。Tel:(025)86263827;E-mail:ipm@jsagri.gov.cn。由灰飛虱傳毒引起的水稻條紋葉枯病及黑條矮縮病,曾是江蘇水稻最重要的兩大病害[1]。2004—2011年,2種病毒病害此消彼長、持續重發,嚴重影響著水稻生產安全。2004年,江蘇省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病面積2 357萬畝,占當年水稻種植面積的79%,成片水稻絕收[2]。2012年,隨著綜防措施的進一步深化,傳毒媒介灰飛虱發生量顯著下降,兩大病害發生危害程度同時減輕,至2013年,2病發生程度均為2004年以來最輕,水稻病毒病在江蘇的危害威脅似乎已經消除。然而,2014年灰飛虱再度重發,秧田蟲量較2013年急劇增高,回升勢頭十分明顯。筆者通過對2014年灰飛虱回升重發的原因進行剖析,展望今后一段時期水稻病毒病的流行趨勢,提出建立長效防控機制的對策和措施。12014年灰飛虱發生概況
冬前蟲量較低,冬后殘留蟲量較高,麥田1代灰飛虱發生數量大,秧田1代成蟲及大田2代若蟲蟲量高于2012—2013年同期水平。
1.1冬前基數較低
2014年,灰飛虱冬前基數處于較低水平。冬前蟲量普查,江蘇省加權平均蟲量0.53萬頭/667 m2,是2004年來第11位,大多數地區蟲量為0.1萬~0.6萬頭/667 m2,普遍較2013年低30%~70%,為2004年以來最低(圖1)。
1.2冬后蟲量上升
2014年3月中下旬普查麥田冬后殘留蟲量,江蘇省加權平均蟲量3.19萬頭/667 m2,高于2013年,為2004年以來第10位(圖1),大多數地區蟲量為0.2萬~1萬頭/667 m2,里下河、沿海及淮北局部高達20萬~25萬頭/667 m2,高于2013年同期,列2004年以來的第5~7位。
1.3一代蟲量高、增速快
2014年5月20日前后普查,麥田1代灰飛虱若蟲蟲量大多在3萬~10萬頭/667 m2,較2013年同期高30%~70%,列2004年以來第10位上下。里下河、沿海及淮北部分地區 35萬~100萬頭/667m2,列2004年以來的第5~7位。5月下旬至6月上旬1代灰飛虱由麥田遷入秧田期間,秧田蟲量迅速增加,高峰期普查,蘇南、沿江秧田蟲量2萬~10萬頭/667 m2,丘陵地區、里下河地區及淮北地區20萬~330萬頭/667 m2,多地為2013年的1.3~1.8倍,高者達5~15倍。6月下旬至7月上旬2代低齡若蟲高峰期大田普查,里下河、丘陵、沿江、淮北地區移栽稻田百穴蟲量100~800頭,丘陵、沿江局部2 000頭,其他地區 10~60頭;大麥茬直播稻田蟲量20萬~50萬頭/667 m2,小麥茬直播稻田蟲量1萬~12萬頭/667 m2,多數地區蟲量高于前2年,列2004年來第 8~11 位(表1)。
2灰飛虱再度回升原因分析
2014年,稻田灰飛虱,尤其是水稻秧田1代灰飛虱蟲量回升原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影響因素。
2.1氣候環境有利于灰飛虱越冬存活及繁殖
2014年2月,江蘇平均氣溫4.2 ℃,較常年同期偏高0.7 ℃,其中,2014年1月份氣溫異常偏高,平均氣溫比常年高 2.4 ℃。冬前氣溫低,灰飛虱若蟲鉆入土縫泥塊下不動,田間查見率低。冬后氣溫回升后,存活的灰飛虱全部恢復活動,田間蟲量較2013年明顯增加,冬后較冬前增長598%,列2004年來第1位(圖2)。二是適溫少雨有利灰飛虱繁殖。灰飛虱繁殖與氣溫、降雨有一定的關系。張愛民等指出,18~27 ℃的氣溫下灰飛虱種群增殖能力很強,產卵量有隨溫度升高而增大的趨勢[4]。3月下旬至4月的雨日雨量影響灰飛虱越冬代向1代轉化,降雨減少對灰飛虱產卵和孵化有利[5],暴雨對初孵若蟲有沖刷作用,不利于灰飛虱存活。2014年,越冬代灰飛虱羽化期間,江蘇省氣溫偏高,雨水偏少,其中4月上旬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3~3.4 ℃,降水量明顯偏少,除沿江蘇南地區有 1~4 mm 的零星降水外,其他大部分地區無降水,降雨量不及常年同期5%,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2低降雨量年份。5月上旬1代灰飛虱卵孵高峰期間,全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少3成以上,其中江淮地區顯著偏少7~9成,因此,越冬代灰飛虱1代增殖倍數多數地區高達50~80倍,是常年的2~4倍,高淳、射陽等地增殖倍數高達122倍和548倍,遠高于常年。
2.2麥田1代灰飛虱防治覆蓋率低,有效蟲量高
2012年,中央實施麥田“一噴三防”項目后,2012—2013年江蘇省利用項目資金,結合小麥赤霉病防治,統一招標采購防治蚜蟲及灰飛虱的高效藥劑吡蚜酮,麥田實施統一噴施防治灰飛虱及赤霉病,顯著壓低了灰飛虱蟲量基數,據調查,蟲量下降幅度超過60%。由于“一噴三防”項目資金總額有限,前2年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發放覆蓋率僅在70%左右,遠低于全省防治全覆蓋的要求。面對2014年赤霉病流行的嚴峻形勢,中央及省“一噴三防”資金下達后,為了增加小麥赤霉病防治覆蓋面,江蘇省沒有統一招標采購殺蟲劑,而將項目資金更多地用于采購防治赤霉病的殺菌劑 雖成功控制了小麥赤霉病危害,保障了夏熟豐產豐收,但由于“一噴三防”免費發放的藥肥中沒有殺蟲劑,部分地區及農戶也沒有主動購買和使用防治灰飛虱的殺蟲劑,致使麥田1代灰飛虱未能有效控制,增加了水稻秧田灰飛虱蟲源。2014年,南通市通州區調查4月下旬未防治田塊,5月中旬灰飛虱蟲量達19.8萬頭/667 m2;4月下旬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0 g/hm2防治的田塊,5月中旬灰飛虱蟲量僅0.2萬頭/667 m2。大面積生產說明麥田灰飛虱防治十分必要。
2.3水稻機插面積不斷擴大,水育秧秧田面積減小,蟲量集聚
近幾年,江蘇水稻機插面積逐年擴大。2014年江蘇省226.1萬hm2水稻,機插面積占水稻總面積70%以上,塑盤旱育拋栽和人工移栽面積較以往大幅減少,秧田面積較5年前下降30%左右,麥田等1代灰飛虱蟲源地是水稻秧田面積的100倍以上,麥子收獲前后,麥田中的灰飛虱大量向水稻秧田轉移,秧田蟲量高度聚集,承受壓力巨大,加之麥田灰飛虱殘留蟲量大,直接導致了秧田蟲量的顯著回升。
3水稻病毒病發生趨勢
近幾年,隨著傳毒媒介灰飛虱得到有效控制,水稻兩大病毒病發生程度顯著減輕(圖3)。但是,從2014年灰飛虱顯著回升的實際看,今后幾年水稻病毒病流行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只要環境條件適宜,2種病毒病均有再度暴發流行的危險。
3.1耕作制度為灰飛虱發生創造了穩定的生存環境
20世紀80年代以來,江蘇全面推行稻麥兩熟耕作制度,水稻小麥循環種植,灰飛虱生存環境更加穩定,世代生活史之間可以連續不斷,保證了灰飛虱的常年發生[6]。小麥“免(少)耕”耕作方式的推廣,為灰飛虱越冬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越冬蟲量明顯增多。近年秸稈禁燒全量還田后,灰飛虱越冬環境進一步優化,促進了冬后蟲量的快速回升;如2014年冬后蟲量較冬前普遍增長近6倍,高于常年。現行耕作制度短時期內不會出現重大改變,灰飛虱良好的生存環境還將繼續保持。3.2品種布局為病毒病流行提供了適宜的寄主條件
水稻“秈改粳”普及以來,灰飛虱的食料條件明顯改善[7],水稻生長期拉長,延長了灰飛虱種群危害期[8];遲熟粳稻大面積種植后,水稻收獲與小麥播種之間的間隔期縮短,灰飛虱在夏、秋寄主作物間順利對接,實現了周年繁衍,冬前基數大大增加[9-10]。2004年以來,針對水稻條紋葉枯病的暴發流行,江蘇先后推廣種植了多系列的水稻抗耐病品種[11],雖有效地控制了條紋葉枯病發生危害,但品種的抗病性單一,這些抗條紋葉枯病品種均不抗黑條矮縮病,如種植面積較大的淮稻5號等系列品種高感黑條矮縮病,在條紋葉枯病不斷減輕的同時,黑條矮縮病迅速上升,成為威脅水稻生產安全的重要病害之一[12]。近年來,通過綜合治理,2種病毒病雖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水稻品種布局并沒有大的調整,尤其是黑條矮縮病感病品種面積仍然占主導地位,如條件適宜,水稻病毒病再度暴發將難以避免。
3.3種植方式有利于灰飛虱對寄主作物的更多選擇
江蘇水稻有機插、直播、拋栽、人工移栽等多種栽培方式,水稻落谷期和移栽期極不整齊,前后相差30 d以上,灰飛虱隨時都能找到適宜的寄主作物[13],從蟲源田向稻田轉移時,選擇的機會明顯增多,生存環境更加優越,早播、早栽水稻田成為遭受灰飛虱危害的重點對象。稻套麥、麥套稻等播栽方式的應用,水稻和麥子共生時間長達10~15 d,稻麥上下茬之間沒有間隔期,給灰飛虱的越冬繁殖、轉移危害和病毒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灰飛虱在水稻與小麥間的轉移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有效蟲源比例和越冬基數大大提高。
4水稻病毒病防控對策
2014年,稻田灰飛虱再次回升,今后水稻病毒病有流行趨勢,我們認為水稻病毒病防控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4.1規范開展監測,建立完善水稻病毒病預警體系
測報是防治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測報準確,才能科學指導防治。(1)合理布點,全面監測。在重點地區,設立20個省級監測點,嚴格按照測報規范要求,定點、定田開展監測。(2)系統調查,掌握蟲情。關鍵是掌握麥田1代若蟲盛期、秧田1代成蟲集中遷入期及大田2代低齡若蟲高峰期3個時期的調查,系統、全面掌握灰飛虱發生消長動態。(3)科學規范,測定帶毒。重點地區要堅持做好越冬代或1代灰飛虱病毒帶毒率檢測工作,明確灰飛虱帶毒情況,進一步準確把握病害流行態勢。(4)綜合分析,準確預警。在系統監測灰飛虱蟲情及帶毒率的基礎上,借鑒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的成功經驗,建立灰飛虱和病毒病的相關性分析預警專家系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科學指導防治。
4.2狠抓關鍵措施,優化集成綠色防控配套技術
(1)治蟲控病,化學防治。關鍵時期要堅持“切斷毒鏈,治蟲控病”的藥劑防治策略不動搖。2014年,麥田灰飛虱失治也再次驗證了上述策略的重要性,灰飛虱中等以上發生年份,麥田1代若蟲期、秧田1代集中遷入期和水稻大田2代灰飛虱防治等3個環節化學防治都不能放松。(2)技術集成,綜合治理。近年來江蘇年均推廣抗耐條紋葉枯病優質高產品種超過166.67萬hm2,利于適當推遲播期的機插秧及小苗拋栽等輕型栽培面積逐年增大,無紡布或防蟲網覆蓋秧田面積年超過0.6 萬m2,其中,蘇南、沿江機插秧田覆蓋率達90%以上,取得了顯著成果。因此,在化學防治的基礎上,要加大優化集成物理、生物等綠色防控配套技術,進一步完善并推廣應用“抗、避、斷、治”的綜合防治技術體系。
4.3加大政策扶持,大力推進統防統治
(1)加大項目資金補助力度。在準確監控的基礎上,在達到中等偏重預警的程度時,啟動麥田防控灰飛虱行動。建議政府加大對“一噴三防”項目資金的補助力度,在保證防病保產效果的同時,發揮治蟲控病的重要作用,努力減少麥田灰飛虱發生基數,減輕水稻秧田防治壓力。(2)大力推進統防統治。灰飛虱遷移擴散能力極強,農民一家一戶分散防治時很難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既能顯著提高治蟲防病效果,又能加快防治進度,減少藥劑用量,保護生態環境。據典型調查,由植保專業合作社為農民開展的專業化統防統治區,對灰飛虱的防效比農民自防田提高15~20個百分點,提高防治效率10~30倍。在水稻病毒病防治上,應當充分發揮植保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大力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尤其是麥田期及秧田期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因地制宜實施全程承包防治服務,有效解決農民防病治蟲難題,確保水稻生產安全。
參考文獻:
[1]周益軍. 水稻條紋葉枯病[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周益軍,李碩,程兆榜,等. 中國水稻條紋葉枯病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1007-1015.
[3]江蘇省水稻條紋葉枯病協作攻關課題組.江蘇省水稻條紋葉枯病協作攻關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科學,2003(增刊):1-10.
[4]張愛民,劉向東,翟保平,等. 溫度對灰飛虱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 昆蟲學報,2008,51(6):640-645.
[5]劉向東,翟保平,劉慈明. 灰飛虱種群暴發成災原因剖析[J]. 昆蟲知識,2006,43(2):141-146.
[6]Xiong R Y,Cheng Z B,Wu J X,et al. First report of an outbreak of rice stripe virus on wheat in China[J]. Plant Pathology,2008,57(2):397.
[7]褚慶全,齊成喜,楊飛,等.我國雜交水稻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 作物雜志,2005(1):9-11 .
[8]汪恩國.灰飛虱種群變動規律與模型測報技術研究[J]. 植物保護,2007,3(33):102-107.
[9]曹松濤,陳海新,徐金妹. 灰飛虱暴發原因及防治技術[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0):6175-6177.
[10]周益軍,劉海建,王貴珍,等. 灰飛虱攜帶的水稻條紋病毒免疫檢測[J].江蘇農業科學,2004(1):50-52.
[11]周彤,范永堅,程兆榜,等. 水稻抗條紋葉枯病鑒定方法的研究[J]. 植物保護,2008,34(6):77-80.
[12]周彤,王英,吳麗娟,等. 水稻品種抗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方法[J]. 2011,38(4):301-305.
[13]邰德良,李瑛,梅愛中,等. 2004年稻田灰飛虱重發原因分析與控制對策[J]. 中國植保導刊,2005,25(3):33-35.李粉華,孫國俊,季敏,等. 灰飛虱傳水稻病毒病綜合防控技術應用[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