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偉達
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新中國是多民族統一的國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為少數民族群體利益而做出的一種地域性的制度安排,它是中國在國家政權建設過程中,應對民族和地域多樣性而做出的一項制度安排。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民族政策,而且對我國處理民族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根本性的依據,對國家的長治久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的法制建設和政治制度改革取得了開拓性的進步,民族地區不斷發展,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也在增強,特別是近幾年民族地區沖突性事件的發生,民族地區自治制度的合理性遭到一些人的質疑,少部分人認為,導致民族矛盾上升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強化了民族之間的差異性,從而武斷得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利于民族團結和發展的結論。筆者以為,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運用歷史主義制度視角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合理性進行多角度的剖析很有必要,對于澄清人們思想的疑慮,進一步強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地位,進一步發揮其在民族地區的重要作用,具有是深遠的意義。
歷史制度主義強調制度的運作、制度產生和制度發展的過程中的“路徑依賴”和政治結果的多元動因。從構詞學的角度分析,歷史制度主義既是“歷史的”,又是“制度的”,歷史制度主義者認為解決現代世界的政治問題,以歷史為參考依據,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同時,以制度為核心來考察重大的政治事件,歷史制度主義認為制度生成和變遷有其獨特的規律。
在結構中,歷史制度主義重視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它強調政治制度是影響公共政策和政治事件后果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它又強調一旦變量之間的排列方式發生變化,必然導致政治后果也隨之發生變化,既是變量之間沒有發生序列性的變化,政治后果也不一定相同,這就是所謂的“相同原因不一定導致相同結果;相同的結果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原因”。在歷史觀上,歷史制度主義注重對過去時間的研究,尤其注重過去事件對現在的影響,它主張通過對過去歷史事件發生的歷史軌跡來找出對現在的事件的影響因素。歷史制度主義特別強調“路徑依賴”和制度變遷的特殊性,并試圖通過放大歷史來找出影響事件進程的結構性因果關系和歷史性因果關系。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并十余個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實現統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今拉薩)。
1271年,蒙古汗政權定國號為元,并于1279年統一全中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政權,西藏成為中國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個行政區域。
明朝中央對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襲了元朝的辦法,先后設置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分別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區的軍政事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據西藏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決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針。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問題達成協議,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從此,西藏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達賴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9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順應西藏人民的意愿,在西藏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和奴隸翻身解放,成為新社會的主人。又經過幾年的穩定發展,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區。
第一,新制度的創建尤其特殊的環境,它是在現有的制度或者規則中進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并不是在制度真空中產生的,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選擇這種制度必然是和當時現有的民族治理制度相關聯的。
第二,舊制度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產生了矛盾,人們才會尋找能夠解決矛盾的新制度,也就是說,新制度的產生源于舊制度的沖突,并且當權者在制定新制度是,一定會參考原有制度的結構和框架,新制度必然受到舊制度的限制,所以必然殘留舊制度的成分。因此,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產生是循序漸進的,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加以改善和提升的。
第三,歷史制度主義者認為,雖然任何一種制度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有其必然性,但這種必然性又是與另外一些事件的偶然性相聯系的,必然是通過偶然表現出來的。基于中國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當時發生的一些大事件,中國共產黨最終選擇在馬克思主義,選擇以民族自決和聯邦制聯合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也是必然與偶然的結合,是符合當時全國人民利益的。
第四,歷史制度主義者認為,任何一項制度的設計都應當體現工具理性的理念,即構建某種制度是為了實現某只目的。實際上,不管出于何種動因,只要制度的設計和實施有利于多數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國家的而長遠發展,就是正確的政治決策。民族區域政策符合國家的利益,符合人民的利益,是一項有著深遠影響的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建立在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之上的,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國家的深厚感情結合起來,更加自覺地負擔起捍衛祖國的統一的責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滿足了全國各族人民積極參加政治事務的愿望,保障了少數民族的權利,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并且把少數民族的特殊利益與國家的整體利益協調起來,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蓬勃發展。
[1]呂永紅.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再思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形成[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