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永德 陳俊元
商業銀行農戶小額信貸(下文簡稱:小額信貸),是農戶創業資金的重要來源(占比為73%)。通過小額信貸不僅能增強村社經濟體系的發展勢頭,也能適應農村以家庭作為勞作單元的現實需要。然而,在提供小額信貸上商業銀行也面臨著諸多風險。
通過對綏化市的金融環境進行的調研,綏化市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比增長15.1%,達到10543億元,而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約412.5億元。綏化商業銀行自發放農戶貸款以來,雖然整體上風險仍處于在可控水平內,但數據顯示,上年五大銀行不良貸款新增逾490億元,中行不良貸款率上升至0.98%、建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了0.03%,其中農行不良貸款率最高。今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達到1.50%。這說明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逐年遞增的趨勢較為明顯,而農戶小額信貸所面臨的風險是具有自身特點的。基于商業銀行對貸款風險優先識別、評估的原則,文章對小額信貸農戶市場面臨風險的分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綏化市的創業農戶大部分具有外出務工經歷(占比大約為84%),平均年齡集中在25—45歲之間。他們不僅具有自主創業的主觀意識,也有年富力強的年齡優勢。這些優勢往往體現在他們對創業項目的敏感度上,對于創業資金的合理使用卻普遍存在財經知識上的短板。這樣一來,創業農戶選擇的項目可能較為合理,但仍對資金使用帶來極大的風險。根據資本循環公式G—W—G可知,創業資金在時間維度上前后經歷了采購、生產、銷售等三個環節,而在空間維度上則同時處于這三個環節。創業農戶普遍存在的經營管理能力短板,就集中反映在對創業資金的安排方面。特別對涉農項目,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還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資金在生產環節如何使用就顯得十分重要。而縣域
所開設的創業培訓,更多的是突出項目選擇和農業技術,經營能力的短板則無法通過培訓來彌補。
綏化市農戶的創業項目主要以特種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占比大約為53%),這些項目都歸屬于農業生產范疇。既然是農業生產項目必然會受到項目自然周期的影響(如野豬養殖周期為18個月),而在此期間要求資金持續的投入。從中不難理解,小額貸款伴生著短期貸款要求,而短期貸款若是無法與項目自然周期之間形成匹配性,最后農戶的還本付息自然難以履行。這里需要指出,商業銀行長期以來為城市經濟體系中的企業和創業者提供融資,從中所積累的貸款經驗無法完全復制到農戶的貸款領域,前者所擁有的項目大多受市場需求狀況的變化。而農戶所擁有的創業項目則更受自身生產規律的影響。

綏化市農戶的創業項目大都與農業生產有關,這也就意味著政策環境因素決定項目最終的結果,這里首先要解決項目選擇的趨同性問題,無論自然環境處于優劣狀態,這個問題都將嚴重影響綏化市農戶的收入,弱化他們的還本付息能力。許多地方習慣用政策劃分農戶的種植范圍,當地農戶在鄉鎮府的引導下統一種植相關農作物(如大蒜),但在第二年的銷售上卻因該農作物大量上市而出現滯銷的狀況,在這樣區域項目選擇趨同的情況下,無論是“風調雨順”還是“年份不濟”,都將對農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所以說,政策環境也對農戶的小額信貸帶來了風險。
結合前文的小額信貸風險分析,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了針對商業銀行農戶信貸風險防范的對策建議。
商業銀行在確保小額信貸資金的安全性上,首先應保障農戶科學、合理的配置資金。但就商業銀行的現有人力資源狀況,無法支撐跟蹤農戶資金使用的活動。針對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完善金融同業合作機制,來實現跟蹤考察的目標。這種聯動效應是建立在雙贏、互助的基礎之上的。首先,城市商業銀行應在金融創新、金融風險管控等諸多方面扶植農村信用合作社,使農村信用合作社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經營能力。其次,農村信用合作社發揮自己在空間區位上與農戶聯系方面的優勢,配合商業銀行考察農戶資金使用情況。具體而言,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與農村信用合作社建立起同業合作關系,委派合作社人員定點幫助農戶合理規劃資金的使用,并在資金預算管理上提供技術支持。面對創業農戶的資金管理知識短板,商業銀行若是確定向該農戶提供小額貸款,那么就需要對該農戶進行有針對性的資金使用知識培訓。
綏化市的農戶創業項目種類繁多,其中還包括非農項目(如家庭娛樂休閑項目)。但從項目數據顯示,有63%的項目與農業生產有關。農業生產的自然周期性無法完全受制于科學技術,特別是對于特種養殖項目。在管控此類小額信貸風險方面,則需要順應項目所蘊含的自然規律,在項目資金貸款期限上進行優化調整。因此,商業銀行在設計小額信貸金融產品時,應根據項目的自然周期開展差別化信貸工作。如,某些特種種植項目需要2—3年的培育周期,那么小額信貸的期限就不應少于三年,相應的資金風險可以通過調高信貸利率來對沖。實施差別信貸制度需要建立項目實施周期調研體系,其主動權在于商業銀行。為此,商業銀行可以在前期與基層農業技術站點建立合作關系,通過農業技術站點獲取農業生產自然周期的相關數據。對于個別農戶的特種養殖和種植項目,還需要委托農業技術站點的技術人員對該項目的市場前景進行評估。這樣一來,商業銀行進行差異化的貸款管理就有了重要依據。
對于自然氣候所產生的干擾問題,商業銀行需要從貸款節奏的把握上來尋求幫助。商業銀行應增強項目審批實效,即針對某一項目貸款申請,需要根據市場前景、農戶創業能力、同業競爭狀況給予綜合論證和審批,從而迫使農戶在項目選擇上采取差異化策略。在區域項目選擇趨同的情況下,涉農項目仍然存在著“谷賤傷農”的現象,大多是受政策環境影響。為了確保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引導農戶合理選擇創業項目,商業銀行需要對同一地區農戶項目的競爭狀況做出分析,與農戶所在區域的基層主管單位建立聯系,縮小區域項目選擇趨同的范圍。另外,商業銀行在與基層農業技術站點合作,可以委托站點技術人員與農戶、村委會形成項目制訂協商小組,通過綜合從技術、市場、農戶意愿等多個方面來優化項目的設置,提高項目審批和獲取小額貸款的效率。
創新放貸產品,主要針對自然環境突變而帶來的資金風險問題。商業銀行放貸時,可以采取分階段撥付貸款的方式,來約束農戶的資金使用節奏。如,撥付某農戶10萬元的小額貸款,但這10萬元并不是一次性放款完畢,而是分三次放款,根據農戶的創業進度撥付后續款項。另外,商業銀行的農戶小額貸款業務具備一定的公益性質,商業銀行可以在與保險業的合作,由保險公司設計出有助于保障商業銀行和農戶利益的保險產品來。對自然環境突變造成的損失,可以引導農戶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這樣一來不僅降低了商業銀行的資金風險,也最大化的降低了農戶所遭遇的損失。
綜上,農戶經營管理知識的短板、農戶項目的周期性及同質性,加大了商業銀行的放貸風險。管控農戶小額信貸的風險,商業銀行應發揮同業合作的優勢,助力農戶合理配置資金;與基層農業技術站點建立合作關系,評估農戶項目自然周期,建立差別化信貸制度;與區域政府部門緊密配合,縮小區域項目趨同范圍,提高項目審批實效;同時,創新放貸產品,鼓勵農戶投保。可以預期,隨著商業銀行小額信貸風控能力的提升,將進一步推動農業項目的發展。
[1] 周民源.供應鏈金融契合農業集約化經營的實踐與啟示——基于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的個案研判[J].中國農村金融,2011(2).
[2] 唐志武.吉林省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
[3] 丁寧.農村民間金融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4).
[4] 楊凌.對合理引導農村民間金融資本的思考[J].特區經濟,2012(9).
[5] 鄧榮華,趙奕凌.城鄉統籌背景下農村金融創新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