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 張倩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棉花生產國,2014年中國棉花產量為680萬噸。但是不管是耕地面積還是年均產量,總體都是呈下降趨勢,如圖1所示;而且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棉花消費國,棉花制品關乎到人民的穿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受耕地面積、耕地質量、氣候條件、農民技術水平等條件的約束,我國需要從國外進口棉花來滿足國人對棉花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棉花進口量較低,棉花進口量增加是從2003年開始(見圖2),從2003年開始,中國便成為世界第一大棉花進口國。此后總體趨勢上升,2003年到2014年的12年間,棉花進口年平均值為275萬噸,進口來源國包括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巴基斯坦、貝寧、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喀麥隆、馬里、多哥等國家,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贊比亞、津巴布韋等南非國家,以及巴西、希臘和阿根廷等國,進口國來源廣泛。

圖1 中國棉花種植面積及產量

圖2 1978~2013年中國棉花進口量
我國自2003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棉花進口國以來,棉花進口量總體呈增加趨勢,其后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在2009年達到谷底(見圖3),隨后由于經濟復蘇,我國棉花進口逐漸恢復上升趨勢,但在2013年開始又劇烈下降。2014年,啟動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受政策調整、儲備棉投放價格下調、國內外需求不旺等因素影響,國內棉花價格下跌,內外棉價差縮小,棉花進口量大幅回落。2014年我國累計進口棉花244萬噸,同比減少41.2%。
棉花進口額,12年來的平均價格為1770.3美元/噸,而且進口總額在2012年時達到峰值,為118億美元(見圖4)。

圖3 2003~2014年中國棉花進口量

圖4 2003~2014年中國棉花進口額
美國、印度、巴西、烏茲別克斯坦和澳大利亞為我國五大棉花進口來源國,該五大進口來源國的棉花以下簡稱為美棉、印度棉、巴西棉、烏棉和澳棉。從五大進口來源國進口的棉花占總進口量的比重在近12年里平均占到82.69%,而且每一年的占比也在波動中增長(見表1)。所以這五個國家的棉花產量和棉花價格對我國的棉花進口影響頗大。
由圖5和圖6可以看出,我國棉花進口來源第一大國是美國,其次是印度,再次是澳大利亞、烏茲別克斯坦和巴西。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是,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即美棉的進口量有縮減的趨勢,印度棉和澳棉總體呈增長趨勢。而且,澳棉的進口量持續增長,甚至從2011年開始,取代烏茲別克斯坦成為我國進口來源第三大國。另外,烏棉的進口比較穩定,十幾年的波動都不是特別明顯。而巴西棉目前的進口量雖然總量上并不大,但整體來講,巴西棉的進口量有持續增加的趨勢。

圖5 2003~2014年我國從五大產棉國進口量示意圖

圖6 2003~2014年我國的棉花進口量

圖7 2003~2014年進口棉花的價格曲線

圖8 2010~2014年進口棉花的價格曲線
圖7是2003~2014年12年共計144個月的五大棉花進口來源國的價格曲線,由此圖可以看出,2003~2010年,五大棉花進口來源國的棉花進口價格波動不明顯,所以圖8單列出2010~2014年的五大棉花進口來源國價格曲線,從圖8可看出棉花價格的波動情況。
就平均價格而言,澳棉的價格最高,其次是美棉、烏茲別克斯坦棉、巴西棉,最后是印度棉。棉花的平均價格自然跟各個產區的質量息息相關。

表1 影響我國棉花進口的因素
普遍來講,澳棉的特點是品質穩定而且普遍偏高,而且主體等級在三級(國棉等級一共分7級,一級最優)以上;美棉的質量相對穩定,而且交貨及時,信譽好,棉商的服務也好,所以價格處于市場的中上水平;烏棉的品質特征與我國新疆棉相似,內在品質好,但是加工形態略差,而且,在中亞地區,棉花屬于創匯收入,相應的出口管理非常嚴格,付款條件也非??量?,所以對價格也有一定影響;巴西自然條件優越,所以巴西棉花種植不需要灌溉,種植成本低而且品質好;印度棉在國內加工時普遍缺少“皮清”環節,導致印度棉雜質普遍較高,而且,印度棉的包裝較差,破包現象嚴重,而且少數印度棉商信譽不夠,在實務中,有霉爛、陳舊棉等現象,所以,印度棉的單價最低。另外,巴西和印度等傳統棉花出口國由于本國的紡織行業迅速發展,已經逐步轉向棉花凈進口國,出口市場的地位有所下降。
(1)美棉以及印度棉進口量占總進口量的50%,這一點短期內無法改變。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美棉、印度棉的產量較大,進入中國市場也較為久遠,國內貿易商以及紡織企業與國際棉商都已經建立了較好的貿易合作關系,貨源穩定。二是中國有貿易企業進駐美國的棉花領域,有一定的話語權,棉價波動不會太大。但是美棉短絨率較高,印度棉污染嚴重,所以對于高品級棉花應用的時候,這兩個來源國的棉花利用會稍打折扣。
(2)由于國內紡織企業轉型,國內市場所需紗線的等級變高,所以,未來也會更偏向于進口高品級的棉花。由于澳棉和烏棉的質量好,光澤度和強力普遍較好,所以澳棉和烏棉的進口會較快增加。
(3)2011年,為保護棉農收益,穩定棉花生產者、經營者和用棉企業的市場預期,切實保護棉農利益,防止因棉價大起大落帶來棉花生產的大上大下,促進棉花生產穩定發展,中國實行了棉花收儲政策。2014年,我國取消了連續實行3年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代之以目標價格新政,棉花價格逐步回歸市場,棉花產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但是棉花收儲政策執行的三年造成的后果是,大量國產棉花在庫,在保證滿足WTO進口量的同時,我們也勢必會拋售國儲棉,這一點也必定會影響棉花進口。
[1] 金琦.中國棉花進口及其依存度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4.
[2] 金琦,朱再清.中國棉花進口對主要進口來源國依存度的分析[J].世界農業,2013(12).
[3] 丁玉,何安華,汪麗華.我國棉花產業供求現狀與趨勢[J].重慶社會科學,2012(07).
[4] 牛方.棉花進口配額:最后一根稻草丟了[J].中國紡織,2012(11).
[5] 張欣,尤嘉.棉花進口:高價困局[J].中國海關,2010(11).
[6] 張雯麗,翟雪玲,杜珉.2014年棉花市場形勢分析與展望[J].農業展望,2014(12).
[7] 牛方.“后棉花新政時代”的眾生相[J].中國紡織,2015(01).
[8] 翟雪玲,張雯麗,李冉.未來10年中國棉花發展趨勢分析[J].農業展望,2014(08).
[9] 楊寶富.讓棉花進口不再成為難做的業務[A].中國棉花協會.2014中國棉業發展高峰論壇論文集[C].中國棉花協會,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