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經管教研部 徐新 遲明蓮銅仁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處 付雷雷
新常態下中國金融戰略形勢分析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經管教研部 徐新 遲明蓮銅仁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處 付雷雷
摘 要:近兩年來,習近平主席在多種公開場合提到了“新常態”,這種新經濟形勢的研究迅速蔓延開來。其成因在于,針對“新常態”,不僅是中國,而是全世界范圍內,各國和地區都已經采取了各自的行動。特別是在金融領域,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基于自身的利益,實施了不同的戰略。為了做出更全面的防御和世界布局,本文研究提出中國金融的六大戰略思考,借助新常態重新洗牌全球經濟的機遇,縮小與發達國家和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差距。
關鍵詞:新常態 金融 戰略 世界布局
新常態的到來,給世界上每個國家發出了警示。2009年初,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格羅斯和總裁埃利安,用“New Normal”來表述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經濟可能遭受的緩慢而痛苦的恢復過程[1]。而金融的發展也因為互聯網更加復雜[2]。為了能夠從這種痛苦的過程中盡快恢復過來,各國和地區采取了不同的戰略。這些戰略都是基于本國利益的,所以往往不會考慮他國利益,甚至以損傷他國利益來獲得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有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機在全球的蔓延,其背后有著深刻的政治邏輯[3]。美聯儲推動G20聯合救市,當年11月推出量化寬松政策(QE),其結果是直接增加了本國財富,并稀釋了國際上正在流動的美元和美元國債,降低自身負債,轉嫁了經濟危機的惡果[4]。經過4輪的QE后,美聯儲QE出來的貨幣就越來越無法釋放到國際市場,為了保住美元在世界上的信譽,美聯儲又于2014年10月適時地宣布了QE的退出,并制造了加息預期,穩定住美元,讓國際上流動的資本重新回流美國,提升了美國市場的投資活力和吸引力。而歐盟也通過化解歐債危機,化解難民危機,進一步提升了歐盟共同體的抱團。金融危機后孕育的“歐盟2020戰略”,以及沉積了幾十年的“碳金融”體系,將在未來為歐盟國家重現萬丈光芒奠定基礎。與此同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巴西、阿根廷為代表的拉美國家在經濟轉型期后陷入了長期“中等收入陷阱”,中國想成功跨越經濟新常態,需保持長期的穩定[5]。分析并把握這些戰略,提出具有對應性的中國金融戰略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世界范圍內的橫向戰略
針對不同的經濟體,美國采取了不同的金融戰略。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對金融類經濟體(歐洲)采取強美元戰略,目的是通過強勢美元搶走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資金,支撐美國的產業發展,打壓歐洲經濟的崛起,保持金融領域的世界霸主地位;二是對資源型國家,特別是俄羅斯,也采取強美元戰略,通過已經建立起來的美元錨住石油的體系,控制石油價格,要購買石油必須通過美元進行結算。其明顯的例證就是,2014年國際原油價格從100多美元/桶,降到60美元/桶,2015年降到了50美元/桶,又降到46美元/桶左右徘徊,而俄羅斯每年因此遭受的損失達到450億美元,嚴重打壓了俄羅斯經濟的復蘇;三是對制造業經濟體(德國、中國、日本)采取弱美元戰略,打擊出口和貿易,給美國自身創造更多的出口競爭優勢,振興美國制造業,逼迫這些國家貨幣升值,減輕美國債務,歷史上迫使德國馬克升值以及迫使日元升值就是最好的例證。
1.2 時間范圍內的長期戰略
從時間范圍看,美國采取了錨住必需品的長期戰略。概括起來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1944~1973年,錨住黃金。1944年7月,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其實質是將美元錨住了黃金,建立了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美元與黃金掛鉤、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其基根就在于戰后美國擁有了全球四分之三的黃金儲備和強大的軍事實力,運轉與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因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該體系于1973年宣告結束。(2)1976年至今,錨住石油。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會議,簽定達成了“牙買加協議”,從而形成了牙買加體系,其實質是將美元錨住了石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推行黃金非貨幣化、增強特別提款權的作用等。(3)2010年至今,拼搶錨住碳排放。美元正逐步進行“錨”的轉換,美國正在構架新的國際金融體制:以美元為主,以黃金為籌碼,石油為工具,以碳排放為強制的世界貨幣體系。
1.3 經濟周期范圍內的波動戰略
對歷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研究發現,美元和經濟危機之間有著某種聯系。當全球性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美元都走強,這樣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吸引全球的資金流向美國,支撐美國在經濟危機中渡過難關;當經濟危機過后,美元一般呈貶值狀態,實質是直接通過強權貨幣對全球進行財富掠奪。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損傷別國利益為本國利益服務,美國大肆印鈔,迫使美元貶值,提振美國的出口。通過貨幣貶值,用通脹擺脫債務也是重要目的。在過去的20年中,世界經濟金融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美國由銀行資本家向風險資本家的角色轉換,美國憑借強權貨幣,向全球源源不斷地輸出金融資產。新興經濟體需要為日益積累的外匯儲備尋找資產安全配置和流動性的渠道,因此美國成為全球資本的資金池。簡單而言,危機時,美元升值,從全球提款,給別國造成輸入性通貨緊縮;危機過后,美元貶值,印鈔發向全球,給別國造成輸入性通貨膨脹。
1948~1952年,美國實施了對歐洲援助的馬歇爾計劃,歐洲經濟迅速恢復,但卻因此輸掉了政治和軍事。這個曾經由歐洲人掌控的世界,在二戰結束前夕,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后,歐洲人丟掉了控制權,美國取得了世界控制權。戰后,歐共體成立,西歐各國經濟恢復,日本在全面西化后,經濟也實現了驚人的發展,國際社會出現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格局,打破了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歐洲人展開了想要重新獲得世界控制權的步伐。其戰略就是要構建全世界必須加入的認識共同體,具體的就是歐洲建立的氣候問題認識共同體。這一問題的內在邏輯是:人類活動必然促使CO2增加,由此引起氣候變暖,全人類將會遭受毀滅。目前,各國都出于各種考慮加入或正在加入這個共同認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9月份訪問美國,于9月25日與奧巴馬聯合發表了《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再次印證了歐洲構建的氣候問題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無法回避的問題。而歐洲為了推行這個“世界主義”, 從1962年就開始部署,至2015年半個世紀過去,已經將氣候問題從最初的環境運動發展為歐盟主導、全球公民社會參與的全球性政治共識,并主導制定了該領域唯一公認的國際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以任何借口避開或者無視這一新的政治潮流。
歐洲人要想重新獲得世界控制權,就必須改變相對于美國的兩個劣勢:一是新科技領域,二是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改寫國際法律規則,徹底扭轉其在這兩個方面的不利態勢。低碳經濟正是歐洲人能夠改寫國際法的最佳板塊。歐洲推行“新世界主義”需要有一個市場實現機制,通過這個機制,一是能夠順利將歐洲新能源技術向全球擴散;二是向全球輸出歐元;三是推動世界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引領全國產業,將經濟增長留在本國。
3.1 把握美元變動規律,做好應對策略
(1)全球經濟危機發生時,美元對主要貨幣匯率呈升值狀態,危機之后,呈貶值狀態;(2)美元歷次升值都給新興經濟體帶來災難性打擊,貶值給其他國家帶來經濟泡沫;(3)美元與大宗商品、原油、黃金、糧食以及新興市場的股市指數有著高度相關;(4)美元每次走強都與美國新經濟到來高度相關。
3.2 人民幣國際化
通過四大手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1)一帶一路。實施“金融—能源—基建”三位一體,從區域一體化向全球貨幣一體化滲透,輸出產業、創造收益、推動人民幣使用;(2)亞投行。主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和運轉,解決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總資金投放近7.8萬億美元的缺口和每年近7800億美元的缺口,提高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3)清算中心。加快中國在世界清算中心的設立,促進人民幣在全球的使用;(4)申請成為特別提款權貨幣。在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加速成為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的國際儲備。
3.3 應對美元升貶的兩種策略
一是對美元升值,采取“盯住美元”策略。 防止危機期間,美元走強吸走大量國際資本流向美國,對經濟造成嚴重沖擊。保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穩定,防止資金外逃。二是對美元貶值,開征“短期資本交易稅”以平抑人民幣升值預期,防止美元貶值引起的國際資本異常流入。可設置成兩級“短期資本交易稅”。實行0%基本稅、0.2%~1%多級懲罰稅。
3.4 外匯儲備應對貶值和通膨的策略
對貶值風險,要求發行“非美元計價債券”。比如提供“人民幣計價債券”,或者直接購買以日元、瑞士法郎等計價的美元債券,以此來調整中國外匯儲備中由于美元升貶造成的影響,因為201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全球外匯儲備11.6萬億美元,中國占到了3.73萬億美元左右,占全球的30%以上,其中美國國債達到1.22萬億美元,為美國最大債權國之一。對通膨風險,要求將存量美債置換成“通脹聯動國債”。美國政府雖于2009年8月就開始向中國承諾將繼續發行通貨膨脹保值債券(TIPS),但這只解決了增量問題,對存量問題,中國要堅持美國政府將中國持有的存量美債置換成“通脹聯動國債”,防止美債泡沫破滅的風險。
3.5 不挑戰現存體系
從歷史角度看,金融的崛起,必須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即當大國崛起之時,會與當時的世界霸主產生沖突,最終兩個國家會以戰爭結束,結果是兩個國家都衰落。2015年9月22日訪美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聲明,中國和美國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兩個大國之間經濟越來越緊密,而且相互滲透,謀求的是共同的發展。從驅動角度,不支持挑戰。中國整體實力遠不及美國,經濟上是發達與發展中的現實、軍事上是美國軍費是中國軍費4倍的現實、產業上是缺乏核心技術的現實、金融上是體制機制不完善的現實。我們要做的是,在不挑戰現存體系的情況下崛起,抓住戰略機遇期,延長戰略機遇期,不要把美國軍事力量吸引到我方。
3.6 國際氣候談判上堅持五大原則
一是堅持《京都議定書》是目前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公約,堅持其核心約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有責任先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二是堅持“國際法高于國內法”原則,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將本國的法律凌駕于國際法之上。三是堅持“人均累計排放指標”原則。四是堅持“消費端減排”原則,“誰制造誰承擔減排責任”的現行原則并不公平。五是堅持建立發展中國家間碳交易市場,對明顯缺失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碳交易機制做補充,這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才能夠公平。
新常態在經濟上的表現是速度轉向中高速,結構轉向優化結構,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而經濟處于總體下行階段。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經濟可能遭受的緩慢而痛苦的恢復過程”中各經濟體從自身利益出發,實施了不同的戰略。總體而言,這些戰略有利于本經濟體的恢復和發展,但是對其他經濟體則極有可能是毀滅性的災難,其中就包括了最主要的美國、歐洲等戰略經濟體。本文研究提出了中國金融的六大戰略思考,把握美元變動規律、人民幣國際化、應對美元升貶、外匯儲備應對貶值和通膨、不挑戰現存體系、國際氣候談判上堅持五大原則,為中國金融的世界布局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松奇.“新常態”源流考[J].銀行家,2014(9).
[2] 張成虎,胡嘯兵.互聯網金融平臺組織結構、演化路徑與發展機制探析[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5(5).
[3] 胡玲.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根源之政治解讀[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3(4).
[4] 徐奇淵,孫靚瑩.新興經濟體:三大外部沖擊挑戰國內政策空間[J].國際經濟評論,2015(3).
[5] 范金,徐小換.拉美經濟轉型失敗:中國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鏡鑒——基于巴西和阿根廷的案例分析[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5(4).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8(c)-076-04
作者簡介:徐新(1978-),男,貴州貴陽人,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大數據發展、金融戰略方面的研究;遲明蓮(1963-),女,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副研究館員;付雷雷(1985-),男,銅仁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