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甘術恩
行業崗位能力特征的高職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甘術恩
摘 要:專門用途語言(LSP)作為國與國之間經濟與文化交流的工具日漸興盛,尤其以專門用途英語(ESP)發展最為迅速。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培養實用化的商務英語人才為教學目標。本文以ESP中商務英語為研究對象,在剖析ESP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商務英語的共性與個性。接著從商務英語特征出發,探索和描述了適應行業崗位勝任的多種能力,即商務溝通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專業能力,每個能力還隸屬了不同的二級指標。最后,本文提出了適應行業崗位能力勝任特征的高職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策略,給出了培養應遵循的六個原則,設計了“四階段”培養法,并給出了相應的培養建議。
關鍵詞:崗位能力 高職 商務英語 培養策略
隨著我國與西方國家在經濟以及商務交流活動上的日益頻繁,尤其是沿海地區對外出口貿易的不斷壯大,我國社會和企業對商務英語的需求日漸增多。這種需求不僅停留在外貿基礎知識、基本英語素質上,更需要外貿人員綜合各行業特點,具備勝任與客商真實談判行業訂單,了解行業專業術語、產品生產流程的全方位溝通能力。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商務英語課程的開設,不僅能夠為社會和企業提供高素質技能型外語人才,還能使學生在掌握英語通識技能和商務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具備與本區域支柱產業結合,并走向今后崗位的實際應用和操作能力。因此,本文研究旨在剖析行業崗位勝任能力對商務英語特征要求的基礎上,提出適應行業崗位能力勝任特征的高職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專門用途語言(Language for Specif c Purpose,LSP)是指建立在普通語言之上因特殊用途而存在的語言,與普通語言在詞匯、語法的使用上有一定差異,因其職業性目的而具有與普通語言不同的特點。由于英語的廣泛使用性,LSP的概念用于語言學習最初就是“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 c Purpose,ESP),始于上世紀“二戰”后的六十年代末期,是指為商業交往、技術交流、學術研究等特定目的的相關英語,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和使用性。
Hutchinson與Waters(1987)將ESP看作是語言教學領域的分支之一,強調ESP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語言教學方式[1],認為ESP具有其特殊語言特性,在內容上與普通英語不同,不過在作為交際工具及教學原則上仍有其共性。因而,我們可以認為,ESP的功用是為滿足學習者的具體學習目的和實際交際需求,通過配合不同學習目的,確立教學目的、內容與方法的一種交際培養法,其主旨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專業領域英語的應用能力[2]。而根據ESP的共性與特性,不同學者對其的分類卻持有不同的看法。Hutchinson與Waters從語言學科間的關聯性出發,將ESP分為科技英語(English for Scientif c Study)、商務經貿英語(English for Business Economics)與社會科學英語(English for Social Society)三大類,也即通常所說的商務英語三分類法,每個大類下面又含有不同的子類,本文所研究的高職商務英語隸屬于商務經貿英語下的職業英語(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此外,Jordan(1997)則從學習者最終的語言使用目的與語言環境角度出發,將ESP分為了職業英語與學術英語兩類,并在學術英語下又再分為專業學術英語和一般學術英語兩類,即ESP的二分法[3]。
由此可見,出于不同的目的,ESP被分為了不同的內容。其實,Dudley與John(1998)整理各學派對ESP的論述觀點后,認為其特性主要有兩類:絕對特性(AbsoluteCharacteristics)和可變特性(Variable Characteristics),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絕對特性與可變特性分別描述了各類ESP的共性與個性,當然也包括了商務英語的共性與個性。

表1 ESP的特性比較
商務英語是以商務活動為目標,具備較強社會功能、為從事國際商務活動者使用的一種語言變體,包括了語言知識、交際技能、專業知識、管理技能和文化意識等核心內容?;诒?的分類,Dudley與John進一步將商務英語細分為“一般商務英語”和“專業商務英語”兩類[4],前者指對未從事過商務活動者,應將授課重點放置于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及語法、詞匯量的訓練,重視語言使用的流利度,為以商務作為背景、無專門商務用途的商務英語,使用于一般商務場合;而“專業商務英語”則為已從事商務活動、有商務活動經驗者學習與使用的英語,融合商務知識、技能與語言學習情境,并專門為某種特定目的作訓練,僅針對需求目標作專項語言技能訓練,可以說是針對學習者需求、量身定做的專業性用途商務英語,如為企業、公司主觀開設的英語訓練課程。由ESP與商務英語的特征描述可以看出,商務英語雖隸屬于ESP,然而又自成一體,甚至可以說是范圍更細致的一個分支;就其內容而言,商務英語在范疇及核心活動的界定上,在學界中已達成一定共識,即無論是“一般商務英語”還是“專業商務英語”,都側重于商務場合的溝通,“生活”與“日常社交”并未列入商務英語的教學內容中[5]。由此說明,游離于商務活動之外的生活與社交溝通等活動并非是商務英語關注的重心。
基于以上描述,從適應行業崗位需求和培養崗位勝任能力的角度來看,高職商務英語兼具有“一般商務英語”和“專業商務英語”的特點,首先,高職商務英語的學習者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并未真正從事相關的商務活動;其次,高職商務英語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又是一種針對某行業的特定性需求培養形式,因此,高職商務英語教學既要關注商務英語的基礎,如聽說讀寫以及語法、詞匯等,也要針對行業需求目標進行專項語言技能的訓練。從這個意義上講,適應行業崗位勝任能力的高職商務英語應培養學生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
2.1 商務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商務英語作為一種適應于商務活動的社交英語,教學培訓不僅應幫助學生提高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在未來的商務活動具備熟練使用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對高職商務英語教學而言,培養學生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就是要通過日常教學模擬某些行業商務活動,因此,商務溝通能力至少應包括語法運用能力、言談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策略應變能力。具體而言,語法運用的能力就是指幫助學生積累和靈活運用詞匯、詞法、語法、語義等基礎英語知識,具備熟練的語法運用能力是學生今后從事商務英語聽說讀寫的基本條件。言談能力就是將某行業中固定詞匯、句式轉化為日常訓練的藍本,將這些固定用法內化于學生的思維之中,要求學生記憶某些固定用法,如在商務回信的最后,通??杉由线@樣一句話:“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with any question.”以使對方覺得親切。商務交流根本而言就是社交活動,因此,培養學生具備高超的社會語言能力,讓他們懂得在社交活動中分享與合理傳遞信息,以及在不同社交環境下靈活運用社交規則是高職商務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策略應變能力是商務溝通能力的高層次要求,它包括口頭和非口頭運用語言的能力,靈活的策略應變能力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外部商務環境,并彌補由于自身某些能力不足導致商務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失誤。
2.2 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對于外事商務交流來說,跨文化交際與語言學習同樣重要,只有培養學生深刻理解對方文化的能力,才能使用合適的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這種能力主要包括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態度接受和適應不同文化環境的工作能力。首先,需要培養學生樂于接受和積極理解不同文化下人類交流的基本知識,它是構建未來學生跨文化交際行為的基礎。其次,傳授學生不同文化下人們的行為習慣、文化特征,以及形成這些行為習慣和文化特征的深層次原因。獲得知識只是一種手段,理解知識的來源才能更加深刻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最后,將跨文化知識和行為轉化為實際工作的能力,例如,在日常文件起草和書寫中貫穿跨文化知識,運用對方可理解的語言進行交流,同時,在跨文化交際中創造更多新的文化知識和文化實踐,幫助商務交流雙方更好地理解對方的商務語言和商務行為。
2.3 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
無論是溝通能力還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終極目的則在于提升學生商務英語的專業處理能力,主要包括認知能力、個人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商務英語認知能力是指提升學生對于商務英語的實踐認知(knowing-in-action)、理論認知knowing-in-theory)和基于理論和實踐的綜合處理能力,幫助學生從理論、實踐兩方面理解例行商務活動(how,when and some rout ine tasks)。個人能力是指在充分認知商務活動的基礎上,構建情感控制、自信和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互動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則是指培養學生適宜于商務活動交流的個人價值觀,并基于此能夠正確判斷商務活動的形勢,比如,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可以應對新環境下的各種突發商務事件。
對于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來說,上述所構建的三個適應行業崗位勝任能力是相輔相成的,需在日常教學中積極培養,為此,本節提出適應行業崗位勝任能力的培養策略。
3.1 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求新原則。商務英語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在教學涉及的各個方面,均應體現出時代發展的需要,適時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將反應學科發展的信息成果最大限度地傳授于學生。
第二,認知原則。在傳授過程中,盡可能顧及教學對象高職大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認知因素,以更貼近學習主體的需求作為授課出發點。
第三,語體原則。第二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學習者掌握目的語各種語體的特點及使用規則,因而,讓學習者學會不同交際場合下使用恰當的語言和表述方式。
第四,文化原則。如前所述,跨文化交際是商務英語學習必須跨越的障礙,語言既然是文化的表征,學習語言就不能脫離語境。
第五,實用原則。高職商務英語并不是將學生培養成專家,因此,應充分考慮實際性和價值性,不僅要滿足學習者當前學習與生活的實際需要,更為未來對目的語的使用打下良好基礎。
第六,趣味性原則。高職商務英語教學的一大目標在于通過趣味性的授課方式、授課內容激發學習者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并維持和強化學習者對于外語學習的學習動機。
3.2 “四階段”培養法
在以上六大教學原則的指引下,為一方面尊重不同學習者的學習起點,也為達到循序漸進的效果,提出一種“四階段”培養法,每個階段應有各自關注的重點。
3.2.1 興趣導入階段
興趣是高職學生學好商務英語最好的催化劑,因此,學習之初應將興趣培養作為首要因素。在這個階段中,教學應以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場景以及日常用語作為教學的重心,將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句子、句型融入到商務英語之中,將生活的文化背景作為目標,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素質。這個階段的教學應從簡單口語入手,輔之以商務英語詞匯,達到連貫、通順的完整敘事目的;而在閱讀能力的培養上,應著重將商務英語中涉及的語法、語意、詞匯等傳授于學生,但切忌過多、過雜,比如可重點講述某行業,如眼鏡、服裝或鞋類等涉及的基本詞匯,約500左右,語法句型不宜過多。
3.2.2 持續階段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后,教學的重點就要激勵學生自動產生語言,并能運用自發創立的語言處理商務活動上的簡單問題。因此,持續發展階段就是要將興趣導入階段所訓練的聽、說、讀、寫能力,配合實際商務活動發展學習者潛在的語言認知能力,以衍生出語言的認知原則從而應對可變的外部語境。這個階段可逐漸導入一些商務英語中的書面詞匯和語句,如產品分類,產品中英文專業術語,使學生對行業有初步的了解,并適時加入新的流行詞匯。語法方面則以介紹連接結構為主,詞匯量可推廣至1500左右。
3.2.3 發展階段
此階段可適量增加商務書面用語,同時,加入商務活動中所能接觸的書面文件,如通過行業實物和多媒體演示的教學方法,詳細地講解行業產品具體的生產工藝以及流程,并要求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闡述該產品的生產工藝及基本流程,熟悉某行業生產工藝及流程中所涉及的各步驟名稱,產品檢測步驟以及包裝方式等。此階段教學不僅包括語音、語法、詞匯、語用等,更要通過創設語境,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的語言能力解決商務活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突破語言瓶頸和障礙。
3.2.4 鞏固階段
當具備基礎語法結構,了解商務英語中連接式結構以及某行業產品的基礎知識,發現學生言談與寫作無明顯錯誤后,可在擴充書面語的同時,引入一些形式較為自由、文體具有突破性的教學內容,例如,可剖析某行業在商務領域的相關政策,涉及的具體單證制作,單證制作注意事項以及與客戶談判的相關技巧等。同時,掌握作為商務人員在該行業的業務流程和注意事項等,通過分組角色扮演模擬練習的方式來熟悉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內容。
3.3 培養建議
高職商務英語教學是實踐和理論并重的課程,不僅需要教師辛苦教,更需學生努力學,因此,在“四階段”培養法的每一個階段,其課程組織都應以課堂講座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形式來開展,既強調理論的重要性,也強調運用理論的實踐性。
第一,采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教與學始終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其中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是最流行、最有效的授課形式。在高職商務英語的教與學互動過程中,教師可首先以講座的形式向學生講解某行業基礎知識,講座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發問,講座完成后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實現師生互動教學。
第二,運用討論式、啟發式教學方法。高職商務英語的教與學既不能被動傳授,也不能強迫學習,培養過程應在一個循序漸進、相互啟發、相互討論的氛圍中展開,同時,學??梢云刚埾嚓P行業專家參與教學互動,以他們的實際經驗,一方面現身說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疑答惑。
第三,積極反饋教學效果。培養不在于傳授了多少知識,而貴在將點點滴滴落到實處,因此,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培養過程中應經常性的要求學生以PPT或分組扮演的方式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闡述或活動展示,這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熟悉行業的工藝和流程,加深理解產品中英文術語以及該行業的拓展知識;另一方面,這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好壞的重要途徑。最后,可聘請行業專家對學生目標扮演的表現進行建設性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T.Hutchinson,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 王麗.專門用途英語研究50年:現狀與趨勢——《專門用途英語研究新方向》評介[J].外語界,2013(6).
[3] R. R.Jorda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 王立非,李琳.商務外語的學科內涵與發展路徑分析[J].外語界,2012(6).
[5] Lockwood J.Developing a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curriculum for Asian call centres:How theory can inform practic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2,31(1).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8(c)-189-04
作者簡介:甘術恩(1975-),男,漢族,江西九江人,碩士,溫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