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徐濟人
阿瑪蒂亞·森的發展觀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徐濟人
摘 要:人類發展觀大體可歸結為兩種:增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增長發展主要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經濟增長,它不可避免地將人引向“奴役之路”。作為對增長發展的突破和對人之自由本性的追求,阿瑪蒂亞·森(以下簡稱森)提出了“以自由看待發展”,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看待自由和發展:發展必須是為了自由,同時還應該以自由作為發展的主要手段。森的發展觀啟示我們在看待社會發展時要重視自由。
關鍵詞:增長 發展 自由 可行能力
經濟增長發展觀顧名思義就是以經濟的發展為核心,一心追求人均GDP和國家GDP總量的增長。這種發展觀主要是在西方國家經濟發達的經驗以及發展中國家落后的教訓的基礎上而產生的傳統發展觀,它特別流行于二戰后至20世紀末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程度、城鎮化進程、技術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等指標都是評判發展的首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把發展單純地歸結為物質財富的積累。
傳統的發展觀是通過單純的經濟增長來推動社會發展,但是它忽視了人的發展與完善,但事與愿違,最終人越來越受經濟和科技力量的奴役,這就異化了人自由的本性。
這種增長發展觀在滿足人類的溫飽等最基本需求方面非常有效,但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提升,經濟增長發展觀正日趨扮演一個失敗的角色。經濟增長發展創造了一番表面自由繁榮的景象,其中,物質和精神財富發達,特別是物質財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長,人類的物質欲望在不斷得到滿足。但是,人類的掠奪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城市化的極度發展也壓縮了人們的生存空間;快節奏、高強度工作,碎片化的生活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身體虛弱、心理壓力巨大;人與人之間也變得越來越陌生,甚至與親人的相見只能通過視頻的方式。可以說,經濟的增長在壓縮人類自由的空間,在一步步把人類推向奴役的道路,即越來越受自身創造出來的科技和理性的控制。伽達默爾對人的這般“奴役”進行過一番揭示:“資本主義時代通過將對科學技術進步的信仰和對有保證的自由的文明的期待聯系起來”,但現實中,“社會生活令人迷惑地順從和依賴所謂的科學知識……個人幾乎沒有意識到到自己是單獨的個體,可以按照自己的信念和想法生活[1]?!泵绹洕鷮W家D·古萊特將此類“發展”現象直接稱為“反發展”,即:如果社會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結構性奴役和壓迫,那么“反發展病癥”就成了這個社會的常態。
經濟增長未能促進社會發展,未能拓展人類的自由空間,人類反而越來越受自身創造出來的科技和理性的奴役,面對這樣的困境,人類在探尋一條“邁向自由之途”的發展之路。阿瑪蒂亞·森提出了“以自由看待發展”,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看待自由和發展:發展必須是為了自由,同時自由也可以作為發展的主要手段。這種發展觀的核心不是物,而是人,發展應以人的價值、人的需要和人的能力的發揮為中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擴展人們的實質自由,即人們有權選擇自己珍視的生活,同時也有能力去創造實現自己珍視的生活。
2.1 何謂自由
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一書中闡述了“自由”,即一個人不受制于另一個人或另一些人的因專斷意志產生而產生的強制狀態,或者這種強制被減少至最小[2]。
哈耶克此處的自由,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角度出發,一個人是否自由取決于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受他人強制。如果一個人在做選擇或者行動時受到他人的強制,那他是不自由的;但一個人選擇后如果缺乏能力實現自己的選擇時,這也是自由的。所以哈耶克所理解的自由,是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形式上的自由,能否實現這種自由并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這種自由的價值在于不允許別人強制你做什么。
哈耶克的這種被動消極的自由觀受到了不少學者的批判,因為忽視了個人自主能力,所以被認為不是實質意義上的自由。許多學者認為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實質自由,人們既有選擇的自由,更應該有相應的資源和能力去實現自己的選擇。只有實質自由才對具體的個人有實際意義。
2.2 以自由看待的發展
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森論證自由有兩種作用:建構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這兩個作用通俗來講,就是發展必須是為了自由,同時自由也可以作為發展的主要手段。
2.2.1 發展的目標——擴展自由
森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的導論開宗明義,指出:可以把發展看做是一個人們擴展已有的真實自由的過程。這種聚焦于人類自由的發展觀與傳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自由為中心的發展既不是一味地尋求效用,也不是著眼于最終成果,而是全面擴展“一個人選擇有理由珍視的生活的實質自由——即可行能力”[3]。
森強調的發展是“面向主體的”、“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而不能僅僅把GDP的增長作為落腳點,工業的發展,科技大進步……他并不是忽視經濟增長,而是認為經濟增長并不必然帶來社會的發展,社會發展在內容上要比經濟發展多,范圍上比經濟增長廣。因此,我們追求的發展 “必須更加關注使我們生活得更充實和擁有更多的自由”[4]。森針對饑荒、民主、教育、正義、市場、效率等問題對此進行了解說。以饑荒為例,森通過調查發現之所以出現饑荒并非是因為糧食減產或者歉收,而是一部分人沒有交換的權利。一旦“擴展那些自由,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豐富多彩和不受局限,同時,我們人類將會成為更加社會化的人、我們能從心出發,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我們生活在充滿廣泛自由的世界,我們自由地交往必將逐漸影響它、改變它”[5]。綜上所述,以自由為中心的發展不會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而其根本目的是擴展人的自由,為人謀福利。這是對人類發展的本質概括。
2.2.2 發展的手段——自由
追求人的全面的自由發展應是發展的終極價值,也是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資源和不竭的動力。
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森用大部分篇幅(第四至第十章)論述了自由如何促進發展,以及缺乏自由、壓制自由如何阻礙發展的問題。所涉及的領域包括貧困、市場與政府的作用、民主、饑荒、婦女、人口和糧食、文化傳統等;他還探討了五種工具性自由,分別是:政治自由、經濟條件、社會機會、透明性擔保以及性保障。它們分別為人們享有的實質自由做出貢獻,又相互聯系而增強其共同的作用。
(1)政治自由:政治自由主要體現在維護公民政治權利和其他基本權利。政治自由在饑荒或者災難發生時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選民可以利用選舉權和監督權,給政府施加壓力,使政府官員更加關注民生民計,想盡一切方法來減少甚至徹底阻止發生饑荒,減輕災難帶來的損失。
(2)經濟條件:這是指社會居民應當擁有一定的經濟資源,例如勞動力、財產、知識等經濟要素,并且人們可以在自由的市場上自由生產、消費或者交換。只有自由的市場才能保證人們去交換自己所需。
(3)社會機會:指的是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會安排。森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若干亞洲國家的高速發展得益于教育的普及,是社會機會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正面例子。
(4)透明性擔保:意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它取決于交往過程的公開性、對信息的發布及其準確性的保證。事實上,價值規范體系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這是其正常運轉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這種透明性擔保,社會將無法維持正常秩序。
(5)防護性保障:是指國家或者政府為國民建立以應對重大的、突發的自然災害或者社會災難的一種社會安全網。
以自由為中心的發展觀強調人的實質自由是發展的終極目標,同時自由也可以帶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高速增長已躍居世界第二,工業化程度、城市化進程都有了顯著提升。中國經濟成了一棵不老的常青藤,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甚至出現了“中國奇跡”、“中國威脅論”。我國經濟在飛速發展,但社會發展只是緩慢前行。阿瑪蒂亞·森的“以自由看待發展”的理論促進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為中國現代化進程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強有力的支持。
3.1“邁向自由之途”的科學發展觀
2003年10月,胡錦濤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其基本內涵被高度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6]”。科學發展觀不再是一心以GDP的增長為最終目標,而是以人為中心的,追求人和自然和諧的發展。
森的自由發展觀與科學發展觀是契合的,兩種發展觀都倡導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7]。森的自由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都強調以人為中心,經濟的發展、社會發展的出發點都是人的利益。
3.2 創造以自由為依托的發展
雖說在發展的目標上,科學發展觀與森的自由發展觀不謀而合,但是在自由作為一種手段推動發展方面,我國做得還不是很充分,需要努力創造以自由為依托的發展,通過自由為發展注入動力。
在社會機會方面,正如森所說,中國的高速發展得益于教育的普及。但是,國家在對農村教育的投資方面還是不夠。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差距拉得那么大,這對那些失學或受教育時間極低的群體來說是一種可行能力的剝奪。如果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保證低教育群體能夠真正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利,那么這個群體未來對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將會遠遠大于教育資金的投入。
在透明性擔保方面,中國政府需要做的更多。譬如媒體自由,它對透明性的擔保至關重要。媒體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權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新聞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媒體的作用理應越來越大。但新聞媒體目前發揮的效用甚?。?]。一些新聞媒體記者的不自律,有關部門的干涉等因素導致新聞的不客觀、不及時。媒體的不自由讓一些權力肆意擴張,公民的自由權利被踐踏。
今天的中國,需要在發展中多注入些自由,發揮自由的工具性作用。沒有自由的發展不是可持續的發展,不是健康的發展,這樣的發展最終是無法實現人的實質性自由的[9]。
從自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發展問題,阿馬蒂亞·森的觀點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的“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發展觀帶來的對人的奴役,樹立了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新發展觀[10],為解決人類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阿瑪蒂亞·森著,任頤,于真譯.以自由看待發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 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 哈耶克著,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M].三聯書店,1997.
[4] 黃少安.經濟自由及其代價與限度[J].文史哲,2004 (06).
[5] 馮松濤.發展與自由[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22(04).
[6] 科學發展觀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人民網記者[EBOL].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 /1112/c350837-19544818.html,2012-11-12.
[7] 劉凱亞.發展觀的邏輯演變[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4).
[8] 孔祥敏.兩種不同的發展觀[J].理論導刊,1997(01).
[9] 叢大川.社會發展觀簡評[J].嶺南學刊,2005(01).
[10] 周文文.從奴役與自由的觀點解讀兩種發展觀[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04).
中圖分類號:F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8(c)-1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