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春蕾
剖宮產是產科中常見手術方式,是挽救患者和胎兒生命的有效手段。 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技術的成熟,臨床上剖宮產率不斷上升。 術后腰背疼痛是剖宮產術后常見后遺癥之一, 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剖宮產中組織器官受損、產后內分泌變化、產后活動少等存在密切關系,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 因此,臨床應加強對患者剖宮產術后慢性腰背疼痛的干預治療,緩解疼痛癥狀。 然而,目前臨床關于剖宮產后慢性腰背疼痛對患者生活和社會功能的影響及有效干預方案的研究還較少。 對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剖宮產后慢性腰背疼痛患者的社會功能、生活質量及干預治療效果。
1.1 病例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剖宮產指征;(2)ASA 分級為Ⅰ~Ⅱ級;(3) 足月分娩產婦;(4)無器質性病變;(5)無嚴重心肺功能障礙;(6)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孕期存在腰背疼痛史;(2)阿片類藥物依賴史;(3)精神疾病;(4)凝血功能障礙;(5)內分泌疾病。
1.2 病例資料 選取2012 年3 月~2014 年3 月在本院足月分娩并出現慢性腰背疼痛的剖宮產產婦72 例作為腰背痛組,均行剖宮產。 年齡為20~38(29.65±3.05)歲;孕周為38~42 (40.26±0.53)w;受教育程度:9 例小學及初中,34 例高中及大專,29 例本科以上。 另選取同期在本院分娩且未出現慢性腰背疼痛的足月分娩剖宮產產婦80 例為對照組, 年齡為21~39(230.05±2.98)歲;孕周為37~42 (40.13±0.61)w;受教育程度:10 例小學及初中,39 例高中及大專,31 例本科以上。 兩組年齡、孕周、受教育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3 研究方法 產后24 h 由專人向產婦發放社會功能評分量表(SFRS),評估內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婚姻職能、工作職能等24 個項目,根據其嚴重程度評為1~7 分,總分為24~408 分,分值越高提示社會功能越好;發放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36),共包括生理職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總體健康5 個亞型,均為0~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高。 均在15 min 內填寫完,再由護士統一回收,回收率為100%。
1.4 治療方案 (1)健康教育:腰背痛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予以心理輔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鍛煉,緩解疼痛感;加強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哺乳姿勢,日常生活中盡量勿長時間彎腰;(2)按摩。 由專業按摩師行背部按摩,采用分推、直推手法按摩背部,再依次按揉頸肩部、背部肌肉(4~5 遍),滾、直推背部,按壓背部穴位,以有酸脹感為宜,按壓結束后直推背部1 遍,再拍擊背部;(2)低頻電療:于麻醉穿刺點兩側2 cm 處放置電極片,行低頻電刺激治療,頻率為300 Hz,脈沖波形為方波,2 次/d。 腰背痛患者持續治療5 d。
1.5 觀察指標 (1)分別在治療前和腰背痛組治療5 d 后,測定兩組的SFRS 評分和SF-36 評分;(2)腰背痛患者分別在產后24 h 和治療2 d、5 d 后行疼痛程度視覺模擬評分(VAS),總分為0~10 分,其中0 分為無痛,10 分劇烈疼痛;(3)治療5 d 后評估療效:顯效:腰背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恢復正常;有效: 腰背痛癥狀明顯改善,但仍有酸痛感,腰部活動輕度受限;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組間比較行t 檢驗,P <0.05 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SFRS 評分和SF-36 評分對比 對照組SFRS 評分和SF-36 評分均顯著高于腰背痛組 (P <0.05);治療后,腰背痛組上述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 <0.05)。 見表1。
2.2 腰背痛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 治療前腰背痛組VAS 評分為(5.27±1.33)分;治療2 d 后為(3.48±1.02)分,治療5 d 后為(1.13±0.58)分,三者差異顯著(P <0.05)。

表1 兩組SFRS評分和SF-36評分對比
2.3 治療效果 腰背痛組72 例中,54 例顯效(75.00%),17 例 有 效(23.61%),1 例 無 效(1.39%),總有效率為98.61%。
剖宮產后慢性腰背痛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1)剖宮產因素:剖宮產術屬于創傷性操作,會損傷正常組織,促使細胞釋放大量的炎性物質,增加中樞神經敏感性,易誘發術后疼痛癥狀[2]。 (2)麻醉因素:多項研究結果顯示,麻醉是誘發產后腰背痛的重要因素之一[3]。 穿刺麻醉期間,穿刺針可能損傷肌肉、骨膜組織;反復穿刺可造成藥物滲透血腦屏障,增加其神經毒性。 (3)產后喂養因素:患者未掌握正確的哺乳姿勢,固定一個姿勢喂養, 導致單側腰部肌肉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易誘發肌肉疲勞,可能誘發腰背疼。 (4)產后活動少:患者產后傷口處往往會伴隨疼痛癥狀,長時間臥床休息,會造成血液運行不暢,引發疼痛。 國內研究表明,麻醉穿刺部位、穿刺次數、是否急診、消極精神狀態、未掌握正確喂養方式等是剖宮產后慢性腰背疼痛的危險因素[4]。 本研究中,對照組SFRS評分和SF-36 評分均顯著高于腰背痛組(P <0.05)。有學者指出,長期伴隨疼痛癥狀不僅會影響患者術后恢復,還會導致產后生活質量下降,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目前,臨床尚無治療剖宮產后腰背痛的特效方式。 我院主要通過產后教育、按摩及低頻電療治療產后腰背痛,取得滿意效果。本研究中,72 例腰背疼痛患者中,71 例得到有效控制,占98.61%。 產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使其掌握正確的喂養方式,避免維持同一姿勢哺乳, 導致腰部肌肉處于緊張狀態。 產后按摩采用推、揉背部及按摩穴位的方式,疏通背部經絡,促使血液運行;改善肌肉緊張狀態,盡快恢復體力,縮短產后康復時間;加速體內新陳代謝,改善內分泌異常狀態,緩解疼痛[5-6]。 低頻電療是治療剖宮產后腰背疼痛的有效方式,低頻電刺激可產生按摩的效果,刺激機體釋放多肽類物質,抑制痛覺神經傳導;可興奮肌肉組織,促使血液循環,鎮痛效果顯著[7-9]。 本研究中,腰背痛者治療后SFRS、SF-36 和VAS 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好轉 (P <0.05),說明積極治療能夠顯著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進而改善其社會功能和生活治療。張強等[10]采用低頻電刺激治療腰背疼痛治療有效率為95%, 常規治療有效率為81%, 本研究的治療有效率為98.61%,與之差別不大。
綜上所述,剖宮產后慢性腰背痛會影響患者產后社會功能,降低其生活質量;可通過按摩、低頻電療等綜合療法治療,緩解疼痛程度。 同時臨床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順產的優勢及對產后恢復的影響, 對于無明顯剖宮產指征的患者,盡量建議選擇順產,有利于降低產后慢性腰背疼痛的發生率。
[1] 金菊英,張光新,唐萬碧, 等.不同鎮痛方法對剖宮產術后慢性疼痛的影響[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2,37(2):169-172.
[2] 李曼,梅偉,王鵬, 等.剖宮產術后慢性疼痛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7):718-719.
[3] 關應軍,金俊,陳業松, 等.剖宮產術后慢性腰背痛的風險因素[J].實用疼痛學雜志,2014,10(5):358-361.
[4] 楊帆,蔣鵬飛,王瓊華, 等.不同麻醉方式對剖宮產術后腰背痛發生率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14):2730-2732.
[5] 姜建蘭. 早期按摩干預對產后康復的影響[J]. 中國基層醫藥,2011,18(11):1568-1569.
[6] 程芳,譚容容,劉素珊, 等.電刺激結合按摩對產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療效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4,25(6):1015-1018.
[7] 張麗鳳,楊文霞,董國萍, 等.康復按摩在產科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3,42(5):355-356.
[8] 陳文丹,葉春華,陸敏, 等.低頻電治療對剖宮產術后腰背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0,25(5):365-366.
[9] 周金安,陳文丹,王藍鴿, 等.觀察產前宣教聯合術后低頻電治療對剖宮產術后鎮痛的作用[J].中國康復,2011,26(4):285-286.
[10] 張強,劉萍,張敏, 等.低頻電刺激聯合氙光照射治療頸肩腰背部急慢性疼痛的療效觀察 [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9):73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