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芬等
摘要:為篩選適宜云南蠶區家蠶原種繁育的桑品種,以云南蠶區栽培的8個主要桑品種為材料,進行桑品種對家蠶原種繁育成績影響的分析。結果表明:桑品種對家蠶原種繁育成績存在不同程度影響,其中發育經過的差異較小,而生命力、繭質及卵質表現出顯著性差異;桑品種對家蠶原種的繁育成績影響的大小與繁育季節存在一定相關性。綜合考慮生命力、繭質及卵質等主要性狀,在云南省繁育家蠶原種,適宜選用的桑品種為農桑14號、云桑2號、云桑4號。
關鍵詞:云南;桑品種;家蠶;原種繁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 S882.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2-0244-05
收稿日期:2014-08-27
基金項目: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紅河綜合試驗站專項(編號:CARS-222SYZ27)。
作者簡介:楊繼芬(1978—),女,云南楚雄人,實驗師,從事桑蠶原種繁育技術及推廣研究。E-mail:yangjifen194@163.com。
通信作者:楊文,研究員,從事桑蠶繁育技術及推廣研究。 Tel:(0873)3861816;E-mail:yangwen161@163.com。優良的桑品種不僅需要具有強抗逆性、廣適應性和高產穩產性等特點,還要適應家蠶原原種飼育質量指標的雙層要求[1]。作為寡食性昆蟲的家蠶,營養完全來源于桑葉,桑葉質量與家蠶生長發育、繁育性能息息相關。汪泰初等進行了不同桑品種對家蠶繁育性能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桑品種對家蠶體質、繭質、產卵數、產卵量和卵質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2-5]。做好桑品種的篩選工作,是提高家蠶原種質量的技術關鍵。為適應云南省蠶桑生產發展的需要,云南省自主育成和引進了一批桑樹新品種,并進行了大面積的推廣,完成了部分桑品種的更新換代。盡管主要栽培的桑品種生產性狀優異,但是否適宜云南省家蠶原種繁育就需要進行試驗驗證。本研究就云南省的8個主要栽培桑品種對家蠶原種繁育成績的影響進行了比較試驗,以期為篩選適宜云南省家蠶原種繁育的桑品種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時間和地點
試驗時間為2013年秋季、2014年春季。桑園地塊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家蠶原種繁育中心的三排地,蠶室地點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家蠶原種繁育中心的四號蠶室。
1.2供試材料
桑品種:農桑14號、強桑、豐田2號、云桑2號、云桑3號、云桑4號、湘7920、湖桑32號,共8個品種。
蠶品種:原原種云蠶7A、原原種云蠶8A,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家蠶原種繁育中心提供。
1.3試驗方法
試驗的桑品種按同一規格栽植于同一地塊,桑園栽培管理、養成形式、肥培措施完全一致。每一桑品種均對應收蟻飼育原原種云蠶7A、原原種云蠶8A各4個試驗區,每區蟻量 0.3 g,從收蟻到上蔟均采用相應的同一桑品種飼育[6]。飼育至4齡餉食2 d后數蠶,每區400頭。飼育技術、上蔟、種繭保護、發蛾交配與制種等操作參照 NY/T1492—2007《桑蠶原種繁育技術規程》[7],飼養與環境條件除桑品種不同外,其他方面技術力求操作一致。
1.4數據統計分析
調查齡期發育經過,繭質成績:全繭量、繭層量、繭層率;生命力成績:病蠶率、對四齡蠶結繭率、健蛹率、蔟中死蠶率;卵質成績:單蛾產卵數、單蛾良卵數、單蛾良卵率等項目,用Excel 2010進行數據統計,并用DPS 8.01進行健蛹率、對四齡蠶結繭率、繭層率、單蛾良卵數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桑品種飼育對家蠶原原種發育經過的影響
2013年秋季、2014年春季不同桑品種飼育對家蠶發育經過的影響見表1。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2013年秋季、2014年春季不同桑樹品種飼養原原種云蠶7A的發育經過一致,2013年秋季不同桑品種飼養原原種云蠶8A時,云桑2號、湘7920、強桑發育經過比其他桑品種延長4 h(0.17 d)。2014年春季不同桑品種飼養原原種云蠶8A時,豐田2號發育比其他桑品種縮短6 h(0.25 d)。從總體情況看,各桑樹品種對家蠶原原種發育經過影響不大。
2.2不同桑品種飼育對家蠶原原種生命力的影響
于2013年秋季、2014年春季用不同桑品種飼育原原種云蠶7A和云蠶8A,試驗結果(表2)表明:2013年秋季飼養原原種云蠶7A時,病蠶率和蔟中死蠶率以湖桑32號、湘7920較高,病蠶率分別達15.02%、11.92%,蔟中死蠶率分別達25.52%、26.13%,其他品種相差不大,相對較低。湖桑32號、湘7920的對四齡蠶結繭率最低,分別只有53.04%、6117%,其他品種相差不大,相對較高。湘7920的健蛹率相對偏低,只有81.54%,其他品種都達92%以上。2013年秋季飼養原原種云蠶8A結果表明,湖桑32號、云桑3號的病蠶率和蔟中死蠶率最高,病蠶率分別達158%、3.16% 蔟中死表1不同桑品種飼育對家蠶原原種發育經過的影響2014年春季飼養原原種云蠶7A時,病蠶率相差不大,湖桑32號、云桑2號、湘7920的對四齡蠶結繭率相對其他品種偏低,在90%以下。云桑3號的健蛹率最低,其他品種都達97%以上。蔟中死蠶率除云桑2號稍高外,其他品種差異不大。2014年春季飼養原原種云蠶8A時,云桑3號、湘7920的病蠶率最高。湖桑32號、云桑3號的對四齡蠶結繭率相對偏低。全部品種的健蛹率和蔟中死蠶率差異不大。
由以上分析得知,各桑品種在不同季節飼養相同的家蠶原原種,對家蠶生命力的影響有所不同,為探明這種差異是來自試驗誤差還是品種固有性狀的不同,進行生命力中的重要指標健蛹率和對四齡蠶結繭率(表3、表4)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各桑品種在不同季節飼養的原原種云蠶7A和原原種云蠶8A,健蛹率、對四齡蠶結繭率均存在極顯著差異水平(P<0.01)。2013年秋季,不同桑品種飼育對家蠶原原種生命力的影響方面,表現較好的為云桑4號、農桑14號、云桑2號、強桑,表現較差的為湖桑32號、湘7920。endprint
2.3不同桑品種飼育對家蠶原原種繭質的影響
不同桑品種飼育下對家蠶原原種繭質的影響較為明顯(表5)。2013年秋季原原種云蠶7A普繭率最低的為湖桑32號,最高的為云桑2號;原原種云蠶8A普繭率最低的為湖桑32號,最高的為強桑。2014年春季原原種云蠶7A普繭率最低的為豐田2號,最高的為農桑14號;原原種云蠶8A普繭率最低的為強桑,最高的為云桑2號。不同桑品種在全繭量、繭層量、繭層率方面表現也各不相同。通過對繭層率(表6、表7、表8)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各桑品種繭層率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
綜合不同桑品種春、秋季對繭質的影響,強桑、湖桑32號、云桑2號3個品種在不同季節、不同蠶品種成績差異較大,這種現象的發生,可能與蠶品種、桑樹品種的營養物質含量、成熟進度的季節差異性相關。
2.4不同桑品種飼育對家蠶原原種卵質的影響
不同桑品種飼育對家蠶原原種卵質的影響見表10,2013年秋季原原種云蠶7A的單蛾良卵數最高的為強桑,達544粒,最低的為湖桑32號,僅為418粒,極差為126粒;原原種云蠶8A最高的為農桑14號,達546粒,最低的為云桑3號,僅為362粒,極差為184粒。2014年春季原原種云蠶7A的單蛾良卵數最高的為農桑14號,達491粒,最低的為云桑3號,達333粒,極差為158粒;原原種云蠶8A最高的為農桑14表32013年秋季不同桑品種飼育下4個試驗區家蠶原原種的對四齡蠶結繭率、健蛹率調查結果
號,達460粒,最低的為豐田2號,僅為318粒,極差為142粒。通過對單蛾良卵數(表6、表7)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2013年秋季各桑品種單蛾良卵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2014年春季各桑品種單蛾良卵數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綜合2季卵質成績可以看出,農桑14號表現較優,湘7920、強桑、云桑4號表現良好,表現較差的為云桑3號、豐田2號。
3結論與討論
為研究云南省8個主要栽培桑品種對家蠶原種繁育成績的影響,進行了不同蠶品種和不同繁育季節的試驗,發現家蠶原種的繁育成績不僅與桑品種相關,還與家蠶的繁育季節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綜合考慮不同桑樹品種飼育的家蠶原原種發育經過、生命力、繭質、卵質成績等表現,認為在云南蠶區繁育家蠶原種適表5不同桑品種飼育下家蠶原原種繭質成績宜選用的桑品種為農桑14號、云桑2號、云桑4號。
桑品種僅僅是影響家蠶原種繁育成績的因素之一,蠶品種、氣候條件、繁育地域以及桑園的肥培管理等也會影響到家蠶原種的卵質、卵量、健康性等。本研究僅考慮了品種、季節因素,得出的結論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后續的試驗中應進行多因素的試驗,掌握各因素對家蠶原種繁育成績影響的大小,便于在實踐中有針對性地創造條件,繁育得到高質量、高產量的家蠶原種。
參考文獻:
[1]劉培剛,杜鑫,姚陸松,等. 不同桑品種對家蠶種繭育成績的影響(Ⅰ)[J]. 蠶桑通報,2012,43(3):12-15.
[2]汪泰初,賈鴻英,徐家萍,等. 不同倍數體桑品種對繭質及卵質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2002,30(4):486-487.
[3]王琴. 不同桑品種對種繭育影響[J]. 江蘇蠶業,2005(2):51-54.
[4]岑忠用,蘇江,謝春民. 不同桑樹品種品質及其對蠶繭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720-722.
[5]陸天啟,翟正清,夏琦琦. 不同桑品種對種繭育影響的探討[J]. 江蘇蠶業,2011(4):8-10.
[6]李剛,李玲琍. 不同桑品種飼養原蠶的效益比較研究[J]. 云南農業科技,2009(增刊2):17-19.
[7]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NY/T 1492—2007桑蠶原種繁育技術規程[S].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張傳利,桂雪梅,楊發軍,等. 咖啡殼在虎奶菇菌種生產上的應用試驗初報[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2):249-2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