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發
(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人民法院,新疆克拉瑪依834000)
淺析工傷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的競合
吳正發
(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人民法院,新疆克拉瑪依834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我國特有的多元化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在司法審判實踐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涉及工傷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競合的案例,而現行法律在處理這類問題方面沒有規定明確。在第三方民事侵權導致的工傷賠償案件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從自身利益出發,都想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采取補充賠償模式解決兩者的競合,有利于維護法律的公平,既保障了勞動者的權益,又降低了用工單位的風險,為社會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工傷賠償;責任競合;民事侵權賠償
2012年3月22日,羅某到新疆某建筑公司工作。2012年5月3日8時許,羅某受新疆某建筑公司的派遣到克拉瑪依市三平鎮工業園區某工地工作時,被案外人王某駕駛的混凝土罐車撞傷導致五級傷殘。羅某在治療期間,新疆某建筑公司為其支付醫療費189 652.99元。2013年1月,羅某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途徑獲得混凝土罐車車主劉某及交強險保險公司支付的人身損害賠償金合計413 850.32元。2013年10月14日,羅某提起勞動仲裁,后仲裁裁決確定新疆某建筑公司支付羅某工傷保險賠償款288 912元。新疆某建筑公司認為勞動者已經得到人損賠償,不應重復賠償。[1]
各地法院對于第三人侵權致勞動者損害案件的處理,在司法實踐中,當出現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競合,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審判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法院應支持人身損害賠償和工傷賠償的雙重賠償原則。理由:工傷保險賠償是基于社會保險制度的賠償,帶有公共救濟的公法性質;人身損害賠償是基于人身權受到侵犯的賠償,是私權利救濟。兩者權力基礎、歸責原則等完全不沖突,可以同時主張,而且獲得工傷保險待遇后,侵權人賠償責任不得免除或減少。
第二種意見認為,法院應支持工傷賠償與人身損害賠償的補充性賠償原則。理由:雖然工傷賠償和人身損壞賠償兩種請求權可以并存,但是工傷賠償和人身損壞賠償中重合的部分不應雙重賠償。勞動者在獲得侵權責任賠償后,再根據工傷賠償標準進行核算,如果侵權責任賠償高于工傷賠償,則不予工傷賠償;如果侵權責任賠償低于工傷賠償,則由工傷賠償補足,以達到工傷賠償標準,保護勞動者的利益。
在司法實踐中,產生兩種不同意見的原因在于立法中未明確兩種請求權競合的處理模式,這使得司法實踐中如何選擇和適用法律、如何處理兩種賠償請求權的順序、如何處理兩種請求權下賠償數額的關系成為了難題。
我國現行法律關于工傷保險賠償的相關規定零散分布于《安全生產法》等法律及司法解釋中。
1.《安全生產法》中的規定
《安全生產法》第五十三條明確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2]對該條款的理解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分歧,有的法院和學者認為該條款的規定是一種重疊性的賠償,工傷保險與民事法律中的賠償存在一定的差異,不能相互取代,勞動者能夠獲得雙重的賠償。
2.《職業病防治法》中的規定
《職業病防治法》第五十九條明確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3]這屬于勞動法中的特別條款,該規定與《安全生產法》的規定相同。
3.《社會保險法》中的規定
《社會保險法》第42條明確規定,工傷賠償請求權對于工傷賠付具有優先權,用人單位在墊付了醫療費用后可向有責任的第三人追償,從而積極地促進了用人單位的給付,也保障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該部法律尚未明確工傷保險賠償的請求權與人身損害賠償的請求權競合處理方式。
4.《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201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并未對工傷賠償與人身損害賠償的競合作出具體的規定。
5.《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
2011年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并未對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的競合處理作出規定,部分地區的地方立法和行政立法對其作出了具體規定,然而處理的方式各不相同。
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
依據該《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該款延續了《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的立法思路,明確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的,勞動者可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除此以外,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12月28日作出的《關于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親屬在獲得民事賠償后是否還可以獲得工傷保險補償問題的答復》中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并未對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競合下的處理模式做出明確認定,僅是規定了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責任,并未對能否同時提起工傷賠償請求權和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作出規定,也未對兩種請求權的先后求償順序作出規定,更沒有對兩種請求權下的賠償項目及數額作出統一規定。
我國當前采取何種處理模式,由于目前沒有法律予以明確,在法學理論界一般也無定論。目前的司法實踐中,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
1.重復性賠償模式(又稱兼得性賠償模式)。
目前,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有的法院允許勞動者作為賠償權利主體在獲得人身損害賠償后仍可向人民法院請求工傷保險賠償。以“楊文偉訴寶二十冶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為例,該案反映了第三人實施侵權的情況下,勞動者可以獲得重復性賠償的情況。審理該案的法院認為,鑒于勞動者所具有的雙重身份特征,勞動者既可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申請,還可以向第三方侵權人提出人身事故損害賠償的申請,而勞動者的雙重索賠行為是基于不同的法律關系而產生的,勞動者有權利獲得兩種救濟。法院支持重復性賠償請求權的理由在于考慮到我國現階段勞動者參保率較低、工傷賠償數額不高、工傷保險基金給付的水平有限等因素,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因此,部分法院支持了勞動者可以獲得重復性賠償。
2.補償性賠償模式。因地方法規的規定不同,部分法院依據本地方法規的規定采取補償性賠償的模式。例如在2007年4月發布的《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在發生機動車事故時,若受害人獲得數額較高的殘疾生活補助費或死亡補償費時,不允許再提出關于工傷保險的相關賠償費用,但是,經保險機構進行鑒定,機動車事故賠償金額較低的,仍可以通過保險機構獲得差額賠償。該規定屬于補償性賠償模式。法院以此為據僅支持工傷的勞動者可獲得人身損害賠償,但不得同時獲得工傷賠償。法院采用補充性賠償的理由在于適當削減用人單位的工傷支付,還可以規避勞動者利用事故的賠償獲取額外收益,有效節約社會資源。同時,在確保勞動者在發生事故時取得全額賠償的條件下,發揮法律的防范功能。
從以上兩種處理模式可見,對于工傷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的競合,兩種模式首先都保障了勞動者的利益,但對于能否兼得的問題有分歧。支持兼得模式的學者認為,工傷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是兩種法律關系,工傷體現的是公法對公民權利的保護,而民事侵權賠償屬于私法領域,兩種利益取得并不矛盾。法律沒有規定公法與私法競合的處理,從保護勞動者角度來說更能保障其合法利益。支持補償模式的學者認為,對于同一主體來說,因受損害獲得兩種以上的利益,一方面損害了單位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侵占了部分公共資源,造成法律上的不公平。法律調整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權益的制衡。
當工傷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競合時,筆者認為采用補償模式解決更符合立法的精神。理由如下:
(一)《工傷保險條例》第一條明確規定了工傷賠償的用途是用于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不能因工傷而獲得其他額外利益。另外該規定也是為了減輕用人單位的風險。
(二)采用補償模式解決兩者的競合,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改革轉型時期,企事業單位用工難的問題很突出。在保護勞動者利益的同時,也要保護用人單位的利益,提高用人單位使用勞動者的積極性,解決就業壓力,創造經濟效益。反之,用人單位在合法用工的基礎上,還要承擔不必要的用人風險,對其來說是不公平的。
(三)采取兼得模式,也易導致少部分鋌而走險者鉆法律的空子,采用不正當手段騙取工傷賠償。
正是基于此,在處理工傷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競合方面,我們今后應著力做好以下兩點:
1.各省市應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精神制定本省的實施辦法,既充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也保護用人單位的權益和積極性,從法律的層面緩解用工難的問題,構建和諧的就業與用工環境。
2.對于工傷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的競合處理,在法律中應予明確,并且要詳細制定出實施辦法,具有可操作性。主要從勞動者角度,讓工傷保險賠償先行一步,使勞動者最低程度地減少損失,保障勞動者第一時間獲得醫療救助等。工傷保險機構和用工單位可以實施代位求償請求權。
[1]楊文偉訴寶二十冶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EB/OL].http://anli.lawtime.cn/xsxfal/2007030151980_2. html,2007-03-01.
[2]安全生產法.[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910/14/5874842_408401655.shtml,2014-08-30.
[3]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EB/OL].http://www.people.com.cn/GB/news/6056/20020429/720337. html,2012-04-29.
D922.5;D923
A
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1.15
2014-09-25
吳正發,新疆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人民法院,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