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廈門大學 嘉庚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高校音樂專業技能課程教學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
劉佳
(廈門大學 嘉庚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出實用型人才。必須加強對于高校音樂專業技能課程教學的理論思考,通過合理設置必修、選修課,優化課程結構,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此適應高校音樂專業提出的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
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理論探索;課程實踐
音樂是表達人類真情實感的一種藝術,可以靜心平緒、陶冶性情,給人帶來快樂和美的體驗。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樂作為六藝之一,深受名流雅士的尊崇和追捧。音樂藝術與其他文化藝術緊密相聯,吸引了越來越多學生投入到音樂藝術專業的學習中。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型、綜合型、創新型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探尋適合高校音樂專業的教育模式,是當前音樂教育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
音樂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音樂史論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接受音樂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音樂研究、教學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在畢業時,要求音樂專業學生掌握音樂學的基本理論、掌握音樂的分析方法、具有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基本能力、了解黨和國家的文藝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本專業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的工作能力。
當前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大學每年都在擴招,導致音樂專業學生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生入學時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線;2.專業的師資力量嚴重缺乏,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水平不達標,標準也不得已下降,教學質量跟不上教學要求;3.音樂教學中過于注重專業性,對于學生文學素養的教育重視度不夠,致使學生知識面狹窄,進行音樂創作時較為吃力,后勁不足。
(一)以學生為本。站在時代的前沿,結合最新的科研教育成果進行教學創新。傳統音樂教學中學生扮演的是被動接受的角色,由老師布置任務交給學生來完成,這樣的方式顯然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配合。由于每年招生人數都在大幅提升,其中部分學生高考前臨時突擊,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較差,給教學帶來很大難度。對于這些基礎較差的學生,高校教師授課時要注重提升他們的基礎水平和綜合素質,彌補與社會需求的差距,使其畢業時有能力勝任崗位的要求。對于本身對音樂專業極富熱愛、專業水平高、態度端正、刻苦學習的學生,老師應重點培養,充分挖掘學生的特長與優勢,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積累和文化素質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二)緊跟時代要求,注重應用性。音樂學科與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緊密聯系,保持對音樂課程教學的思考和創新,需要了解國內外的最新教學理論和動態,需要老師具有發展的眼光和前瞻性觀念。當代社會的發展對音樂專業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出具備就業能力的學生,使學生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才智、綜合全面的音樂修養,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強調了藝術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高校音樂專業在設置課程時,應盡量減少抽象的、枯燥的理論課程,給學生更多的實踐平臺,如聲樂表演課程設置大量學生多聲部重唱、重奏、合唱、合奏訓練,加強學生的專業實踐培養。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加強聲樂和器樂的表演實踐,積累更多的音樂作品用以表演或參加各級比賽,不僅讓學生通過表演增強藝術實踐能力,還要通過舉辦各種活動來讓學生排練作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三)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音樂專業教師要有看到學生成為專業人才的信心,在教學中注重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活動來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要合理使用“學分制”方案,設立明確直觀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結構上側重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崗位的需求。
例如,聲樂、鋼琴、器樂等學科作為音樂專業的主干學科,技術性較強,技巧性很高,在課程結構中所占學分比重更大,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特定的課時內熟練掌握聲樂、器樂的技巧,完成教學任務,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和充足的課余練習時間。對于這樣技術性強的專業課程,在課程體系設置中需要學生按學期逐步學習,讓學生打下扎實的基本功。此外,在專業選修課的選擇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可以根據學分要求,自由選擇專業選修課程,充分地體現了靈活多樣的特性。
(一)著眼于素質教育。高校有多個學科門類,專業之間差別甚大又相互聯系,相互獨立又有所交織,音樂專業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和豐富的資源,為音樂專業的學生提升文化素質提供了充足的機會。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中,應當充分發揮高校的專業優勢,利用這難得的資源,開設多種多樣的公共選修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音樂學科本身就屬于人文學科的范疇,應注重對學生人文關懷的培養,經常組織課外活動,開展素質拓展,促進學生跨系跨學科的合作。因為不同專業的學生看待問題的眼光和理解思考能力各有不同,彼此交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學生會大有收獲。
(二)結合新媒體的運用。隨著網絡、手機等現代科技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手段走進了各個學科的教學舞臺。新媒體手段因其生動、直觀、新穎的特點,與黑板、教材等單一教學工具相比能發揮更大的用途,實現更多的功能,給傳統的音樂課堂注入新的元素。新媒體手段的多樣化,能完美地結合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在新的教學形式下,音樂美感的直觀表達,給學生直接深刻的學習感受,可以持續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聲樂欣賞課堂上,教師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在課堂上播放各種聲樂作品和資料。學生通過欣賞和積累豐富的音樂作品,可以充分地感受到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感情,見識了多種多樣的技巧表現。多媒體設備還可以被充分應用到學生的表演中,增強舞臺表演效果,通過對學生的表演進行拍攝錄音并回放,反映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可以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媒體電子化教學勢必會成為今后的教學趨勢,教師要具備發展的眼光,合理選擇和運用新媒體,給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情景。
(三)正視就業的問題。音樂專業的教學整體思路要從市場需求出發,培養出適合崗位要求的人才。高校音樂專業逐年擴招,學生的專業針對性太強,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競爭壓力,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音樂專業的教學不能與就業問題分離開來,應針對市場對音樂人才的需求,培養專業人才。對于器樂和聲樂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不是能完整唱一首歌或者彈奏一首曲子就能找到工作的,對于非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教學計劃中應加強師范教育方面的教學內容,培養會演會教的一生多才。而且目前指揮人才匱乏,社會上還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指揮對于一個樂隊或合唱團的重要性。指揮人才的學習內容實用性強,且應用廣泛建議增設合唱指揮這一門專業選修課,技多不壓身,學生學習了相關課程內容,就業時也多了一個選擇的方向。此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產品時代來臨,對音樂作品的電子化編輯、處理、錄制在社會上有了越來越多的需求。電視臺、廣播電臺和諸多或專業或業余的錄音棚對熟悉音樂電子化處理的復合型人才拋出了橄欖枝。這一塊市場剛剛被發掘,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注意到這一點并給予重視,增設電腦音樂制作的課程,建立專門的電腦音樂人才的培養通道,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就業提供新的方向。
總之,高校音樂專業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出基礎知識扎實,專業素質過硬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在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同時能更好地服務和回饋社會。在教學中要適應新的形勢,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性原則,為高校音樂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劉妍玲,邵奇.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探討[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7(12).
[2]藺麗君.近年來普通高校音樂專業發展情況探索[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2(5).
G423.04
A
1007-0125(2015)01-0156-02
劉佳(1981-),女,碩士,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