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小說欣賞》的編寫的優點有:結構清晰、系統完整;內容豐富、代表性強;評價客觀、拓展深刻。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學術化傾向、對思維的限制、對作者忽視、“生本”讓位于“考本”、教學單一化與形式化等等。所以,我們提出避免學術化傾向、豐富教師知識儲備、重構教材、靈活多樣的教學等建議,力求進一步完善高中語文選修小說教材的編寫與實施,從而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關鍵詞:中國小說欣賞 問題 建議
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1]來看,對小說的教學首先強調要培養學生閱讀與鑒賞小說作品的興趣,要學會尊重、理解及吸收優秀的多元文化;其次,要求學生形成初步鑒賞小說的相關知識和基本方法,并能以小說評論的方式呈現;再次,根據小說的藝術特色,提出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去體驗小說的魅力;最后要鼓勵學生留心觀察社會生活、嘗試小說寫作。總之,選修小說教材是讓學生有選擇性、自主性的學習,是對必修小說在數量與內容范圍上的補充和延伸。
鑒于(人教版)《中國小說欣賞》處在進一步的摸索與改進階段,編寫與實施過程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旨在與編者、教師、學生共同努力,力求進一步完善高中語文選修小說教材,從而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一、《中國小說欣賞》的編寫特點
(一)結構清晰、系統完整
《中國小說欣賞》是按照中國小說發展的脈絡順序呈現的,共十八部作品,每兩部作品凝練一個主題并組成一個單元,每個單元前有單元導讀,每課結構由“課文前言—課文—賞析—思考—(擴展)—鏈接”幾部分構成。其中“課文前言”介紹的是整部作品的故事梗概及對作品簡單的評述;“課文”選擇的是整部作品中獨立成篇的章節;“賞析”主要是針對選文作出的鑒賞與評析;“思考”的設置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擴展”部分,有些課文中有出現,有些則省略了,這樣編寫主要考慮的是讓學生從課文出發,引導他們將課文內容拓展延伸到其他相關方面;“鏈接”則是列出與課文題目相關的書籍,以備學生查閱資料。總之,各單元及各課結構都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系統,使學生層層深入對小說的理解與把握。
(二)內容豐富、代表性強
《中國小說欣賞》所選的九個主題十八部作品都是經時間洗滌后的優秀中華文化思想的結晶,代表著中華兒女全體的智慧。其小說雅俗共有,長短不一,分別涉及“歷史與英雄、神說鬼寄幽懷、人情與世態、士林到官場、家族的記憶、女性的聲音、情系鄉土、人在都市、烽火歲月”[2]等九個主題,可見所選內容的豐富程度。其中,每部作品在各自的主題下都有很強的代表性。這里以同一主題下的《家》與《白鹿原》為例,雖說都在“家族記憶”的主題下,但兩部作品蘊含的思想不同:《家》敘述的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幾世同堂同居共財的官紳大家庭,而《白鹿原》敘述的是雖然分居異財,但還是按血緣關系世代聚居在一起的鄉村大家族。總之,由這九個不同主題組成的選修小說教材涵蓋了中國小說絕大部分題材范圍,且每個主題下兩部作品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這對擴展學生知識面及拓展視野都有很大幫助。
(三)評價客觀、拓展深刻
編者對各小說評價相對準確、客觀。最能說明的代表作品是《金瓶梅》,單元導讀中說《金瓶梅》“雖然有許多缺點,卻在有明一代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并稱為‘四大奇書”,“這種以主人公名字作書名的方式,被才子佳人小說借鑒”,“‘描摹世態,見其炎涼的傳統,更多地被明末以擬話本為主的短篇小說集‘三言所吸收”等等,這些都充分肯定了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同時也體現出編者更為尊重、包容和開放的態度。除此之外,課外拓展也相對深刻,體現在課文后的“思考”部分,其中有的要求學生仔細閱讀選文,分析小說的行文特點及人物形象;有的則是根據選文當中的一些段落,練習作文等。總之,這些問題的設置包含知識在作品中的呈現,怎樣呈現,從哪些方面去分析,從哪些角度去探索,在其他作品中又是如何表達的,如果是自己怎樣運用這些知識去創作文章等各個角度,從這一部分也可以看出編者在強調培養學生閱讀小說興趣的同時,更強調對學生基本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培養。
以上是本教材值得肯定和借鑒的,但還有一些需要我們思考和改進的空間。如第一,選文有學術化傾向:本系列教材編寫主力軍包括袁行霈、陸儉明、溫儒敏、陳平原、曹文軒等高等院校的漢語言文學研究專家或學者,選文介紹和賞析大部分也直接來自于他們的著作。這雖然保證了教科書的權威性,但也從側面看出教材有學術化傾向,使學業負擔重的高中學生理解產生困難;第二,選文介紹對學生思維有限制:以《西游記》為例,前言這樣寫道:“作者試圖用《西游記》這部小說宣揚一種精神境界,要求人們擺脫物的迷惑,收束放縱不羈的‘心以求得‘明心見性,回歸到‘良心的自覺境界。”[3]其實編者是想告訴學生,孫悟空的轉變史代表了人成熟及心性漸漸安定的過程,這雖然可以體現出一種開放、成熟的心態與見解,但也禁錮了學生個性的解讀,有種對學生植入式的思維輸入,不利于他們自主深入探究,形成各自獨特的見解;第三,選文對作者有忽視:本教材每篇選文標題下都沒有標明作者,只有在結尾處標明選文的出處。以《曹操獻刀》為例,選文末尾這樣寫道:“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3]除此之外,大部分選文也只提到“作者”兩字,對作者姓名沒有注明。編者這樣做會造成學生不知道原作者,從而對作品產生常識性的錯誤認知。
二、《中國小說欣賞》的實施問題
(一)“生本”讓位于“考本”
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大部分高中學校為了升學率,依舊遵循“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的觀念。這就使得選修課既不是以教師研究領域為主導,也不是以學生自由選擇為主導,而是徹徹底底地以升學考試為主導。在調查學校使用選修教材中,我們發現很多學校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語言文字應用》《先秦諸子選讀》等作為重點選擇的對象,而中外小說戲劇幾乎沒有被提上選擇之列。學校解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它們的內容在高考試題中不會直接出現,就算學了在目前的升學考試中也不會有直接明顯的效果,所以出現了將其棄之不學的現象。
總之,在“高考”指揮棒下可以看出教師選擇教材時都如此被動,更何況學生。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對選修課毫無選擇自由。再加上大部分學生對經典名著有望而生畏的心理,導致他們在學習中思考、探究的主動性大大的降低。而這些同樣與“選修課程必須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位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以此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發展[4]”的教學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學單一化、形式化
同樣在調查中發現,傳統的單一化教學仍在選修課教學中占主流,選修課上成了另外一門必修課。而新課標強調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依舊淪為空的構想,從而大大影響小說選修課教學效率。
除此之外,形式化的教學也是影響小說選修課教學效率的一大因素。雖然要求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前首先要對文本進行詳細的解讀,但是在實際調查中許多教師對文本解讀仍然有所懈怠。這反映在小說教學課堂上,就是部分教師課下不要求讀文本,只在課上蜻蜓點水式地要求學生了解作品的基礎知識并進行簡略的閱讀,這種形式不求學生認真讀過,更談不上讀懂、讀透。基于這種形式化的學習,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審美、思考、探究的能力就更無從談起了。
三、對編寫與實施《中國小說欣賞》的建議
(一)編者要避免學術化傾向
對高中語文而言,尤其是選修課,基礎性、通識性是重點,而非拔高和加深。如果編寫像高校專業教材那樣會很大程度上加重語文選修學習的難度,這樣會使部分學生對閱讀作品的興趣大大降低,也就更談不上對小說的自主鑒賞與探究了。當然,也并不是每一本教科書都要求學習,不是每一篇課文都要求研讀,更不是每一道習題都要求回答,但如果超出學生理解范疇,那么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與興趣會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此,是否能盡量避免學術化傾向,降低難度這也是編者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二)教師要在充實知識儲備下重構教材
上好選修課需要教師扎實的學術根底與理論底蘊。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自己首先要正確解讀小說。這包括選文的語言、情節、人物、環境、思想、藝術以及小說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其次,教師還要重構教材、拓展文本。教師可以在每個主題兩部作品的指導下,以這兩部小說為線索,帶動對此主題下小說的了解,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與探究此類型小說,從而擴展自己的閱讀視野。如在“歷史與英雄”主題下,除教材之外,可以推薦小說《隋唐演義》《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等;“家族小說”主題下,推薦《京華煙云》《豐乳肥臀》《四世同堂》《塵埃落定》等,這些都是不同主題下很好的擴展閱讀。另外,為了讓學生充分享有選擇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指導學生建構新的小說主題,如以韓寒《三重門》、郭敬明《幻城》為代表的校園小說,可以構成一個共同的主題,在這個主題下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校園,以另一種心態去對待學習,這樣會引起他們不少的共鳴。
(三)教師教學要靈活多變
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需求及實際水平,重視學生化、自由化的基礎上,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如朗誦式、表演式、專題研究式、寫作式、論辯式等。這些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深入地閱讀與思考,使學生徜徉在中國小說的世界里。這時,學生通過教師這位使者使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更好被地挖掘出來,高中選修課的目標也會在此過程中得以實現。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年版。
[2]陳平原:《中國小說欣賞》,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3]鄧拓:《高中語文選修課小說部分教科書評價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4]劉明婭:《<中國小說欣賞>教材的解讀與重構》,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9期。
(姚艷 寧夏固原 寧夏師范學院人文學院 7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