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孜孜
(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 天然氣經濟研究所,成都 610051)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曾在2010年四川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川渝合則兩利,爭則兩傷”。因此,川渝地的經濟應互動發展,以實現兩地經濟的飛躍。
對川渝兩地經濟互動發展,多名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蒲勇健等人(2009年)從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方面對川渝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出兩地應建立各方面的合作和協調,構建兩地的協調機制,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1]。張杰(2006年)選擇了14個指標對川渝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了促進川渝合作發展的措施[2]。楊順湘(2007年)則從川渝地區的政府合作方式與途徑,建立川渝經濟聯合體等方面進行了研究[3,4]。黃河(2008年)等人則從川渝地區科技合作方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川渝在科技方面合作的政策建議[5]。這些學者都從宏觀角度研究了川渝經的合作發展,但沒有從具體微觀角度入手探討川渝兩地經濟協同發展的機制。因此,本文從收入分配角度入手,研究川渝兩地經濟互動發展的途徑。
2010年,四川省GDP總值達到17 185.48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增速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 483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8672億元,增長22.0%;第三產業增加值6 030億元,增長10.2%。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461元,增長11.7%。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 140元,增收677.5元,增長15.2%。見表1。

表1 四川省歷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長統計
2010年,重慶市GDP總值達到7 925.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7.1%;人均GDP為27 596元,比上年增長20.4%。見表2。

表2 重慶市歷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長統計
從以上經濟概況可以看出,由于四川省的總盤子大于重慶市,四川省的經濟總量是高于重慶市的;從GDP增長率來看,川渝兩地在10年間的增長率都是高于全國水平的,除了2001年外,川渝兩其地其余年份的GDP增長率都是兩位數增長。
本文選擇了川渝兩地的人均經濟指標進行對比分析,主要包括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城鎮經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詳見表3。
從這些指標可以看出,除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在2008年以前四川省高于重慶市以外,四川省的其他指標都低于重慶市。川渝兩地的人均經濟指標呈逐年加大的趨勢。特別是城鎮經濟單位的人均工資,川渝兩地的差距呈直線增長趨勢,從2001年相差1 765元,到2010年相差11 681元,增加了6.6倍;又如人均GDP,2001年川渝相差278元,到2010年時差距增加到了6 414元,增加了23倍;城市人均居民收入,2010年川渝相差3 639元,較2001年差距272元增加了13倍。詳見表4。

表3 川渝兩地10年間的人均經濟指標 (單位:元)
從這些指標可以看出,一是川渝兩地的經濟都在快速增長,兩地的各項人均收入指標都不斷增加;二是重慶市的人均收入指標高于四川省,且差距逐年擴大,表明重慶市的經濟增長速度遠快于四川省,已大步領先于四川省。
下面從川渝兩地行業平均工資情況來比較分析。
從重慶市各行業的平均工資來看,10年間有8年的統計數據表明金融業的年均工資最高(表5中加粗體的數據),其余2年的最高工資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有7年的統計數據表明第一產業的年均工資最低(表5中斜體加陰影的數據),其余3年是住宿和餐飲業。詳見表5。
從四川省10年間分行業的平均工資來看,2001—2006年年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2007年后年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是金融業(表6中加粗體的數據);2001—2002年年均工資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飲業,2003—2007年年均工資最低的行業是農林牧漁業,2008—2010年年均工資最低的是居民服務及其他服務業(表6中斜體加陰影的數據)。

表4 川渝兩地10年間人均指標的差距(單位:元)

表5 重慶市10年間分行業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單位:元)
從行業年均工資水平來看,川渝兩地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之處。重慶市近幾年年均工資較低的是第一產業和住宿餐飲業,而四川省這幾年年均工資較低的是居民服務其他服務業。年均收入最高的近幾年川渝兩地均是金融業,只是四川省才由其他行業轉變為了金融業年均收入最高,而重慶市大部分時間是由金融業占據最高地位。在“十五”之初,四川省的行業最高和最低收入均高于重慶市的最高和最低收入行業,但隨著重慶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十五”后期及“十一五”期間,重慶的最高和最低收入行業的收入水平快速增長,超過了對應的四川省的最高和最低收入行業。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個人收入情況來看,還是從行業收入來看,川渝兩地都存在發展不平衡的情況,重慶市的發展速度遠快于四川省,且個人的收入水平遠在四川省之上。

表6 四川省10年間分行業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單位:元)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在2002年中國創新能力報告中指出,我國區域創新呈現出“東強西弱”的格局。重慶市和四川省創新能力分別在全國排第16位和第12位,處于國內四大集團中的第三梯隊。與重慶市相比,四川省強在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及技術創新環境上,但重慶市由于產業結構、居民收入水平較好等特點使其在創新的經濟效益上表現好于四川省。不過,兩地的知識創造能力、知識流動能力都較差,市場經濟的作用不強,企業還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重慶市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水平在逐步靠近全國中游水平,應加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即R&D經費的投入,加快對外開放的力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提高農民收入,早日實現經濟騰飛的宏偉藍圖。四川省總體上還處于全國的中下游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口多、農業的比重大,雖然總量在全國有優勢,但人均水平卻還處于全國的下游水平,應盡力發揮成都市的科技優勢帶動四川省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日益發展,地區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單體城市或行政區經濟自閉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受到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強勢沖擊。因此,同處西部的川渝兩地,只有打破地域界限,強化分工合作,整合兩地資源,朝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才能提升兩地的競爭力,從而更大地發揮成渝經濟區的帶動和輻射功能,促進西部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總之,川渝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國的平均水平還有一些差距,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更大,但兩地的經濟發展各有優勢和特色。兩地應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要抑制城鄉差距繼續擴大以及農民的生活水平相對城市而言的下降趨勢,特別應重點解決三農問題和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低等問題。
[1]蒲勇健,李紹芳.川渝經濟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實證分析[J].西部金融,2009,(9):33-35.
[2]張杰.川渝經濟發展水平的比較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20(7):47-49.
[3] 課題組.構建川渝間政府合作的途徑研究[J].求索,2007,(3):148-153.
[4]楊順湘.川渝合作方向選擇: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其經濟聯合體[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2(2):1-8.
[5]黃河,皮俊峰.川渝科技合作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