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娟
(陜西省統計局,西安 710006)
民間投資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其生產要素依靠市場調節,投資行為受市場規律制約,通過市場競爭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相比政府投資,民間投資具有產權清晰、機制靈活、創新性強、效率較高等特點。近年來,陜西省民間投資活力不斷被激發,呈現出總量比重持續提高、投資結構逐步優化的良好態勢。
民間投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初,陜西省民間投資總額僅有2.5億元,占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12.1%。隨著民間投資各項鼓勵發展政策的不斷落實,陜西省民間投資規模不斷壯大。2014年,陜西省民間投資8 433.18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45.1%,其中民間投資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率達到52.9%,高于國有投資5.8個百分點。
隨著民間投資準入領域的逐步放寬以及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國有投資在一般競爭性領域逐步退出。陜西省民間投資領域不斷拓展,從初期比較集中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服務業和采礦業等低端制造業,逐步擴展到農業、建筑業、信息服務、水利、教育、文化、體育等行業,涵蓋了競爭性行業的主要領域。近年來,在商務、科技、物流、信息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民間投資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2014年,陜西省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中,民間投資比重分別占到24%、46.1%和55.1%。
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投資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陜西省積極探索引導民間資本規模擴張、規范發展,民間投資主體組織形式不斷升級,由20世紀末的以個體、私營企業為主體,逐漸發展轉變為以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現代企業制度為主體。2014年全省民間投資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經濟類型投資占比達到81.6%,比1997年大幅提高21.2個百分點;而個體經濟占比僅為0.8%,比1997年下降51.7個百分點。
在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方面,陜西省民營企業通過參股國有企業、聯合組建合資企業等方式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陜西省民東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陜西省和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成功組建和運行,為進一步推動全省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整合民間資本、搭建民間投資平臺起到了積極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近年來,通過政府投資帶動、資本市場運作等多種途徑,拓寬了民間投資渠道,民間投資方式趨于多樣化。通過探索特許經營、BOT、BT、PPP等產業化、市場化模式,陜西省民間投資已成功進入了高速公路、鐵路、市政設施等基礎設施領域。
近年來,陜西省民間投資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由于歷史形成的底子薄、基礎弱,相比全國平均水平,投資總體規模仍然偏小,差距較為明顯。2014年,陜西省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45.1%,仍低于全國民間投資64.1%的比重。陜西省民間投資發展相對滯后固然受地域、文化、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影響,但最為重要的制約因素是資金。目前,陜西省民間投資的資金來源中仍然以自籌資金為主,各種融資方式占比較低。2014年,自籌資金占全部民間投資的比重達到78.8%,國內貸款占比達到8.2%,其他資金渠道包括國家預算內資金、利用外資、債券、民間融資等占比僅有13%。
為進一步了解陜西省民間投資的融資現狀,筆者圍繞資金需求、融資方式、融資影響因素等問題,對全省11個市(區)的315家民間投資項目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對部分民營企業及金融機構進行了實地調研,以期破解民間投資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根據本次抽樣調查顯示,67%的被調查企業認為現有融資渠道能基本滿足其投資資金需求;33%的企業則認為現有融資渠道不能滿足需求;即使在已獲得銀行貸款的204家企業中,也有37.7%認為銀行貸款無法滿足其全部資金需求。由此可見,民間投資的“融資難”問題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但還存在較大“缺口”。
中等規模投資項目融資難度較大。不同規模的投資項目,其資金需求滿足率存在較大差異,融資難度各有不同。計劃總投資5億元以上的項目單位中,認為現有融資渠道基本滿足其資金需求的,即資金需求滿足率為81.5%;計劃總投資在1億元—5億元之間的,資金需求滿足率為64.4%;計劃總投資在5 000萬元—1億元之間的,資金需求滿足率為59.5%;計劃總投資在5 000萬元以下的,資金需求滿足率為76.5%(表 1)。

表1 不同規模投資項目的資金需求滿足率
當前,大規模投資項目多為各級政府(部門)重點建設項目,受到政府、金融機構等的重點關注,融資渠道較多、融資難度相對較低。投資規模較小的項目雖然通過銀行貸款等渠道融資難度較大,但由于資金規模較小,大多可通過自籌資金、股東借款、民間借貸等方式解決,籌資難度相對也較小。融資難度最大的是中等規模的項目,由于資金需求較大,依靠自有資金難以滿足,但又缺乏有效支持,因此,融資需求最為迫切。
1.融資主渠道仍然是銀行貸款。調查數據顯示,民間投資項目融資渠道中,向銀行貸款的比例達64.5%,其中,國有銀行貸款占比54.3%,股份制銀行、信用合作社貸款占比分別為19.6%、19.3%;向股東和職工集資、民間借貸、典當與擔保公司借款的比例分別為27.5%、19.5%和9.9%;發行股票、債券及引入風險投資等的比例為3%。
2.融資結構不斷優化。相比2010年民間投資調查結果,民間投資項目融資渠道中,銀行貸款比例增加22.6個百分點,向股東和職工集資、民間借貸合計下降10個百分點。這說明,隨著民間投資鼓勵發展政策的逐步落實,民營企業融資環境明顯改善,融資機構不斷優化。
3.直接融資方式取得重大突破。近年來,陜西省民間投資項目直接融資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股票融資方面,2010—2011年達剛路機、堅瑞消防、通源石油等成功登陸創業板募集資金合計14.4億元,2012年隆基股份成功登陸主板募集資金15.7億元,目前正在進行上市審核的民營控股公司6家,正在輔導備案的民營控股公司16家。在債券融資方面,陜西省東嶺工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2013年兩次成功發行企業債,共計募集資金11億元;2013年,陜西省國德電氣制造有限公司成功發行西北地區首支中小企業私募債,募集資金1.5億元。
在金融機構實地調研中,70%的金融機構認為信用貸款中最大的風險源于民營企業,認為風險來自政府、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的比例則分別僅有15%、10%和1%。這表明,民營企業的整體信用水平仍然較低。調研中了解到,銀行等金融機構普遍認為,民營企業存在經營不穩定、財務不透明、信用風險高、抵押資產少等共性特征,較難滿足銀行商業運營的準入條件。特別是個別民營企業誠信缺失,利用各種機會逃廢債務,造成民營企業整體信用受損。
行政審批手續依然是影響民間投資的重要因素。十八大以來,中央及地方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清理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文件,行政審批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但在個別地方和行業,審批事項清理不到位,審批流程煩瑣,服務不到位,準入條件過高、效率低下、耗時耗力,令民間投資者望而卻步。例如,部分行政審批事項取消或下放后,政府部門不再進行審批,但部分掛靠在這些部門之下的事業單位和各類行業協會、商會、中介機構等社會組織變相實施行政審批,收費更高、效率更低,阻礙了簡政放權的有效實施。
創新民間資本參與地方金融發展體制機制,拓展民間金融機構產品,優化提升民間金融機構的經營方式,活躍地方金融體系,促進民間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發展。一是支持民營金融機構發展,促進民間資本與民間投資對接。支持符合條件的治理結構好、風險防護能力強的小額貸款公司擴大營業區域、創新業務模式,對特別優秀的鼓勵其改制為村鎮銀行、金融公司,并依法保護其合法權益。積極爭取民營銀行試點,改變經濟結構與金融組織體系結構的不對稱程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擴大中小企業私募債試點規模,建設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積極打造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民間財富管理中心。二是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步伐。建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采用階段參股和跟進投資的方式,專門用于扶持培育專業型創業投資公司和潛力型高新企業。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充分運用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在審慎有序、風險可控的原則下,推動P2P貸款平臺、眾籌融資等金融產品創新,使民間非正規金融通過市場化的配置徹底走向“陽光化”。
加強和改進征信體系建設工作,推動銀行和工商、稅務、公安等有關部門的信用信息資源的整合,促進信息共享,擴大非銀行信息采集范圍。把人民銀行建立企業和個人信貸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做法擴大運用到保險、證券等行業的信用管理系統,建立金融業統一征信系統。進一步推動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市場建設,探索建立全省統一標準、統一評審、統一授信的企業信用等級評定機構,推動企業提升信用等級。
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制度,優化審批流程。除涉及公共安全、國家安全等重大項目外,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最大限度縮小審批、核準、備案范圍。對于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資金籌措渠道明確、可自行平衡生產條件的民間投資項目,除規劃、環保和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外,其他審批環節實行備案并進行跟蹤檢查,對出現的超期羈留情況予以及時糾正并嚴肅處理。對確需審批或上報審批的項目,主管部門要減少審批環節,公開辦事程序,實行“一站式”服務或主動上門服務,力求“簡化、明確、快速、高效”。
消除財政補貼的所有制歧視,積極利用政府性資金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傳統優勢產業鏈延伸和制造業配套、戰略性新興產業、縣域經濟發展等領域的投資。對短期內不能盈利或盈利較少的投資活動,可以直接出資注入,以“筑巢引鳳”的方式,用少量的政府資本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對于一些高風險的行業,民間投資介入有顧慮,可由財政出資組建擔保基金,為民間投資介入提供有限擔保或全額擔保,降低民間投資運作的風險,提高民間投資的預期收益。
中介服務體系對促進民間投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民間投資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對于投資項目的篩選等都有一定局限性,需要中介機構通過審計、咨詢、資產評估、資信評定等為其指明投資方向。可充分借鑒江蘇省南京市等地建立的“金融超市”,將各種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行有機整合,通過與保險、證券、評估、抵押登記、公證等多種社會機構和部門協作,向客戶提供涵蓋眾多金融產品與增值服務的一體化經營方式,增加民間投資的選擇余地。
[1]樊綱.論體制轉軌的動態過程——非國有部門的成長與國有部門的改革[J].經濟研究,2000,(1).
[2]鈔小靜,任保平.經濟轉型、民間投資成長與政府投資轉向——投資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8,(2).
[3] 張漢亞.落實“新 36 條”促民資發展[J].中國投資,2010,(7).
[4]張曉丹.我國民間投資現狀和發展建議[J].金融經濟,2011,(8).
[5]陳軼麗.西部地區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的思考[J].經濟論壇,2011,(2).
[6]仇穎.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領域之管見[J].金融研究,2011,(6).
[7]陜西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陜西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