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CT腦灌注與血管造影在急性腦梗死中的臨床應用
徐杰
目的探討CT腦灌注與血管造影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行常規CT平掃、CT灌注成像及血管造影檢查,對比梗死區及健側參數。結果60例患者經常規CT掃描即有46例發現病灶。病變區腦血容量、血流量明顯低于健側鏡像區,對比劑平均通過時間及對比劑峰值時間長于健側鏡像區,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管造影顯示,60例患者中27例患者出現一側頸內動脈狹窄,6例左側頸動脈閉塞,19例一側大腦中動脈狹窄,8例左側大腦中動脈閉塞。結論臨床中采用CT腦灌注成像能夠準確顯示患者缺血部位、缺血程度等,血管造影能夠將病變血管范圍進行準確顯示,聯合應用可為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提供可靠依據。
CT腦灌注;血管造影;急性腦梗死
急性腦梗死又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指患者局部腦組織由于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而造成的軟化壞死,致殘率及致死率較高[1]。該病治療的關鍵在于前期采用正確的檢查方法確認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帶,本院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CT腦灌注聯合CT血管造影方法檢查,有效獲取腦梗死患者全面信息,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有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56.4±5.3)歲,以上所有患者均于發病后10 h內入院接受檢查,并于3~14 d進行CT平掃復查。
1.2 方法 采用Philpips Brilliance 64M SCT機進行掃描,首先掃描橫斷面,將腦出血患者排除在外;層厚5 mm、層距5 mm,隨后采用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50 ml 300 mg/ml碘必樂,注射速度控制在5 ml/s,于延遲5 s后開始掃描。以基底節面為掃描中心,向上進行8層掃描;參數設置:80 kV、250 mA,1 s/360°,間隔時間1 s,整體用時50 s,覆蓋范圍40 mm,獲取圖像320幅。傳至工作站后采用相應軟件進行圖像處理,輸入動脈為大腦中動脈、流出靜脈為上矢狀竇,后按照灌注異常范圍對患者最大病變層面評價,以中線為鏡面,測量病變區、健側相應區血容量、對比劑峰值時間、對比劑通過時間等。血管造影掃描主要范圍為主動脈弓至顱頂,造影劑注射速度控制在5 ml/s,共60 ml,層間距0.6 mm,參數120 kV、100 mAs,于注射密切監測,并于對比劑充盈高峰期進行掃描,采用容積重建圖像及最大密度投影,查看患者大血管及腦內情況。
1.3 評定標準[2]病區血流量圖為健側的51%~60%,視為輕度降低;病區血流量圖為健側20%~50%,視為中度降低;血量圖為健側20%以下,視為重度降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CT腦灌注結果比較 上述60例患者中,46例患者經由常規CT掃描后即發現顱內病灶,檢出率為76.67%,主要圖像表現為腦組織局部密度降低,同時鄰近腦池變形、腦溝消失;其余14例患者經由常規CT掃描后未發現顱內病灶,于治療1~5 d后復查并進行常規CT掃描,梗死區表現為低密度。
以上60例患者CT腦灌注結果表明均存在異常灌注區,8例患者輕度降低,39例患者中度降低,13例患者為重度降低。病變區腦血容量、血流量明顯低于健側鏡像區,對比劑平均通過時間及對比劑峰值時間長于健側鏡像區,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CT腦灌注成像情況比較(±s)
表1 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CT腦灌注成像情況比較(±s)
注:與梗死區比較,aP<0.05
部位 腦血流量[ml/(100 g·min)] 腦血容量(ml/100 g) 對比劑通過時間(s) 對比劑峰值時間(s)梗死區 2.2±0.5 4.8±1.5 27.2±3.4 46.3±13.5健側鏡像區 3.6±1.4a 55.8±6.6a 4.1±1.1a 23.4±4.6a
2.2 血管造影結果 60例患者中27例患者出現一側頸內動脈狹窄,6例左側頸動脈閉塞,19例一側大腦中動脈狹窄,8例左側大腦中動脈閉塞。
在當前我國老齡化不斷加劇情況下,中老年人急性腦梗死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由于多數患者伴有其他全身性慢性疾病,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盡早確診與治療是提升該病治療有效的關鍵所在[3]。臨床以往常用CT掃描檢查,雖然腦部CT檢查能夠有效確定病灶位置及大小,其在初期腦出血患者中的診斷可達到100%,能夠有效幫助患者排除腦出血等病變,但是在患者發病24 h內或者在病灶較小情況下,此種腦部CT檢查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而螺旋CT的發展及其在臨床中的成功應用,使得CT灌注成像技術、血管造影技術更為嫻熟。CT腦灌注檢查主要是采用快速掃描技術對比劑團注的方法,對患者腦血流量及血容量等指標進行進行測量,及時發現存在的異常情況,從而準確反映組織血管化程度、血流灌注情況。血管造影檢查主要是從主動脈弓至顱頂進行檢查,隨后開展顱內動脈及近端動脈重建,同時獲取缺血區域動脈情況,從而為判定腦缺血原因提供依據。
在本次研究中,60例患者經由CT腦灌注與血管造影檢查后,及時準確的獲取的患者腦缺血部位、缺血區供血動脈狹窄、閉塞情況,同時獲取更為全面的血流動力學與病變血管信息。
綜上所述,CT腦灌注與血管造影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聯合應用可提升患者診斷準確率,為后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1]黃小欽,賈建平,馬青峰,等.顱腦CT血管成像對判斷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價值.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9(5):331-333.
[2]朱宗明.頸動脈雙源血管造影和腦動態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應用.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8):683-684.
[3]戎倩雯.腦灌注與血管造影在急性腦梗死中的臨床應用.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3):313-31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027
2015-08-27]
450000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