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繼平
104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
文繼平
目的探討藥品不良反應(ADR)的發生特點和規律,促進臨床規范用藥。方法統計分析104 例ADR報告。結果靜脈滴注給藥途徑最易引發ADR;引發ADR最多的藥品品種是抗菌藥物,中成藥制劑(含注射劑)次之;抗菌藥物品種類別中,喹諾酮類發生ADR例數最多,占37.0%;ADR臨床表現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常見。結論醫院應加強ADR監測,臨床應嚴格掌握抗菌藥物及中藥注射劑的用藥指征,確保患者用藥安全。
藥品不良反應;分析;用藥安全
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1]。通過ADR的檢測可減少或避免ADR的發生、 保障和促進臨床合理用藥及避免醫患糾紛等[2]。為此,作者對本院2014年上報的ADR報告進行統計分析,探討ADR發生的特點和規律,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入選的104例ADR報告均為本院 2014 年 1~11 月所收集,將報告中所收集的數據按所涉及的給藥途徑、藥品種類、抗菌藥物類別以及受累的系統、器官和臨床表現進行統計、分析、評價。
2.1 給藥途徑與引發ADR的關系 在104例ADR報告中有4種給藥途徑,其中靜脈滴注給藥致ADR 65例,占62.5%,比例最高;口服給藥37例,占35.6%;其他2例,占1.9%。見表1。

表1 不同給藥途徑構成比(n,%)
2.2 藥品種類和例數與引發ADR的關系 該年度ADR報表統計表明,引發ADR產生的臨床用藥品種數較多,共73種。抗菌藥物發生ADR例數最多,有27例,占26.0%,中成藥制劑(含注射劑)發生例數次之,有23例,占22.1%。見表2。
2.3 抗菌藥物品種類別與引發ADR的關系 抗菌藥物品種類別中,喹諾酮類發生ADR例數最多,占37.0%,其次是頭孢菌素類,占29.7%。見表3。

表2 藥品品種構成比(n,%)

表3 抗菌藥物類別構成比(n,%)
2.4 ADR累及的系統、器官及其臨床表現 按WHO國際藥物監測中心藥物不良反應術語將該年度104例ADR分類,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臨床表現最高,占39.4%;其次為胃腸系統損害。見表4。

表4 受累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構成比(n,%)
3.1 不同給藥途徑對ADR的影響 從表1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靜脈滴注給藥致ADR產生比例較高。由于靜脈滴注給藥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作用迅速,與此同時也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另外,靜脈滴注易受內毒素、pH、滲透壓、滴注速度、藥物濃度、溶媒的選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3]。因此,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病情正確選擇給藥途徑,能口服用藥者應盡量避免靜脈給藥,同時,在靜脈給藥前注意詢問過敏史,靜脈給藥時盡量避免聯合用藥,注意及時沖管,控制滴注速度,以減少ADR的發生。
3.2 中成藥制劑及抗菌藥物的ADR監測 近年來,隨著一些新中藥制劑、劑型的上市,中成藥使用日趨廣泛,其產生的ADR也不斷上升。由表2可知,中成藥制劑(含注射劑)引起的ADR報告共23例,占比較高。中成藥制劑所含成分相當復雜,其有效成分難分離,其藥理及毒理作用機制、不良反應、療效可靠性等均有待進一步探明,相關臨床應用報道資料甚少,特別是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有待進一步驗證。由表2和表3可得知,抗菌藥物ADR病例報告數27例,占ADR發生總例數比最高,品種數也最多,其中以喹諾酮類最多,其次為頭孢菌素類,這與抗菌藥物品種較多、臨床應用頻次較高及臨床不合理用藥密切相關。
3.3 ADR累及的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 本次統計中顯示,藥物引起的ADR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比例最為常見,占39.4%,與文獻[4]報道相近。此類反應較直觀、易察覺、便觀察、易與其他疾病區別,而臨床應用廣泛的抗菌藥物易引發皮疹等過敏反應,也是導致皮膚損害比例上升的原因之一。藥物經胃腸道吸收、肝臟代謝的同時造成對胃腸道系統功能損害可能是其報告比例較高的原因之一。
通過對本院2014年度104例ADR病例報告的分析,提示醫院應加強ADR監測工作,加強對抗菌藥物及中藥注射劑用藥監管;臨床醫師掌握用藥原則,嚴格控制用藥指征,規范用藥行為,確保用藥安全。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中國藥事,2004,18(4):203-205.
[2]馬猛. 2011年泰安市477例兒童藥品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3,33(2):163-164.
[3]肖律,鐘強,謝嬌,等. 385 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0,27(2):181-184.
[4]葉思款,袁進,凌麗,等. 2009 年度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總結.實用藥物與臨床,2011,14(3):247-24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133
2015-08-20]
415500 湖南省澧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