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暉

1月19日,紅火的A股行情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陡然掉頭。
兩天前,證監會通報了對45家券商融資類業務的現場檢查結果,12家券商因在融資融券業務存在違規行為被點名。
受此影響,1月19日券商股全線跌停。
當日,券商股融資買入額為38.65億元,融資賣出額為100.86億元,凈賣出額為62.21億元;融券余量為2097.79萬股,融券凈賣出量35.82萬股。
此后,券商股便一蹶不振,一直處于振蕩整理態勢。
券商招誰惹誰了?
三會齊下手
證監會繼去年12月檢查45家券商兩融業務后,再次啟動對剩余46家券商兩融業務的檢查。銀監會要求多家銀行加強信貸管理、嚴控流向股市。保監會也開展常規檢查,兩融業務也包含在內。
1月19—28日的8個交易日,18只券商標的股期間融資買入額945.62億元,償還額995.52億元,凈賣出額49.9億元。其中,只有華泰證券出現凈買入,大券商和漲幅較大的券商凈賣出額最多,中信證券、國金證券、海通證券、招商證券、西南證券的凈賣出額均超過4億元。從融券情況看,期間融券余量1775.39萬股;期間賣出量15.39億股,償還量15.43億股;期間凈賣出量383.83萬股,凈賣出額7481.36萬元。
事實上,“1.19”大跌至今,兩市兩融余額增加了358.5億元,其間買入額多維持在千億以上。在19日與20日,其間僅買入額為負數以外,其間凈買入額又恢復到正常水平。其中,兩市融資買入額占A股成交比例在1月15日達到了最高水平18.34%。“1.19”大跌當日,該比例下降至15.17%。隨后逐漸提升,28日,兩市融資買入額占A股成交比例為15.69%。
1月29日下午,市場又傳出“保監會下發通知,將開展保險資金兩融檢查”的消息。
保監會在今年1月中旬召開的一次內部座談會上透露,截至2014年底,保險資金參與證券公司兩融業務的實際規模為387億元。也就是說,在目前1萬億左右的兩融盤中,保險資金的占比不足4%。然而市場依舊以“恐慌”回應。
“三會”的這種檢查,官方解釋是正常核查、控制風險,不要過度解讀。但對于靠資金面推動而來的這輪牛市而言是致命的,至少是觸碰敏感神經的。
倒一片
證監會表示,此次兩融檢查屬于上次檢查的延續。
盡管如此,剛渡過1月19日大恐慌的券商在1月29日券商股還是受到了“小驚嚇”,除申萬宏源、東吳證券紅盤報收外,其余全部綠盤報收。
其中,國信證券跌幅最小,為-2.02%;國元證券跌幅最大為-4.09%;另有13只券商股股價跌幅均超過了3%。
繼“1.19”A股市場大跌后,券商標的股的兩融市場更是“士氣低落”。
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1月5—16日的10個交易日18只券商股融資凈買入額為119.6億元,而1月19—28日的8個交易日,券商股融資凈賣出額高達49.9億元。
香港信報財經新聞分析稱,證監會雖一再重申只是正常監管工作,但對證券商股的利淡影響卻蔓延至新股市場。據市場消息指出,原計劃今年首季來港發行H股上市的廣發證券上市步伐因嚴查兩融影響而拖慢,預料首季上市無望。
消息稱,廣發證券雖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發行H股,原計劃于今年2月可進行上市聆訊,但受近日內地當局嚴查兩融的行動影響,上市步伐暫且放緩,至今尚未起動,最快3月才進行上市聆訊。
其實,券商也是有苦難言。在我國目前的金融格局中,商業銀行占據了主要的資金和客戶資源,因此其他非銀投資者受制于資金的困境,普遍采用從商業銀行融資加杠桿的方式進行投資。同時,近年來隨著投顧業務和專戶理財的不斷發展,非銀機構的投資杠桿無形中得到擴大。在資金面寬松的環境下,投資杠桿維持難度較小,機構持續加杠桿的動力較高,而遇到資金緊張時,結果就截然相反。
2014年的最后一個月是券商拼資金實力的時候。
最新的消息是,華泰證券從2月2日起調整標的證券融資融券保證金比例,其中ETF統一調整為60%,股票統一調整為70%,這意味著華泰證券再次提升了兩融業務的風控標準,達到業內兩融業務風控最高級別。
實際上,華泰證券2014年12月7日已發布過調整兩融保證金比例的公告,彼時將兩融標的證券范圍中非滬深300成分股的兩融保證金比例統一由60%上調至65%。目前,大型券商中至少有中信和華泰已將兩融保證金比例提至70%。在大型券商的示范效應下,不排除更多券商陸續提升兩融業務的保證金比例。
不再“看天吃飯”
顯然證券市場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艷陽天”。首先券商杠桿率已達到4.44倍,距離目前6倍的‘政策上限,還有一定空間。現在階段只是管理層擔憂市場短時間過熱帶來負面效果的“降火”之舉,畢竟,監管將有利于該項業務的長遠健康發展。
此外,除了傳統經紀業務、兩融等創新業務之外,券商其他多項業務在2014年也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4年底,120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4.09萬億元,凈資產為9205.19億元,與上年相比來看,總資產、凈資產規模分別增長96.63%、22.11%,總資產規模快速擴張,表明券商杠桿率有顯著提升。據測算,2014年證券業剔除客戶保證金的杠桿率達到3.14倍,而2013年這一指標僅為2倍。
當然,證券業通常被認為是個“看天吃飯”的行業,行業營收的多寡與市場行情的好壞緊密相關。在上一輪牛市結束后,證券業在2009—2012年進入業績下行通道,至2013年行業凈利潤才回歸正增長。2014年全行業實現凈利潤965.54億元,是2013年的2.19倍。120家券商中,有119家實現盈利。
有知名投行首席經濟學家就認為,盡管遭遇調整,但仍維持全年20%上漲空間的判斷,“中國的股票不貴。滬深300,最大的權重板塊,今天的市盈率也就12倍左右,美國是20倍,全球主要的股票市場,都已經超過了2007年的高位。而港股、A股,都只是在當年高點的一半。”
可見,盡管市場、監管都“心存擔憂”,但市場卻堅信“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