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證監會2月6日公布了查處違規私募基金的結果,出人意料的是,被查對象是房地產私募基金,而不是股票私募基金。這是證監會聰明的一招,透過這一舉動,監管者傳遞出了全方位關注市場風險而非只關注股市風險的信號。
在此前的1月16日,證監會宣布,因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有違規行為,暫停其新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市場對此理解為:同時處理三大券商,就是集中打壓券商。
當天晚上,我緊急給中國證監會主要領導打電話,建議就查處券商一事做出必要澄清,表明無意打壓股市。當晚9點25分左右,證監會做出決定,由新聞發言人鄧舸發表談話,明確指出:證監會通報券商融資類業務現場檢查情況,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央行貨幣政策司官員撰文稱要防止過度“放水”等,被市場解讀為監管部門聯合打壓股市,這與事實不符。
那么,究竟誰在主導所謂“三部門聯合打壓股市”的傳言呢?我認為,首要責任還是在政府部門;其次是個別機構借機制造混亂,渾水摸魚。解決好這個問題,關鍵在政府部門。所以,證監會1月19日、保監會1月30日的及時澄清都十分重要。
據我了解,證監會并沒有集中打壓券商股的意圖,甚至連打壓單個券商股的意圖也沒有;而現場檢查兩融業務,也是根據前期市場的呼聲,依法采取的監管措施。一些機構往往借助個別事件,制造輿論氛圍,達到做空或者做多的目的,這應引起監管者高度警惕。
2月6日證監會專門公布查處房地產私募基金的結果,意在表明“不是只盯住股市”,可以對沖“打壓股市”的輿論,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我認為,監管者要堅決去除“父愛主義”,只管是不是違規違法,至于市場的漲跌如何,是不是有很多人踴躍地融資買股,只要是合規的,不需要去管他。
從投資者來講,包括機構投資者,也不要渲染查處違規就是打壓市場的說法。畢竟,調查結果已說明,違規行為的比重、家數和金額都是不大的;同時,總會有人試圖違規,這在任何市場上都是一樣的。監管者和違法違規者就像貓與老鼠的關系一樣,貓如果不去找老鼠抓,那才是怪事。
還有一種認識是,私募基金吸收了銀行理財產品提供的配資,還有的吸收了融資公司提供的配資,所以,牛市就是“杠桿牛市”、“人造牛市”。我不支持這種說法。銀行理財產品的配資,本身是老百姓的理財資金,是余錢,不是從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那里獲得的貸款。這種資金通過私募配資方式投資股市,應該算作“跟投”。這是市場經濟、股票市場應有的和必要的操作方法,只要沒有觸犯法律紅線,不應該受到非議。
監管者所要做的,就是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至于紅線以內的市場行為,盡可以由他去。當然,在維護市場信心的問題時,監管者永遠要擔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