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穎
村級財務管理,是對直接歸農民集體支配、占有的各項資產所發生的使用、分配、收入等財務活動,進行的計劃、核算、控制及監督。建立合理且有效的村級財務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各利益主體對集體財務管理及資產經營的責任感與積極性,保持農村社會的穩定性。我國主要有以下五種常見村級財務管理的模式:
村有村管的模式。這種模式中,村級財務活動由村民委員會設立的財務部門進行管理。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為這一財務部門配備財務人員,但該部門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可以實現獨立管理和獨立核算,村級資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也完全由此部門進行運作。
村級會計委派的模式。這種模式中,引入社會招聘的財會人員,被錄取的人員將接受相關培訓,通過后最終被委任到各個轄區進行財務會計工作。被委派的財會人員獨立于農村集體組織,在人事上仍屬于鄉鎮,工作中應嚴格遵循相關財務制度進行管理。
村級財務雙代管的模式。這種模式中,集體經濟資產的所有權和管理權得到分離,貨幣資金管理與賬務處理從原村級剝離出來,由鄉鎮農經站代理。但在此過程中,仍要注意堅持“五權不變”的原則,也要保證委托程序、財務公開、資金管理、等方面的統一,為群眾的監督工作做好鋪墊。
村級會計委托代理的模式。這種模式中,引入鄉鎮會計委托代理機構,由村集體經濟制定代理協議,雙方簽署后,鄉鎮會計委托代理機構將為村集體經濟的財務活動進行代理記賬和核算。這種模式中仍要保證村集體資金的使用權、所有權、收益權和監督權不變。
社會中介機構參與的模式。這種模式中,集體經濟的資產所有權仍不變,一般以鎮為單位引入社會中介機構,對村級財務進行管理、監督。由于社會中介機構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專業性,因此監督過程將具有多角度、全方位的特點。
這種模式的優點首先在于村級財務擁有獨立的自主權,不受鄉級政府的控制和干擾;其次,這種模式中的財會人員一般是當地人,更加熟悉當地的實際情況,管理過程比較貼近村集體,也更易就村級財務管理的完善提出建設性意見。其缺點首先是財務決策上可能不民主,易發生村干部獨自裁定的現象;另外,村民出于對村干部的信任,大多主動放棄對其監督的權利,弱化了民主監督的作用。
村級會計委派模式的優點在于委派的財會人員獨立于農村集體組織,能夠公正客觀地進行外部監督和內部制約,并為被委派單位的財務規范化管理提出更專業的意見。其缺點在于,實踐中被外派的財務人員不屬于被委派單位,其嚴格遵循財務規章可能引起與被委派單位關系緊張,或者由于其與被委派單位同流合污而破壞其獨立性。此外,會計委派模式的管理成本較第一種模式更高,在財力較弱的鄉鎮難以實施。
在這種模式下的村級財物使用和管理由理財小組和報賬員多層次審核蓋章,最后經過鄉鎮審核之后才能入賬,全過程、多層次的監督取代了原來的事后監督,整個財務過程的透明度得到了加強,有效遏制了腐敗現象,村民主理財小組能充分行使監督職權,鄉級政府也能及時提供有效的監督與指導,根除了農村財務常見的白條抵庫、貪占挪用工款、公款私存等腐敗問題。但也有學者認為這種模式不利于村民和村委會保護其合法權利,阻礙了農村民主化建設進程。
村級會計委托代理的模式類似于上一種模式,不同之處在于這種模式只代理財務核算及財務監督,對資金不進行管理,因此村級自主權較上一種模式得到了更好地保護。實行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模式,通過明確的財務管理制度,有效減少了挪用公款、白條抵庫等常見腐敗問題;同時財務公開制度能夠保障群眾對于村級財務的知情權,村民代表大會使村民找到民主管理的切入點,將其決策權和監督權落實到位。
社會中介機構參與的模式,引入了新的載體,獨立管理農村集體財務,實現了集體、政府、中介機構各就各位,相互制衡,有效地實現集體資產中“權、責、利”的結合。同時,中介機構處于完全獨立于政府和村集體經濟的地位,對錢和賬進行分別管理,也有效地提高了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管效率。最后,這種模式讓更專業的財務人員管理村級財務工作,能夠大規模精簡農村基層財務人員,減少人員開支,從而節約資金管理成本。
“三資”利用效率較低,集體資產流失嚴重。“三資”即農村集體經濟中的資源、資產、資金,農村集體組織的資源和財產屬于集體性質,它們種類繁多、分布分散,無法統計。雖然國家有法律規定村級應明確國有資產與集體資產的界定,各項資產應建立臺賬、明確其歸屬。但實際操作中,大多村級集體組織沒有對這些資產進行登記,也未辦理產權證,這些歸屬不明的集體資產最終被閑置或者無償占用,尤其是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村內集體經濟的發展,還可能引起產權糾紛。
村級財務管理流程有風險、會計基礎薄弱。大多數村級財務管理存在流程不規范、會計基礎薄弱的問題,會引發較大的風險。風險主要來自于以下一些現象:招投標流程不規范,無論對何種規模的項目都執行同種標準,這對小規模項目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大規模項目則存在一定風險;財務審批主體單一,很多村集體對于支出的審核都采用一人簽字制,可能滋生腐敗,也不利于農民群眾參與其中;部分村集體不按會計相關法律法規設置科目和賬簿,導致無法核算、無法審核。
村級財務監督機制不完善,監督不到位。一方面村級財務公開機制不完善,財務不透明,另一方面群眾的監督意識薄弱,監督積極性不高。很多村里成立了財務民主監督小組,但其中成員大多是村干部直接指定,他們文化水平較低,也不具備相關的財務管理知識,大大削弱了監督效果,導致民主監督名存實亡、流于形式。
嚴格審查村集體資產,實行資產登記確權。為提高村集體“三資”的利用效率,應首先明確“三資”的產權,將集體資產與國有資產做出明確區分。在摸清資產狀況之后,可開展相應的資源開發計劃,充分利用村集體資源。同時,也應注意在“三資”開發過程中防止出現挪用、侵占、私分的情況,對于集體資產的利用開發方案也應嚴格遵循民主程序,實行公開招投標,并與中標方簽署規范的承包合同。
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建設,完善財務管理信息化。雖然我國的部分農村已實現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建設,但還有很大部分處于籌備階段。為實現信息化建設,一方面是要對硬件條件進行完善,不僅要保證農村的網路暢通,還要開發適合村級財務管理的軟件,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村級財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財務信息化水平,讓他們的業務素質能夠跟上農村財務信息化的步伐。同時,應完善相關考核制度,定期進行考察,以規范村級財務活動。
規范村級財務管理流程。規范村級財務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審批流程、招投標管理流程、資產處置流程等。對于審批流程的規范,可設定村民小組代表,在決策階段的審議流程中引入村民小組代表,經村干部、村監委會層層審批。對于招投標管理,應根據項目的金額大小運用不同的流程,對于大金額項目應設立工程質量監督組,對招投標過程進行監督。在資產處置管理中,應組織第三方中介機構對待處置資產進行評估,而后對于評估金額較大的資產,需由縣社會事業局審核,之后由村民代表大會進行表決。
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為了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需調動各方監督力量。首先是調動群眾監督的積極性,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選出群眾威望高、熱心且熟悉財務知識的村民組成村民監督小組,對村級財務管理中的原始憑證進行審核。第二是由鄉鎮代理會計行使監督權力,對村級上報的原始憑證進行嚴格審查,定期對村中庫存現金進行盤點。第三是縣級審計監督,由縣級主管部門帶動農經站對相應村集體進行審核,且對村干部實行離任責任審計,最終將審計結果公開,讓農民群眾參與監督過程。
村級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建立高效、規范、透明、民主且權責明晰的運作機制,以保障村集體經濟的利益,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由于我國村集體經濟的區域性和多樣性特征,使得財務管理工作較為繁雜,統一的管理模式難以形成。在多種模式并存的情況下,為規范我國的村級財務管理,應建立善的審核流程、監督機制,加快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1]柴曉杰.村級財務管理模式改革優化研究[J].時代金融,2015(7):209-210.
[2]曹瑋.村級財務管理模式研究[D].河南大學,2014.
[3]易楓.雷鋒鎮村級財務管理模式選擇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