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彤 溫佳園 王子悅 李 晴 蔡 丹
代理記賬是指代理記賬機構接受委托負責企業內除出納之外的會計事務,是小微企業成長的助力器。然而在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如低價競爭造成的低質服務令小微企業有諸多不滿,違規代賬損害小微企業利益等一系列不良現象相繼出現,卻一直沒有得到根治,漸漸成為了積年沉疴,代理記賬行業陷入惡性循環圈。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引起了國家財政部、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的關注,中總協今年決議成立代理記賬行業分會以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目前國家財政部也正在就修改《代理記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針對這一熱點問題,我們以武漢市為例,通過前期對200多家小微企業需求狀況和后期對代理記賬機構供給狀況的調研,得到以下調研結果,并基于調研結果得出對代理記賬行業未來發展的建設性意見。
不同營業收入下的小微企業,對于財務核算的方式選擇不同,他們對代理記賬的需求也存在差異。營業規模較小(收入50萬以下)的企業往往會選擇內部人員兼任會計,對代理記賬需求較少;初具規模的小微企業(收入50到500萬)是代理記賬機構的主要客戶,所需服務主要集中在會計代賬;而規模較大的小微企業(收入500萬以上)仍偏好自設財務部門而非借助代理記賬機構的幫助,他們對于會計服務的需求更多偏向于工商年檢代辦、營業執照注冊、審計報告和納稅籌劃等多元化服務。
節約管理費用是小微企業選擇代理記賬機構共同的主要訴求,他們希望在選擇代理記賬之后能為其公司管理降低支出節約成本,并希望得到高質量會計信息。而高質量會計信息往往需要更高的費用支出,這會使代理記賬機構扮演了一個艱難的角色——兩個需求難以同時得到滿足,這也是小微企業對代理記賬機構評價不高的原因。
超過半數的小微企業是通過朋友推薦來選擇代理記賬機構的。小微企業更注重代理記賬機構的可靠程度,通過親友間口耳相傳的“口碑營銷”是代理記賬機構獲得新客戶的主要途徑。
第一類是正規合法的代理記賬機構,既有在工商部門的登記,擁有營業執照,也通過了當地財政部門的代理記賬資格審批;第二類是“無照駕駛”型服務提供者,雖然擁有公司營業執照,但沒有通過財政部門的代理記賬資格審批,因此不具有代理記賬資格,有一些財務咨詢公司就在借助普通公司的外衣,從事代理記賬的專業活動,按照法律規范這種公司是不能從事代理記賬的;第三類服務提供者屬于“編外人員”型,既沒有通過財政部門的代理記賬資格審批,又沒有在工商部門進行登記,但是也在提供代理記賬,雖然有的美其名曰“某會計工作室”、“資深會計師報賬”等等,其本質也還是違反法律規范的私人私下代理記賬。第二類與第三類統稱為“黑代”。
“黑代”在價格上比較自由,常常以低于正規機構的價格獲得客戶的青睞,又奪取了客戶資源,擠占了正規機構的空間,尤其是第三類私人非法機構,在工商局、財政部均無備案,進、退出也沒有壁壘,流動性非常大,責任難以追查。零違約成本使他們在遇到麻煩時置客戶于不顧,損害小微企業的利益,也損害了代理記賬行業信譽和形象。政府對于他們的管制工作多年前就開始進行,也出臺了相應的《代理記賬管理辦法》,但執法力度和管制的決心不明顯。由于沒有受到非常強制有力的清理和規范,“黑代”在暗處存續至今,使代理記賬市場呈現出著“無序性”的狀態。
行業目前的代理記賬基準價是300元,相較于上個世紀末的價格,現在價格游走在低位,主要是代理記賬機構為吸引收入不豐厚的小微企業而展開低價競爭,更有甚者出現“零元代理記賬”以搶奪代理記賬市場,特別是“黑代”中的第三類私人代理機構,加劇了惡性競爭,拉低了整個市場的基礎,危及到代理記賬機構的存亡。伴隨著低價競爭,代理記賬機構只能獲得低水平的收入,進而限制了公司聘請人員的素質結構,引發了代理記賬行業服務質量低下的問題,損壞了行業整體的形象。低價、劣質的惡性競爭是一種雙向消極的影響,不利于小微企業的發展,也不利于代理記賬機構自身的提升,使代理記賬行業陷入惡性循環,難以健康成長。
自2014年7月全國首家省級代理記賬行業協會在上海正式成立起,全國各省市代理記賬協會相繼成立,形成燎原之勢,從而凝聚全國行業力量,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行業協會通過制定行業準則和標準,促進了代理記賬機構間聯系、協作及互相監督,帶動了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但僅靠協會自律無行業組織頂層設計,難免存在公信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且收效緩慢的問題。財政部門應進一步細化代理記賬行業規范,加強行業監管。為提高代理記賬機構的服務質量,相關部門可以考慮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委托方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制度,實行會計監督。與此同時,稅務機關有責任通過稅收征管方式的改變,引導和積極支持廣大的小型經濟實行代理記賬,對符合查賬征收條件的納稅人,要強制執行建賬工作,促進代賬行業的發展。
2013年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基層會計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表示將嚴查不規范代理記賬,并探索建立政府購買代理記賬服務制度。在加快改革的過程中,政府購買會計服務的力度將越來越大,大大提升了小微企業的財務規范水平。
上海、江蘇、湖北武漢等多地早已對此開始了探索。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幫助小微企業購買會計服務,通過加強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促進代理記賬行業的發展。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數量有限,就武漢市而言,政府市級補貼名額只有10家,大多數代理記賬機構拿不到政府補貼,仍深陷低價競爭的泥淖;二是政府補貼造成了行業價格標準降低,使未享受補貼的機構也只能收取補貼后的價額;三是補貼標準存爭議。大多政府補貼都有限制前提,例如漢陽區財政補貼規定“零低申報”則不補貼;而國家政策又規定小微企業3萬以下收入免征稅,這樣的矛盾使代理記賬機構難以取得補貼。
提供政府補貼對于小微企業而言有利于提高其會計資料、賬務管理規范化、能夠起到稅收監管作用,可以發展壯大一批代理記賬企業,對代理記賬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從實施的角度來看,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亟待解決。
在國家新一輪的經濟政策刺激下,中國的微型企業將呈現碎片化井噴的趨勢,而與小微企業財務工作關聯度最大的代理記賬業務也會迎來新一輪的爆發式增長。同時,國家推行的“營改增”,會讓小微企業成本和收入實現透明,進而使小微企業需要的會計服務升級,這就要求代理記賬行業實現技術標準化,才能打通產業上下游,為大數據的應用提供可能。同時,個稅的改革,催生了個人報稅需求,也將給代理記賬機構帶來一批優質客戶。基于上述分析,代理記賬行業的前景可謂是十分廣闊的,但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計算機與財務管理的結合,會計機器人的出現,使財務工作逐漸信息化、網絡化、精細化,企業憑證的自動生成變成可能,代理記賬機構如何及時做出調整以適應時代的潮流,成為了代理記賬機構、行業以及主管部門都需要盡快作答的命題。
上述監管不到位、行業自律不足、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執業不規范、服務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得不到解決的根源,在于“黑代”的存在與小微企業對低價的一味追求引發的惡性競爭,使正規合法的代理記賬機構的盈利空間被壓縮,供給方的關注都集中在維持經營、留住客戶以及被迫“跟風”再次降價上,使其在開展更優質的服務時面臨有心無力的困境。現在政府對于代理記賬的關注度還不夠高,在引導小微企業正確認識代理記賬服務及其價格方面投入精力不足,在規范代理記賬市場,清除代理記賬行業內不法行為方面執法力度還不夠強硬,造成了行業內低價、劣質、無序的競爭。小微企業應意識到雙方相互依存的關系,盡快轉變觀念,加深認識,與代理記賬機構友好合作,才能共謀發展,政府也應積極引導。代理記賬機構要適應潮流,朝精細化、多元化發展,使代理記賬行業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課題名稱:
本文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年度大學生實踐與創新項目“我國小微企業代理記賬的供求研究——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10520071)。
[1]財政部會計司報告執筆審稿人楊敏歐陽宗書胡興國李靜.我國代理記賬行業發展情況報告[N].中國會計報,2013-12-20007.
[2]崔秀芹.淺析會計代理記賬業的問題及其對策[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1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