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瓊文
學術界對公司治理的研究大致經過以下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研究英美國家股東、董事會及經理三者之間的契約關系,但并未考慮法律因素的影響。第二階段則將其他國家納入比較范圍,并結合法律因素,主要研究兩類代理問題,包括公司股東與經理人之間和控股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代理問題,特別對控股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代理問題的研究十分豐富(Denis and McConnell,2003)。而近年來,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媒體發展迅猛,對政治、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得公司治理研究領域的學者們的強烈關注。事實上,像法律、管制及產權制度等正式機制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其對投資者的保護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媒體仿佛是為了成為一種保護投資者的補充機制應運而生。媒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治理,這一觀點已得到許多學者的認可(Dyck等,2008),那么其作用機制又是什么呢?本文希望通過整理和分析國內外研究媒體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機制的相關文獻,能為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方向。
公司治理可以分為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其中,內部治理機制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管理層激勵機制等等,而外部治理機制則包括政府和法律制度、中介機構、市場力量(控制權市場、產品市場、經理人市場)等等。而媒體正是通過影響各種公司內外部治理機制的參與主體來改善公司治理的。例如,在公司內部,主要是股東、董事會和管理層;外部則主要是政府、法律法規和包括審計機構在內其他市場參與者。
1.媒體對公司內部治理參與主體的影響
Dyck和Zingales(2004)首先估計了39個國家的控制權私有收益,然后對大股東控制權私有收益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媒體通過報道大股東的不當行為,給大股東制造的公眾輿論壓力是抑制控制權私有收益的主導因素之一。同樣,Haw等(2004)則以東亞國家和西歐國家為樣本,將影響大股東控制權私有收益的因素,分為法律因素和法外因素。其中,媒體就屬于能夠遏制大股東獲取控制權私有收益的有效法外機構,因為發行量較大且報道可靠性較強的媒體能降低大股東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進而降低他們的私有收益。賀建剛和魏明海(2012)從財務報告重述的角度,檢驗了在我國經濟轉軌的環境下,媒介功用改善對大股東控制權治理的效應,其研究結果表明,控制權治理效應隨著媒介環境改善和監督功用的增強得到修正,媒體對約束大股東行為起到了積極的治理功能。尹樹森(2013)和陳紅等(2014)的研究則表明,媒體通過是聲譽機制來約束大股東利益掏空行為的。
董事會的公眾形象受到媒體影響,因此,他們會更傾向于按社會接受的方式行事(Dyck and Zingales, 2002)。Joe等(2009)研究了媒體曝光美國企業的董事會的庸碌無為后,對公司治理、投資者交易行為以及證券價格的影響,他們發現被強勢的媒體批評后,董事會采取糾正措施,并提高股東財富。除此之外,媒體監督還會對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的行為產生影響,當公司的負面報道越多,并且作出報道的媒體的影響力越大時,獨立董事的辭職的可能性越高(李焰秦義虎,2011),也就是說,媒體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董事會機制的發揮。
而對于管理層,羅宏和張瑋倩(2011)的研究發現,考慮到聲譽的影響,我國上市公司在制定公司高管薪酬時,會受到媒體報道一定程度上的管制,而且媒體負面報道越多,這種管制作用越明顯。楊德明和趙璨(2012)也發現在政府等相關部門介入時,媒體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具有監督作用。吳超鵬(2012)則從并購事件的角度,研究了媒體對政治關聯高管行為的影響,發現政治關聯背景能夠保護并購績效較差的高管,但是媒體可以通過大量報道并購事件的負面消息,利用社會輿論的力量來約束政治關聯高管的行為,從而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同樣,Liu和McConnell(2013)的研究表明媒體報道會影響公司管理層的投資決策。高管在決定是否進行減值收購時,會考慮媒體關注的基調以及可能帶來的聲譽成本,當媒體的負面報道力度越強和負面基調越一致時,越能讓高管放棄減值收購的嘗試。
2.媒體對公司外部治理參與主體的影響
媒體不僅會影響公司內部治理參與主體,還會影響政府、法律制度以及中介機構等公司外部治理參與主體。
對于政府和法律,Dyck(2002)的研究發現媒體關注能促使政治家修訂并有效實施相關法律。同樣,鄭路航(2012)研究了中國的上市公司,發現關于公司治理違規的媒體報道越多,政府監管部門越可能介入對公司治理違規事件的調查和監管。
而對于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審計師,Mutchler等(1997)以存在破產風險的公司為對象,研究了在審計報告日前,出現不利信息和利好信息對審計師發表審計意見的影響,他們發現在審計報告日前出現有關公司的媒體負面報道,審計師更可能會發表非標意見。同樣,Joe(2003)研究發現,在審計報告日前,客戶出現負面的媒體報道會增加審計師對客戶破產可能性的敏感度,使審計師變更審計意見,更傾向于發表非標意見。近些年,我國學者也開始逐漸關注媒體對審計質量、審計意見、審計費用等的影響。張建平等(2013)首次采用實證的方法檢驗了媒體監督與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發現媒體的負面報道越多,審計師越可能發表非標準審計意見,特別是在當年的財經媒體上出現了較多對公司的負面報道時,審計師改善次年的審計意見類型的可能性越高。張龍平和呂敏康(2014)發現審計師出于意見認同動機會參考媒體意見,在“同化”和“順應”機制影響下其行為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從眾”效應。周蘭和耀友福(2015)則基于新聞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研究了媒體負面報道與審計質量的關系,發現媒體負面報道的鋪墊效應及框架設置可以明顯的改善審計師變更的審計質量。冉明東和賀躍(2014)發現審計師會因擔心客戶過度曝光導致審計失敗暴露而要求提高審計收費,表明媒體能通過影響審計師的行為來發揮一定的治理效應。戴亦一等(2013)從媒體報道的角度來解釋上市公司更換審計師的原因,媒體的負面報道越多,上市公司越可能更換質量更高的審計師。
從上述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媒體在改善公司治理上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影響股東、董事會、管理層等公司內部治理的參與主體,二是通過影響政府、法律制度和中介機構等公司外部治理的參與主體。但是不管是通過影響內部治理參與主體還是外部治理參與主體來改善公司治理,媒體都不是直接作用于公司治理,而是通過產生一種外在壓力來發揮效應的,例如聲譽、政府和法律的懲罰、非標準意見審計報告的不良影響等。盡管有時這種外在壓力作用比較小,或是需要在其他的正式機制影響下才能發揮作用,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媒體在公司治理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當今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媒體在改善公司治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國現存的文獻在研究其作用機制上仍舊存在改進空間。
首先,關于媒體改善公司治理的外部作用機制的研究并不豐富。例如,我國學術界對媒體對中介結構行為的影響研究比較少。其次,研究媒體與公司治理的關系其實是結合了新聞傳播與公司治理兩大領域,想要解釋清楚媒體改善公司治理的機制原理,除了要運用公司治理理論外,還必須結合新聞傳播學理論。比如,新聞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理論認為信息接收者在接受信息是會經過“認知模式”、“顯著性模式”和“優先順序模式”,這一理論就可以用來解釋媒體報道對上市公司的差異效用。最后,媒體監督作用的理論基礎是自由主義新聞理論,該理論認為媒體具有保障信息自由流動并獨立地對政府和企業進行監督的功能。然而,我國的制度背景普遍特殊,媒體受到的政府干預較多,但是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媒體的自由度將會不斷提高。總之,今后對媒體治理機制的研究需要結合相關科學理論,考慮特殊的制度背景,在還未深入的領域加深研究。
[1]戴亦一,潘越,陳芬.媒體監督、政府質量與審計師變更[J].會計研究,2013,(10).
[2]賀建剛,魏明海.控制權、媒介功用與市場治理效應:基于財務報告重述的實證研究.會計研究,2012,(04).
[3]李焰,秦義虎.媒體監督、聲譽機制與獨立董事辭職行為[J].財貿經濟,2011,(03).
[4]羅宏,張瑋倩.媒體報道對高管薪酬的管制作用研究.中國會計學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
[5]冉明東,賀躍.媒體關注、制度環境與審計收費.中南政法大學學報,2014,(03).
[6]吳超鵬,葉小杰,吳世農.媒體監督、政治關聯與高管變更——中國的經驗證據[J].經濟管理,2012,(02).
[7]楊德明,趙璨.媒體監督、媒體治理與高管薪酬[J].經濟研究,2012,(06).
[8]尹樹森.股東聲譽、權力制衡與媒體監督——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 [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