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紅
摘 要: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要求企業的發展必須與其環境責任相協調。環境會計作為反映和監督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的工具,是促進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通過回顧一直以來國內外有關企業社會責任和環境會計的研究,對我國環境會計實施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同時,提出環境會計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社會責任;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一、環境會計與企業社會責任實施現狀
(一)環境會計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狀。在環境與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方面,有關學者主要采用的是內容分析法對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有關研究。目前,我國企業的環境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有了較大的進展,披露的公司數量在不斷上升,披露的內容也不斷的完善,披露的質量逐步提高,但是,披露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盡管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在不斷完善,但存在披露范圍不相一致、披露過于形式化以及披露具有很強的行業性等問題。引起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意識不強,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法律不夠健全;披露存在印象管理現象和不均衡現象、缺乏有效的第三方審驗機制等,使得社會責任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降低;披露規范性差、披露指標偏少、定量指標被忽視以及表述隨意性過強等。
有代表對現階段的環境會計報告的形式進行了分析和探討,認為現階段企業可以先編制“環境投入產出表”作為環境會計報告的主表,環境投入產出表可根據需要提供環境投入、環境損失和環境產出的本期金額和累計金額,也可同時披露上期金額。對于能夠獨立核算的環境項目,也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會計主體進行計量和報告。此外,我國在環境會計上的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包括:(1)研究層面不深。作為支撐的主要還是傳統的財務會計理論框架,缺少統一的規則、方法及專業標準,而且主要停留在規范層面上,未能用強有力的數據支撐環境會計的研究。(2)未能真正運用于實踐。我國企業在建立環境會計制度方面較積極,但缺乏強制披露準則的約束,大多數企業都不愿意披露,使得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在我國很難真正普遍實行。
(二)環境會計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1)企業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內容不同,但目前企業所提供的信息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2)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滿足不同層次需求者的需要。目前,企業目前環境事項的披露方式主要有五種:1)包含在年度報告中;2)內部工作會議記錄;3)單獨報告;4)包含在會計報表附注中;5)包含在董事長的報告中。(3)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企業比例偏低,政府機構監管松散。(4)缺乏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法律法規。我國目前尚未制定出和環境會計相關的指導性文件,所以對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缺乏可操作性。(5)會計部門和其它部門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造成環境相關的會計信息偏離一個企業的環境管理部門。(6)環境相關的成本經常掩飾在制造費用當中,大部分的企業中與環境相關的成本經常掩飾在會計記錄中,需要此信息的管理者不能很方便地得到它。(7)原材料的使用、流動和成本信息經常不能夠被準確地追蹤。雖然,現在大公司一般都使用ERP或其他的管理軟件,每年都生產出數以百萬計的有關于材料流動的數據資料,但可以用于環境管理的數據信息還是不充足。(8)許多種類的環境相關成本在會計中沒有被記錄,由于會計系統是對過去發生的事務的記錄,所以會計記錄中一般是不會包括未來環境相關成本的,即使有時這種環境相關的成本很重大時也是如此,會計系統也不會對無形的環境相關成本進行相關的計量。
(三)環境管理與社會責任履行的經濟后果。(1)環境管理與社會責任履行的正面效果觀。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將促進其當期財務績效的提高,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積極履行將對其后期財務業績的提高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認為企業應當積極的履行社會責任,以實現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雙贏” 。多數人也認為企業進行環境保護與履行社會責任會帶來正面的效果,如財務績效的提高、企業價值的提升、財務風險的降低等。(2)環境管理與社會責任履行的負面效果觀。有人認為社會責任的履行對企業的財務績效起到了消極的作用,認為不同維度社會責任的履行會帶來不同的經濟后果,有些是正面的(如企業積極履行對股東、政府、供應商、公眾的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正相關),但有些可能是負面的(如企業承擔對債權人以及員工的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負相關)。同時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存在滯后性,企業承擔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對下一期的財務績效依然有著明顯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會持續很久。(3)環境管理與社會責任履行的混合效果觀。也有人認為環境管理與財務業績之間并非存在絕對的某種相關關系,環境管理的效果可能會滯后表現出來,或說是混合效果,如公司當年的環境管理會提升未來的財務業績,但會降低當年的財務業績,原因在于環境投入的增加會占用公司一部分資金和資源。環境管理與社會責任履行的經濟后果研究產生了不同的觀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我國環境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質量所導致,也可能是不同作者的變量與模型設計所導致,需要我們今后更多的研究來進行進一步的檢驗。
(四)環境會計與社會責任履行的社會需求。(1)道義上的環境責任帶來的社會需求。企業經營的最主要目的是經濟利益的獲得,傳統會計信息主要傾向于披露與企業經濟活動相關的信息,未將或很少與環境活動相關的信息進入企業信息披露范圍。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加,社會環境保護的呼聲增高,所以要求環境會計應該更多披露相關信息,為企業可持續穩定發展服務。如果企業還是缺乏對環境相關的資源、成本、收益及責任等的信息披露,就會忽視披露信息的企業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和人為廢棄物排放的環境修復補償責任,更無從談起使用何種信息披露方式來披露與環境有關的信息,所以企業就不會顧及企業的環境管理對社會環境造成的危害,從而又惡化了企業的經營生產環境,加重了其在社會責任中的道義風險。(2)法律原因導致的環境責任的社會需求。企業環境污染的不斷惡化,環保等國家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和強力實施,將會改變社會責任下的環境管理的不配套和滯后局面,必然會導致企業在其生產活動中產生大量的與環境活動有關的會計信息越來越賦予社會責任的色彩。從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各項報告看,其對于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仍然不盡如人意,披露角度有限,披露模式不統一,這些缺陷就會導致企業很容易忽視與環境問題相關的支出與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將致使企業披露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水平的扭曲,甚至會影響到業所披露財務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企業可能抵御的風險程度,這里主要指與環境相關的風險,所以企業面臨著生產經營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就會承擔嚴重的法律社會責任。(3)傳統會計系統信息披露所暴露出來的環境責任的社會需求。由于構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式,披露高水準的環境會計信息的制度的缺乏,不僅與我國環境科學的研究領域現狀相關,更與傳統會計信息披露不全面問題密不可分,同時反應了我國會計學階級環境發展狀況所共同的尷尬。其實,企業不愿意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披露這方面的信息。實務界和理論界尚無給出一個經濟可行的統一的標準,這讓企業無所適從,已有的研究結果顯示沒有普遍適用性,要么成本比較高,讓企業難以承受,或者即使接受也只是做做形式上的工作,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部分。如果企業要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包括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收益等相關方面的信息,就要借助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來探討企業如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企業環境會計披露模式如何選擇,披露水平如何把握及其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等如何處理,從而權衡企業和社會的各方利益,努力使社會總成本達到最低水平,然而目前很大一部分與環境密切相關的會計信息沒有在企業及有關組織團體的文獻和報告中被揭示與反映出來。人們對經濟指標的片面追求,導致經濟的畸形發展。一旦相對固定的環境信息披露方式在我國建立起來,不僅有助于企業決策者做出相對合理的經濟決策,而且有助于其他相關信息需求者獲取信息閱讀信息,而這些將會對合理高效的利用自然資源,提高環境質量,保護生態平衡,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巨大作用。
二、對環境會計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議
(一)確定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主體。鑒于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主體的確定應遵循從點到面、抓住重點、各個擊破的原則,根據企業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先將企業按照某類指標進行分類,例如,按污染嚴重與否分為A類、B類、C類。其中,A類為污染嚴重的企業;B類為污染較嚴重的企業;C類為污染較輕的企業。然后,以上市公司為切入點,將強污染企業列為重點。
(二)建立健全相關法規。(1)建立一套完善的環境審核制度。對于即將上市的企業,中國證監會應要求將企業是否屬于強污染行業明確披露出來。如果屬于強污染行業,就要將進行判定的依據方法以及指標比例等在其招股說明書中披露,以便于信息使用者對于企業的環境狀況有足夠的認識。(2)建立健全相應的環保財會法規。彌補會計準則、制度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缺陷和差距,正確反映企業環境問題,是當前完善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我國會計工作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更是環境會計發展的關鍵。因此應該盡快建立健全有關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會計準則及相關財務制度,讓我國企業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中有制度可依,有規范可尋,這樣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國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三)應該充分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用。(1)企業的財務報告應充分披露企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企業應該在資產負債表上設置“環保負債”項目,該項目披露企業因生產耗用或損害自然資源應負擔的社會責任。在損益表上增列“環保支出”項目,以便準確地核算企業利潤。除對上述兩項信息進行披露外,財務情況說明書應專門說明企業環境的損害情況及治理措施。(2)計提環保負債,形成治污專用資金。自然資源是全人類所共有的,保護好自然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清凈的世界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如果企業的生產活動較嚴重地污染了環境,就會觸犯法律(環保法等),將要被罰款或被強行要求治理。這樣,企業就產生了債務。如果企業對環境的污染還不足以受到法律制裁,或者有關法律還未出臺,企業為了對社會負責,應主動儲備一定的資金用于治理污染,使被損害的自然資源恢復到原有的狀態。如果現有的科學水平還達不到這樣的要求,則盡量減輕污染程度。以上說明,環保負債分為強制性負債與非強制性負債兩種。本人認為,后一種環保負債的計提是考核企業環保意識及其社會責任心的重要指標。當然,前提條件是企業確實存在環保負債。(3)環保資金不足使用時的會計處理。新建企業為了控制其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常常要投入大量資金興建治污設施,其環保負債計提額很小,甚至沒有,此時其會計處理可按現行的會計準則進行。如果其治污設備能達到治理污染的要求并無需追加支出,該企業不計提環保負債。如果治污設備達不到治污要求,該企業也要計提環保負債
參考文獻:
[1] 吳德軍,唐國平. 2012 環境會計與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2011年年會綜述
[2] 涂士華,張瑞. 2013 對實施企業社會責任和環境會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