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晴晴



雷曉寧
簡介
雷曉寧1952年生,祖籍湖南,客居南京。自幼師從著名畫家趙良翰先生(呂鳳子學生)和著名美術教育家、理論家、畫家劉汝醴教授(徐悲鴻學生)與當代藝術大師亞明先生。半個世紀以來主攻中國畫、雕塑、尤擅畫馬。塑造了老子神像(現坐落于江蘇句容茅山)和創作了中外美術史上無人描繪過的“萬馬奔騰”。
雷曉寧出生書香門第,祖父雷飛鵬是清光緒皇室翰林,曾參加康有為領導的著名的“公車上書”,由辛亥革命元老譚人鳳和國學大師章太炎介紹加入興中會、同盟會,是同盟會遼東支部主要領導人,被譽為“中華革命之先驅”,還是鄧中夏烈士父親鄧典模的老師,并與弘一大師是摯友。雷曉寧父親雷志潔曾先后擔任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機要科長、主任秘書,參與起草了“西安事變”抗日救國八項主張的“張楊通電”。
自古以來駿馬那矯健的身姿與可貴精神就不斷為人們所贊頌著,馬的題材也一直是我國傳統繪畫題材之一。以畫馬為專題自則始于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毛惠遠和北齊楊子華開始見于著錄,及至大唐盛世的曹霸、陳閎、韓干、韋偃等畫馬名家將畫馬這一題材推向成熟完備,其后歷代畫馬名家以各自擅長的繪畫形式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畫馬經典之作,如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趙孟 、清代的郎世寧等。及至近現代徐悲鴻大師一改前人畫風,自成一格。當代畫馬流派紛呈,名家輩出,徐悲鴻的再傳弟子雷曉寧可謂是在這一題材之上集大成的畫馬大家。
在半個多世紀的畫馬歲月中,他師法前人,集眾所長,融古今中西于一爐,執著地以畫馬為畢生之追求,與時代同步,自成一派,被畫壇譽為當代畫馬大師。
與時俱進 盛世駿馬展雄姿
雷曉寧在畫馬題材上勤奮探索,其藝術兼具傳統與現代,洋溢著時代的精神與審美內涵,他的創作將寫生與學習傳統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他認為學習傳統并非是墨守成規,依樣畫葫蘆,隨著古人亦步亦趨,是應師法古人精神而去蕪存菁,化用古人之法去開創屬于自己的藝術,以馬的精神謳歌時代正氣。他的畫打破傳統古今多以線條勾勒馬的形體動態,以水墨平涂馬的結構處,而曉寧先生吸取古今畫馬大家之精華,尤其在繼承和發展悲鴻大師的畫馬技藝上,大膽的創新實踐,推翻了傳統繪畫中不問表現對象,一味地強調書法中鋒用筆的教條主義,他筆下的馬有中鋒、側鋒、逆鋒、皴染點擦,總之由色墨構成的豐富多彩的用筆手法,神奇地表現了馬的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又大大拓寬了前人畫馬的格局和表現力,他駕馭自如的筆墨技藝不露痕跡地把西畫中優秀的多種造型藝術手法融入到他的馬的作品中,他筆下的馬結構嚴謹,個性鮮明,馬的矯健給人以靈動、流暢、瀟灑、英俊,激情澎湃,其寫意精神充滿了中國韻味。形成雷氏畫馬語言和審美特質,創造了獨具一格的盛世駿馬。
著名美術評論家左莊偉教授曾在藝術研討會為雷曉寧題寫總結:“當今世間少神駿,惟有曉寧紙上馬”。可謂確評。他的創作,以獨到的美學視角、精湛的筆觸,描繪出駿馬或揚蹄長嘶、或踏風而行、或昂然遠望的雄峻之姿,將自然狀態中馬的外形與神采完美地展現出來,仿佛真實可觸,馬的神態、行姿、嘶鳴之態、千變萬化的神態讓馬的靈性躍然紙上,幾欲破紙而出。在欣賞中讓觀者驟然感受到心靈上的碰撞與互通,體驗到一種龍馬精神的生氣與力量。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杜甫的《房兵曹胡馬詩》用來描述雷曉寧畫馬的動態可謂確切,他的奔馬揚蹄飛騰,迎面而來的奔跑動勢,充滿了野性的力量之美。馬蹄下倒伏的勁草,映襯著風速與馬速,映襯著奔馬狂飆奔放的雄姿。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然而他的馬又不同“鋒稜瘦骨成”的悲鴻瘦馬,他所塑造的是能體現時代精神的盛世之馬,他有意將駿馬用最簡略的筆法突出最能體現馬的精神氣質外形的部分軀干,筋骨以顯雄壯、威風凜凜而不失俊美, 他筆下的馬既充滿陽剛之氣又有著陰柔之美,這是歷代畫馬大家們少有的一種對馬的觀察,細致入微的描繪可謂獨步古今。
妙筆傳神 當代畫馬大家
雷曉寧認為,作為一名書畫藝術工作者,應該虛心研習古今各家之長,師心而不師跡,大膽探索藝術真諦,大膽創新,方能樹立自己的藝術風格,走出自己的道路。他堅定地固守著自己創作踐行的“現實主義的創作畫派,唯美主義的藝術畫風,悲天憫人的主題畫意”的“三畫”主張。現實主義,可說是曉寧的創作信仰,他認為繪畫要以形寫神,反感那些當下以抽象、試驗為噱頭的故弄玄虛;幾十年來曉寧先生觀馬、畫馬、愛馬、研究馬,對駿馬的自然至美由衷崇拜,駿馬之美在于力量、在于身姿、在于形體之美。有些畫家打著文人畫旗號,對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把書畫藝術神秘化、哲學化、宗教化,其原因是這些畫家沒有過硬的造型功底和對馬的了解,如何能以中國畫最簡練的筆法去表現馬的精神和俊美呢?
雷曉寧先生在藝術的道路上半個多世紀的拼博、奮斗、刻苦耕耘,其筆下之馬韻味也越加醇厚凝練,蜚聲海內外。2004年,中國國禮藝術研究院特別授予雷曉寧“當代畫馬名家”稱號并頒發證書。首都人民大會堂和全國人大分別于2003年、2004年兩次特邀雷曉寧先生為人民大會堂創作“駿馬奔騰”(1.6×6米)和“萬馬奔騰”(2.7×7米)巨幅中國畫并頒發收藏證書。
他畫的長卷《萬馬奔騰圖》,無疑是國畫駿馬中少見的大手筆。展其巨幅奔馬圖,奔馬嘶風,如若破圖而出。一種激越、奔騰、繁盛的時代激情躍然紙上。在這大幅作品里,畫家以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去展現自然界萬馬奔騰的雄壯詩篇展現那激越昂揚的雄壯之美,將畫面的形式美和內涵美統一起來,有力地傳達了奮勇向前,與時俱進的新時代正能量的激情。
雷曉寧的萬馬奔騰巨幅大寫意中國畫,意境深遠、場面宏大,構圖渾然天成,令人置身于邊塞萬馬奔騰之洪流中。成千上萬匹駿馬奮蹄揚鬃呼嘯而來,在廣袤的草原上山坡中逐著一輪紅日自由馳騁,令觀者贊嘆不已。
上下求索 躬耕藝田結碩果
雷曉寧是一位勤奮而多產的藝術家,他精于中國畫、雕塑,尤喜素描寫生,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覽,并被出版,被海內外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收藏。他曾多次為人民大會堂作畫,并舉辦過由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等主辦的“力與美的禮贊”大型個人畫展,展出多幅大寫意風格的駿馬佳作,以場面宏大、充滿立體動感的魅力,引起美術界和首都觀眾熱烈反響。其創作的《雙駿圖》,也被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收藏,并得到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的盛贊。
他為江蘇句容茅山風景旅游區所創作的總高達33米的大型老子神像,獲國家專利和“世界吉尼斯之最”稱號。這座融入他巨大心血設計并雕塑的老子神像,深刻地體會老子精神的前提下,雷曉寧仔細體味老子神思意旨,融會意念,遙望古人,以此化神塑像充分展示出老子神采,仙風道骨、目光坦蕩深邃,既是世間人物的翻版又具道教鼻祖太上老君仙風飄逸高超的智慧和無上權威的神韻和尊顏。
2007年,雷曉寧被中國收藏雜志社評選為“中國百名作品具有收藏價值藝術家”和“中國百名作品具有收藏升值潛力藝術家”。同年,雷先生小幅“萬馬奔騰”大寫意中國畫在廣州鳳凰拍賣有限公司冬季珍貴收藏藝術品拍賣會上,拍出120萬元,時年作品市場價每平方尺已達5.5萬元。
2009年,首次在京舉辦了大型“雷曉寧畫展”,前幾年曉寧先生靈感大發,著手創作巨幅工筆中國畫《盛世新六駿》,均為縱347厘米,寬280厘米,6幅巨幅工筆畫創作時間長達18個月。2011年7月,完成創作縱7米、高2.7米的巨幅新版《萬馬奔騰圖》大寫意中國畫。現又完成巨幅工筆中國畫《彼岸》,規格為347厘米×210厘米,和《父子情深》、《花兒與少年》、《八駿圖》等巨幅工筆畫和系列大寫意中國畫,曉寧先生現正在籌備在京舉辦的第二次大型畫展。
藝以載道 展筆墨意蘊之美
雷曉寧作品之所以有如此感染力,是得益于其深厚的藝術功底。觀其創作大幅小幅巨幅,從不起線描草稿,僅以指甲于紙上橫豎揮劃略作痕跡定位,便縱筆涂抹,如有神助,不消片刻,一幅駿馬圖便神采奕奕地奔騰于紙上。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古人畫馬……皆螭頸龍體,矢激電馳,非馬之狀也。”古人賦予馬以超凡的精神象征,畫馬如純以圖形寫照是難以表現出這種意蘊之美的。
藝術之道在于互融互通,雷曉寧精于油畫,雕塑,素描基礎堅實,同時又師從大家、名家,精研筆墨意蘊;故而兩長兼備,方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細審其所繪駿馬圖軸,無論是傲然長嘶的單幅駿馬還是成群奔騰涌動的巨幅群馬,或山水、走獸、蟲魚均皆能運筆揮灑自如,鋪墨酣暢淋漓,鋒毫靈動傳神,皴擦墨彩煥然。
雷曉寧的創作師古人之心而化用其筆情墨韻,深入的采風活動與高超的寫實技巧奠定了雷曉寧表現馬在結構透視、形體神態等方面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他“以形寫神”,寫意之美,賦予筆下駿馬以獨特的神韻。
至臻妙境 馬場寫生得神韻
畫馬題材單一,很多畫馬的畫家難免百圖一面,程式復制,讓觀者如重疊映像,數幅如一圖,多馬并列雷同,毫無新奇之處。而雷曉寧的畫融情感、哲思入畫,盡情地描繪著胸中奔馳的駿馬,其筆下之馬,奔馳如電,縱橫恣肆,顯示催人奮進的生命之美,飛揚著一往直前、銳不可當的龍馬精神。其畫馬,風格多樣,姿態生動,變化迥然不同,至臻妙境。所有這些藝術成就均得益于他精于寫生、勤奮寫生,深入觀察所得。曉寧曾多次奔赴多個馬場,現場體驗自然狀態下的馬群在山野之中奔跑的壯闊景象,來完善自己的創作。他筆下的馬是畫馬史上動態最多最復雜的,可謂畫馬獨步也不為過。
為表現那四蹄騰空、奔跑如飛的汗血寶馬,他親臨馬場觀察、體驗、寫生。在馬場考察期間,他天天如癡如醉地觀馬、畫馬,積累了極其珍貴的寫生資料與創作靈感。汗血寶馬那桀驁的眼神,龍吟般的嘶吼,飄灑如飛的鬃尾,蹴踏奔馳的電閃雷鳴,都一一刻印在他腦海里,并在他的畫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數十年取法自然的寫生活動,雷曉寧的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這讓他對駿馬的習性、動態、神采有了更好的把握。在與朋友談起畫馬之道,他常滔滔不絕,沉醉其中,由此看出其體驗之深、觀察之細、研究之透。
在通過觀察自然狀態的奔馬靜馬積累創作素材,激發創作靈感,他的馬形象真實而又有概括性的精神展示。同時,他又明法悟理,取法傳統而又不墨守成規,融貫中西而又能自出機杼,善于將駿馬細微的神態、動勢變化以水墨概括傳神,讓筆下之馬成為自己人生思考、審美追求與時代精神的載體。曉寧的畫馬藝術寫盡了人間的情和意,是民族的、傳統的,將馬與時代人生融為一體。獨樹一幟的形成了雷氏畫馬語言和獨特風格。難怪曉寧的恩師藝術大師亞明先生生前為曉寧作品題:“形神妙絕”并落上款:為雷曉寧大師題,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解永全先生見其畫馬作品題:“當代第一馬”。南京軍區著名將軍、詩人徐紅先生為雷曉寧畫馬賦詞一首。
行香子
觀雷曉寧大師《萬馬奔騰》名畫
二OO六年七月二日
萬箭離弓,千里揚鬃。喜東方、大野驚風。
健蹄追日,豪氣貫虹。覺雷聲近、潮聲急、鼓聲隆。
中華一馬,轉世悲鴻。譽奇才、筆走新鋒。
真情寫意,妙絕天工。乃丹青手、松青士、汗青雄。
老驥伏櫪 時代征途再揚鞭
文藝的創作“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這是雷曉寧一直以來踐行并追求的藝術原則。
沒有耕耘,何來收獲?雷曉寧常說:“藝術家不僅要創造美,更要肩負著社會的責任。”在從藝之余,他積極參與社會各種慈善公益活動,贈畫、捐款,多年來得到社會廣泛好評。
如果說悲鴻馬是近代中國的覺醒之圖,那曉寧之馬就是激揚奮進中國夢的時代之圖。藝以載道,雷曉寧最大的心愿就是將傳統的國畫藝術發揚光大,為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為傳統藝術走向世界貢獻一己之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雷曉寧將以筆下的駿馬,展現盛世精神,向社會傳達了昂揚向上、勇往直前的時代正能量,為國家與人民奉獻更多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