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芷茜
(東華大學服裝·藝術學院,上海 200050)
服裝中的仿生設計及其應用
曾芷茜
(東華大學服裝·藝術學院,上海 200050)
現代意義上的服裝仿生設計是一種從自然界尋求和激發創作靈感并具體應用到服裝實物創作的設計手法,他將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以科學理性的方式提煉到服裝設計中,使得服裝不僅具有某種生物的優點和特性還能給人以回歸自然、親近本源的感受,這種設計方式在數字化、標準化的今天有著重要的作用。
服裝設計;仿生學;人與自然
仿生設計學,也稱為設計仿生學(Design Bionics),是一門在仿生學和設計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的邊緣學科,它所涉及的理論和相關學科非常之多,研究的范圍相當廣泛,內容豐富,所以若要就仿生設計學的研究內容來劃分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倘若從當今社會中各個設計領域的角度來劃分,大體上可以將仿生設計學的應用類目分為環境藝術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工業設計和廣告設計等,幾乎任何一種設計門類都可以發現應用仿生設計學的案例。
仿生設計本身并不僅僅是一種設計方法和手段,而是一種設計觀念,是人們在面對自然本身時的一種態度。在提倡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今天,人們都不約而同的地將設計從物向人、再向自然方向轉移,仿生設計因其對自然的緊密關注而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重視。
服裝中的仿生設計是指對服裝中各個要素,包括款式、材質、顏色、印花等進行模仿自然界生物體的某一特質的設計活動,是以自然生物體為依據,探索其內在和外在的審美內涵,并以此為設計靈感的一種藝術設計活動。
早前人類的祖先將樹葉和羽毛系在身上,以驅趕蚊蟲的叮咬和抵御猛獸的襲擊;將動物的皮毛披在身上不僅保暖而且顯得雄壯威武;將猛獸的牙齒串成項鏈戴在脖子上以示英勇善戰,而這些都算是最早的仿生行為。之后的服飾文明時期,服裝中的仿生設計就呈現出百花齊放之態,比如西方19世紀后期興起的羊腿袖,花瓣狀的拉夫領,洛可可時期服裝上的貝殼和花卉紋樣,以及20世紀70年代的蝙蝠衫、魚尾裙等都是向自然取經的佳作。當今仿生設計在現代服裝上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和豐滿,它在服裝設計領域深受設計師們的追捧,例如早前Dior還向里昂公司購買了豹紋印花的獨家經營權,并將這個圖案貫穿應用于一系列的服裝上,成為了第一個把動物印花應用于服裝設計上的當代設計師。此外Dolce&Gabbana和Roberto Cavalli也是一直熱衷于將動物紋樣搬移到服裝面料上的設計師,雖然這是一種比較基本的將仿生設計應用于服裝設計上的方式,不過這種時尚效應至今任然奏效。如今在服裝設計中仿生學的應用顯然已經不再是那么的傳統和單調了,無論是從外觀上的比如說造型、顏色、材質、結構、裝飾上的仿生,還是內在上的功能乃至于意象都可以運用仿生設計來實現創新并且順應潮流的發展。
1.造型的仿生。
服裝設計上的仿生,常見的有服裝造型的仿生,設計師在對自然界進行模仿和取材的時候,最不會忽略的就是“造型”這個重要的元素。最經典的仿生作品莫過于迪奧大師1953年推出的郁金香型外套,這個當時讓愛美女性們追捧不已的“new look”一直風靡至今。還有就是他推出的“埃菲爾鐵塔式外觀”以及設計師皮爾·卡丹在中國的飛檐中吸取靈感,設計出了聳肩飛袖的造型,這些全都是對自然造型特征的模仿。
當然,人們在選取仿造對象時,一般會選擇一些外形賞心悅目,寓意美好的生物體,例如蝴蝶讓人感覺到輕盈浪漫,金魚讓人感到律動唯美,而蛇讓人感到恐懼與野性,把握不同的生物意向和規律能使服裝設計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感官。
2.色彩的仿生。
自然界中五彩斑斕的顏色是人類最為寶貴的視覺財富,色彩能夠調節人的情緒,帶給我們豐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設計師從大自然中的那些飛禽走獸、花鳥蟲魚、青山綠水等未經加工過的色彩中汲取靈感,挖掘大自然中的色彩規律,從中引導人們去體會和感受自然,喚醒人們與自然的情感聯系。那些成熟的葡萄和橘子、濃郁飄香的咖啡、絢麗的晚霞、冉冉生輝的日夜星辰等自然色彩被設計師們靈活地運用到了服裝色彩搭配中,于是便有了櫻桃紅、橙色、檸檬黃、橄欖綠、湖藍、咖啡色、紫羅蘭等貼切生動的色彩名詞。
如今在服裝企業中做設計企劃時,往往要先尋找設計靈感圖片,這些圖片或來自于自然,或來自于人文,或來自于抽象。然后再從靈感圖片中提取相應的顏色作為色卡放在一旁,此時一個系列的服裝取色就有了著落。來自于生態領域的顏色,因其自身蘊含的自然界美的生命力以及未經雕琢的純粹感而給人以舒適、放松的美好感覺,而自然界所安排好的色彩搭配及規律則是最好的設計靈感源泉。
3.面料的仿生。
面料的仿生包括材質本身的仿生,紋理和紋樣的仿生。材質本身的仿生指仿造大自然中一些稀少的原材料,使之達到與原材料的各種性能和風格極為相似的程度,比如說仿真絲、仿皮草;還有一種就是紋理紋樣的仿生,常見的有仿動植物印花,還有就是通過對面料的二次加工,使之達到與大自然某種事物的紋理相類似的方法,比如說牛皮壓花蛇紋、鱷魚紋等。
凌雅麗是一位極其熱衷于材質肌理仿生的新銳服裝設計師,她總是將圖案和紋樣用立體化的手法表現出來。她將面料繁復地堆砌,模擬出或如龍鱗或如雛菊的外觀效果,如圖1。
4.功能的仿生。
服裝的結構和材質都影響并決定著服裝的功能性和舒適性,受到自然界中動植物的啟發后,設計師便可將服裝設計推向更高一個層面。也許你會記得拿到過八枚奧運金牌的菲爾普斯,但你一定不會記得他身上那件幫他提速的“鯊皮泳衣”(圖2)。生物學家發現,鯊魚之所以能在海里快速游動,是因為其表皮有一層粗糙的“V”形褶皺以減少水流的摩擦。“鯊皮泳衣”的超伸展纖維表面完全是按照鯊魚的表皮結構而研發,實驗也的確證明,穿著鯊皮泳衣游泳時水流的阻力減少了3%,這在爭分奪秒的游泳比賽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5.意向的仿生。
意象仿生是仿生設計中的最高境界,是完全擺脫了自然形態的束縛,不注重外觀造型的“形”似,而偏向模擬其神韻和神態,旨在表達某一生物體的精神和靈魂的設計手法。這與傳統國畫中的“寫意”手法類似,不刻意揣摩物質的形態,而是將物質的內涵通過作者的高度提煉轉化出來,這種“留白”的手法,讓人感到意猶未盡,從而陶冶人的情操。
比如北京設計師蘭玉的服裝設計作品“水魅”系列(圖3),就是通過模仿潺潺流水的光韻和律動形態,以無形的水表達出了女人內心的柔弱與溫婉。
綜上所述,仿生設計不僅僅指人們借鑒生物體上的某些特征來解決服裝上的某些問題和提高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其體現了對現代工業文明的自我反思。仿生設計的服裝在形式上給予人們渴望與自然融合的視覺審美需求,使身處高度工業化環境中的人們獲得一席好似與自然擁抱的棲息之地。這種和諧舒適并且親近自然的設計方式與這個提倡“以人為本”的社會不謀而合。并且在未來的服裝仿生設計上,應當更多地考慮到“低碳時尚”的理念,使服裝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高科技的發展將會更廣泛地融入服裝市場中,服裝不再是起美觀和保暖作用的覆蓋物,而將成為生活的幫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維持生存。
J523.5
A
1671-864X(2015)12-0151-02
曾芷茜,女,籍貫廣西柳州市,出生于1991年2月8日,在上海市東華大學服裝·藝術學院的服裝設計理論與應用專業攻讀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