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群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可雇傭性能力的培養
張超群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逐年嚴峻,可雇傭性是大學生能夠成功謀得并勝任一定工作所需的個性品質、知識、技能等因素的綜合。因此培養學生的可雇傭性對學生的實習、實踐以及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致力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可雇傭性能力的培養,將其融入專業及課程中,希望能對我國大學生的可雇傭性培養研究帶來有益啟示。
可雇傭性;應用型本科
隨著就業形勢的愈加嚴峻,作為人才市場重要供給者的高等學府,愈來愈多的研究型大學也都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如何滿足可雇傭性培養的需求值得思考。同時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應當是學生的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課程又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和核心。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可雇傭性成為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重點。
可雇傭性是指個人具備的獲得崗位、維持就業和重新就業,并且在工作崗位上取得優異成效的各種素質。可雇傭性既依賴人也依賴環境。
(一)個體因素。
學生在可雇傭性能力方面的培養主要有知識,技能,態度和個體特征的因素所影響。學生在獲得崗位的同時,一定需要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能,態度是決定學生工作的狀態,個體特征決定所從事的崗位。
(二)勞動市場。
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與發展,勞動市場的用工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要對相應的行業企業進行可雇傭性的調研,才能具備針對性。
應用型本科教育對于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主要培養技術密集產業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并擔負培養生產第一線需要的管理者等。
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旨在要培養學生的可雇傭性。突出應用型院校的特點,應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鮮明的技術應用性特征。在培養規格上,應用型本科培養的不是學科型、學術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在培養模式上,應用型本科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重視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當今我們所提出的可雇傭性不單單指學生畢業之后所從事的崗位能力,而要求學生能夠做到旺工淡學,適應社會的需求,使其在校期間就具備可雇用能力。
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可雇傭性。有利于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突出人才培養規格,具有合理的定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和競爭能力,讓學生從崗位中對自己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不單單是知識與技能的提升,更要具備職業態度。有利于適應社會需求,對現階段的企業和行業進行調研,提取相應的知識點與技能點,使學生具備可雇傭性。
在對學生的可雇傭性培養中,課程設置尤為關鍵。課程設置是指對各類課程的教學對象、教學計劃、教學標準、教學進程的安排和設計。課程設置是提高大學生可雇傭性的關鍵。
想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具備可雇傭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從動理論到能操作,再到會維修。以機械加工行業為例,那么就要求學生在大一期間就要具備該行業的專業技能三板斧——裝夾,測量,對刀。理論知識不必過于深入,讓學生從感官上認識自己的專業與行業。因此,可將我們相應的實踐課程進行前置,讓學生具備基本技能。
學生大一入校以來,對其進行工程任務與課程的循環交替,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嚴格按照職業人標準去衡量,使其具備職業態度。再經過實訓,實驗,實習,實踐四個環節,對其基本技能進行考核。另外一方面要對當前的行業與企業進行可雇傭性的調研,讓學生有一定的調研能力,輔助課程的學習。從個體的可雇傭性到團隊的可雇傭性發展,對課程進行強化,使學生具備相應的創新創業能力,也具備了崗位的遷移能力。
同時,完善課程體系的構建,做到部分知識與技能的循環交替上升。將實際的工程任務嵌入到相應的課程中去,對可雇傭性進行開發。基于實踐,又要提升。
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可雇傭性培養要做到以下幾點。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前瞻性學習思路,將實踐課程前置。同時將知識點的內容與崗位能力相結合,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對行業以及企業有一定的調研能力。關注課程體系,學科交叉。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開拓獲取知識的途徑。在能力培養的同時,要契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注重實踐能力,強化知識理論,重視道德觀念。
[1]李潔.探究國外提升畢業生就業力綠色通道——從可雇傭性及可雇傭性技能視角[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4).
[2]王益寶,胡秀東.可雇傭性理論綜述[J].北方經濟,2011(8):26-28.
G642.0
A
1671-864X(2015)12-01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