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華
(貴州省安順市市委黨校,貴州 安順 561000)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庭華
(貴州省安順市市委黨校,貴州 安順 561000)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于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中國;文化;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發展;傳承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統一歷史和悠久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在輝煌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于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在歷史性意義上,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劇烈演變的近代與現代文化。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 傳統文化作為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是歷史的結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活著的生命,它所蘊含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依據和現實的基礎。因此,在現實生活的強勁脈搏里,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它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的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加進新的文化內容。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的形態。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近百年來,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冰火兩重天。上世紀兩次大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使其遭到滅頂之災,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難以為繼,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冷靜的反思;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復,研究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下思想文化界一道眾所矚目的風景線。由政府到學界,由國內到國外,國學熱不斷升溫。如,全國掀起的國學熱,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政府舉辦了“俄羅斯'中國年’”、“德國'中國年’”,在各個國家開設孔子學堂,等等。這一冷一熱帶給我們很多思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呢?
首先,要正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消極現象。
中國獨特的社會歷史條件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雙重性格。它是一個精華與糟粕、積極因素同消極因素并存的兩面體,其積極、消極因素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往往渾然一體、相互交織,可能從一個方面看是精華,從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這種復雜情況就要求我們必須審慎地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 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于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是違背歷史發展規律的。我們在面對它消極文化現象的時候,避而不談、違莫如深選擇躲避,其實是躲不開的,還不如正視它、走近它、反觀它,反倒可使之作為反面教材,有催人警省,策人深思之效。在認清這些消極文化現象的同時促克服消極效應和影響,反而能使我們更好的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于文化之中。因此,正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現象,對傳承優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要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又要重視其理論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因此,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成為一項重要工作。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它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一方面,我們要致力于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其“神”,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特征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再次,要加強和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構建。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各種文化形式之間相互貫通,相互影響。只有在比較全面了解中華文化各個門類形式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其總體特征與實質獲得較深入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先師孔子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叭柿x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等普適性文化元素都需要大膽地發揚光大,都應該成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人權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許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從而構建完善的價值體系,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發展。
最后,要大力傳播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越是人們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越是增強,就越有利于傳播。早在2006年,國務院發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就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充分體現了國家層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通過學校教育和媒介,讓孩子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這對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可謂意義深遠。學校教育中,可以把它作為一門專門單獨的課程來設置,就如同語文、數學等其他各科一樣,這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其博大精深的魅力而產生敬畏感;看到其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其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增強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感悟;通過不斷的學習,逐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從而增進愛國情懷。只有系統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把這種普遍性宣傳,融入到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絡、文化交流、旅游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只有這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深入民心,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
在揚棄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后,中國傳統文化在人類新一輪道德價值規范的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這其中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蘊藏著豐富價值理念,他將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以新的方式同世界文化、現代文明并存。這必將使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煥發新的活力,并影響著全世界,彰顯出勃勃生機。
[1]樓梁.網絡文化背景下的發展倫理學探究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3.01.
[2]張旭.文化大視野:全國群眾文化圖書博物論文集.2007年卷.
[3]成臻銘.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研究 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7.03.
G122
A
1671-864X(2015)12-0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