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
楊志儉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西合營中學 075721)
歷史學科有嚴肅深刻的一面,也有生動有趣的一面,如果我們只是看到它的深刻,而看不到它的豐富多彩,只注重它的歷史嚴肅性,而忽略了它的生動性,不但影響課堂教學的氛圍,更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要認識到歷史學科生動有趣的一面,充分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條件,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歷史教學的意識。
歷史 興趣 積極性 情緒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就這個問題我主要談以下幾點建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的學習興趣能夠使學生主動去學習、愿意去學習,并且在愉快中學到知識。興趣不是本能,不是生來就會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人的興趣往往是在身邊的環境影響下慢慢養成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學習歷史,以積極的心態、良好的學習情緒去面對歷史課,主動地去獲得歷史知識。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傳統教育中上課的時候都是以教師為主,但其實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深刻認識這一點,并且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關鍵作用,教師注意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營造活潑的教學氣氛,往往使教學獲得良好的效果。
高中歷史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比較多,對學生的要求也相對較高。比如,高一上冊中的《中國近代現代史》是學生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這一章主要是講在辛亥革命以后資產階級革命派和封建勢力之間兩種新舊勢力的斗爭,也就是民主共和思想與獨裁、專制的復辟勢力的斗爭。這些內容比較枯燥,不像抗日戰爭有那么多的電視劇、電影讓學生熟知,學生學起來感覺乏味,不感興趣。針對這類情況,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教師可在教學這一章之前一周就讓學生通過查資料的方式尋找與該章節相關的內容,課上讓學生以講故事或者人物介紹等其他形式來表現,注意要特別強調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進行表述。同時,暗里安排幾位有責任心、歷史成績較好的學生進行督促,教師要給學生鼓勵和幫助。然后在課堂上,教師只是進行組織安排,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在介紹袁世凱這個歷史人物的時候,有的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有的學生以袁世凱的身份來演講,還有幾位學生用演小品的方式來表演“南北議和”。學生的表現都非常精彩,使原本枯燥的章節變得生動形象,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熱情非常高,課堂教學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最后,讓學生寫一寫關于這次活動的感想,或者針對課本知識讓學生對學到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學生了解了袁世凱的野心、善于玩弄權術和陰險,也深刻認識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有的學生還提出了換個角度去看袁世凱。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歷史課更加有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學生變得敢于發言,善于表達自己的見解。
教學具有一定的嚴肅性,教師與學生之間對教學的內容在認知上有一定距離,在教學中教師的情緒對學生的學習情緒有很大影響。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過于嚴肅,或者把生活中的一些負面情緒帶到教學中,課堂氣氛就會沉悶,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調整自己面對學生時的情緒,保證自己在精神振奮、情緒飽滿的狀態下進行教學。教師保持愉悅積極的狀態,就會影響到學生,學生才會愿意主動學習,在愉悅的心情中進行學習。良好的情緒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樣也能促進教師的教學活動。這樣不但能夠保證教學事半功倍,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一舉多得。除此之外,生動的教學語言也是教師營造課堂氣氛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講授書本上生硬的知識時,不但要保持飽滿的情緒,還要認真組織自己的教學語言。兩者結合并在實踐中適度運用,才能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教師只是情緒高漲,但教學語言單調乏味,或者太過深邃讓學生難以理解,那無論多么豐富的教學內容也會讓人睡意頓生。此外,教師還要注意自己的儀態、眼神、手勢等,來強化教師的情感信息和教學語言,讓學生能夠領會到教師所要表達的內容。
教學中教師不能只依靠單純的講和一支粉筆的形式與學生溝通,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充分利用投影儀、幻燈機等先進的多媒體設備來輔助教學。教學內容用多媒體的形式表現出來更加生動,學生的感受也更加真實和深刻。這也是教學改革的目標,在新課程改革的引領下許多同仁在這方面都做得很好。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來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主要的是讓學生有求知的欲望,主動學習。比如,組織演講、歷史知識搶答、歷史人物故事會等活動,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針對有些難以理解、難以解釋的重點內容,教師可課前安排學生自己看書本,或者利用網絡等查資料,課堂上讓學生以教師的身份用自己組織的資料給其他學生講解,之后教師再進行補充或者改進。這樣的方式既加深了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式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不能只是形式,那樣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
作業是鞏固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就歷史教學來說,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課前設計和課上的活動,忽視了作業這一個重要環節。由于歷史課程的特點,教師要采取不同的布置作業的方式,來使學生鞏固知識、開拓思維和提高創新能力。比如,教師可針對歷史成績較好的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的習題;針對成績較差的,多布置一些客觀性的習題。這樣能使每位學生都有能力完成作業,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也避免了學生對作業的抵觸心理和抄襲,讓作業真正起到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讓作業具有創造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是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歷史教師的任務。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使學生對歷史學習更有興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教師不能忽視的,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讓我們一起來努力,開創出一條使學生喜歡歷史、學好歷史的道路來。
(責編 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