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中美術教育的現狀
韓興瑜 (河北省邢臺縣漿水中學 054013)
目前,學生對美術學科存在兩種看法:一部分學生把美術課當作了可有可無的副科;另一部分學生把美術變為了他們升入大學的工具。這兩種錯誤認識造成了美術課的尷尬處境。本文從美術教學的現狀入手,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幾點改進措施。
高中美術 現狀描述 教學策略
早在五四時期,我國的許多有識之士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試圖通過美術教育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從而提高國民的整體水平。時至今日,美育在國民素質教育中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目前的高中美術課的處境卻非常尷尬,甚至出現了兩種極端的現象:普通考生迫于高考的壓力,對美術課毫不在意,甚至學校都默契地取消了美術課;而選擇美術作為自己專業課的學生也僅是為了尋找一個出路把藝考當作了一條捷徑。這兩種做法都不是正當對待美術的態度。我們應該回歸美術教育的真實意義,正確認識美術教育對高中生在藝術熏陶與審美培養上的重要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探討該怎樣更加有效地加強對美術生的培養,讓美術教育發揮出自身最大價值和更加積極的作用,從而推動美術教育的健康發展。
此文描述了當前高中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提高美術教育的水平,使美術教育發揮自己本身應該發揮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開闊他們的審美眼光,鍛煉他們美的審辨能力,整體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進行了嘗試性探討。
首先,學生的美術素質差。許多學生總是重視繪畫的技巧,把許多精力用在畫技的層面而忽略了對于美術理論的學習。當然,責任不全在學生,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對于理論知識也重視不夠,單純地在畫法和畫技上下功夫。許多高考美術培訓班,通常采用臨摹的教學方式,或者是盲目地到處寫生,以至于學生只知道這樣畫或那樣畫,卻不知道為何這么畫,更關鍵的問題是他們腦中和眼中只有畫法,而沒有藝術感覺,更不能創造性地進行繪畫。如果用內功和硬功來做比喻的話,那么這些學生只具有過硬的招式,卻缺少內功的修煉。美術不是簡單地畫畫兒,而是一種對于世界和人生的表達方式,需要繪畫者充沛的內心情感及對于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如果沒有敏銳的感悟是不可能畫出自己的畫作的。
其次,文化修養不夠。上面已經說過,學生的內功不夠。這內功就是他們對于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具體落實到他們的文化修養上。選擇美術的學生大都是文化課上的失敗者,往往不重視文化課的學習。縱觀歷史,我們發現那些杰出的畫家也都是聞名的作家。比如唐代的王維,他是詩畫雙絕,能夠在繪畫中體現詩意,把禪機融入到自己的繪畫和詩中。畫中的詩就是他的靈性,是他的情感。倘若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對中國傳統歷史的感悟,沒有對祖國山河的體察和對人生的感慨,是不可能創作出這些作品來的。
再次,創造性思維訓練不夠。美術生開始的學習階段是臨摹、模仿,這只是學習的入門,而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美術教師要特別注意這一點,保留學生的創造力。這是美術學習者一開始就應該注意的問題。初學繪畫者心中沒有條條框框,能夠隨著心性為所欲為,無論有多么大膽的想法都敢于表達,而學的越多則受到老師的約束越多,結果那些創造性的思維也被約束掉了。
首先,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造成以上現狀的根本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學習的目的被直接和可以獲得的物質利益掛鉤,很少有人立志要獻身給藝術。雖然藝術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同樣需要扎根在生活中,但藝術追求畢竟不同于世俗的物質追求。世俗的追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讓他們的選擇也抱有很強的功利性,如果不是出于興趣和愛好的選擇,美術就成了某種單純的技巧練習,不能成為一項藝術了。如果沒有興趣,繪畫不能稱為愛好的話,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不能調動全部的靈感參與創作,就只能是生硬的模仿和刻意的勾畫,不可能出現像梵高那樣的大家。試問,如今還有誰像他那樣投入到削掉自己的耳朵呢?
其次,教法過于簡單。迫于目前的高考形勢,美術生會在進行藝考之前集中突擊,以至于培訓教師為了確保學生在考試中過關不得不在訓練學生繪畫技巧上下功夫。這種集中式的半封閉式的訓練不僅讓學生暫時中斷了文化課的學習,也造成了他們與生活的脫離。而生活是藝術創作之源,沒有了生活,學生的創造力就受到了影響。另外,美術生為了節約時間,通常只有在最后一年左右的時間才開始學習美術,時間緊迫,且任務繁重。于是教師為了升學率,將繪畫變成了一種強制性的學習,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升學的任務,導致美術教學淪為了為高考服務的奴隸。
再次,學生的內在動力不足。前文已經說過,學生對于美術專業的選擇往往不是個人志趣的選擇,而是出于升學壓力的被迫選擇,且缺乏長遠的規劃,這就造成了他們對于美術課的三分熱度。這樣,他們的學習動力自然會不足,而沒有足夠的動力,也就很難支持他們走更長遠的道路。
對于當下的美術教師來說,我們應先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讓學生把繪畫當作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從根本上來講,無論做文章、雕刻還是繪畫無不是人類內心世界的表現形式而已,這是人類證明自身的情感需要。幼兒在進行繪畫的時候,他們從來沒有以此為類,而是樂此不疲,那是因為他們在繪畫的時候感覺到一種存在感和成就感,在繪畫中發現和證明了自己。如果讓學生領會到創作的樂趣,把繪畫當成自己的需要,就能保持他們的天性中的靈性,從而使作品更富有創造力。
在具體的方法上,可以嘗試給學生辦畫展,邀請其他同學和父母來參觀,讓他們在別人羨慕和贊揚下發現自己的成就,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激發強烈的學習欲望。
除此之外,還應該培訓學生讀書的習慣,把文化課的學習和專業課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這方面尤其要引導學生多閱讀文學書籍和歷史書籍,以培養他們濃厚的情操和細膩的情感。
[1]周正.誰念職校——個體選擇中等職業教育問題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王清連,張社宇.職業教育社會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王軍.走進新課程——新課程理論與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錢初熹.美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文化出版,2007.
[5]徐建融.美術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編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