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媚(福建省永安三中 366000)
優化課堂環節,提高教學質量
姚冬媚(福建省永安三中366000)
課程改革的復雜性'及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差異性使得課改呈現出花樣百出又千差萬別的狀態'課堂越來越花哨'越來越復雜。一味追求形式與熱鬧的課堂背后其實缺失的是教學的實效'而試圖使用多樣化的活動來突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做法又無形中淡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意識流似的課堂建構模式使得課堂教學環節松散'盲目追求課堂教學的“轟動效應”'也背離了課改的初衷'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如何優化教學環節'準確把脈課改'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就成為了教師教研的當務之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指出:基礎教育要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國家和地方要獎勵并推廣素質教育要求的優秀教學成果。教學質量問題是學校的生命線'是評價學校辦學質量好壞的核心指標'是家長和各界最為關心的問題'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利益'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筆者作為一線教師'一直在努力以優化課堂改革為基點'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抓手'通過反復嘗試'不斷調整'及時論證'總結了一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學生樂學、愛學'教師教學有法、得法'大幅度提升教學水平的措施。
以語文新授課《情真意切釋猜嫌》為例'我將一節課大致分為課堂預習、課堂導入、互動學習、課堂小結、課堂練習五個環節。每個環節指向集中又各有側重。課堂預習是一堂課的關鍵'是一節課能否順利完成預設目標的前提。它主要是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懷著新鮮感、好奇心和質疑精神首次審視這篇新授課'同時找尋自己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及閱讀難點'簡要記錄下質疑點和閱讀心得。教師在這一環節要巡視課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并在此基礎上準備好自己閱讀的質疑點和閱讀心得。這個環節學生都很認真地在閱讀'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包括字詞、文句、情節等方面'比如:問題一'究竟是誰釋了誰的猜嫌;問題二'文中說道:“比如若是你說了那個'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中的“那個”和“那些話”具體指什么;問題三'第一段說“黛玉每歲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第二段又說“每年間鬧一春一夏”二者是否矛盾等等。這些問題都很有探究意義。
課堂導入環節重在匯總整合。首先由組長收集各組員的質疑點和閱讀心得'整合出最有代表性的三到五個問題和一篇較有特色的閱讀心得'并將其提交給教師。教師則快速匯總整合學生提交的材料'并將他們所提交材料進行投影'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互動學習環節是本次課堂的主體部分'也是前期準備的分享和成果的形成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對前面學生提交的問題進行釋疑'并形成答案。之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出自己在閱讀中的質疑點'并進行釋疑'繼而形成答案。接著教師再逐一展示學生提交的閱讀心得和自己的閱讀心得。這個環節往往會由問答變為辯論'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當討論偏離原問題時'教師要及時收住學生漫無目的的思維;當問題被簡單化'不夠深入時'教師要及時拓延學生的思考空間'轉換學生的思考角度。
比如在教授《情真意切釋猜嫌》一課中'在討論“究竟是誰釋了誰的猜嫌”這個問題時'一開始學生一致認為是寶釵釋了黛玉的猜嫌'教師及時點撥“真的嗎?難道黛玉就沒有釋了寶釵的猜嫌嗎?”學生經點撥'又覺得是有這種可能'接著教師再讓學生尋找依據'最后學生恍然大悟'對課文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課堂小結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總結的環節'更是對課堂中學生及教師行為評價的環節'教師組織學生民主地評選出本次最佳問題'最優心得并予以表揚與鼓勵。課堂練習環節是對課文內容鞏固與補充的環節。
教師組織學生完成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精選試題。這個試題要求質而不要追求量'主要是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完成對課文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升華。
這種新授課的組織模式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凡事預則成'不預則廢。”學習也不例外。是否認真研讀過課文'會直接影響聽課效果'進而影響到其他學習環節的順利進行。課前充分研讀才能對授課內容有所了解'才能清楚自己的薄弱點'上課時才能有針對性地聽課。我將預習環節移至課前十分鐘'主要是為了確保每個學生能利用對新授課的新鮮感和求知欲'認真鉆研過文本'能應用錯位法、還原法、換詞法、比較法、關鍵詞語法、矛盾分析法等方法來尋找課文縫隙'從而讓自己的思維與作者的文本發生碰撞'激發出能點燃求知欲的閃光點。
語文課由于其“一望而知”的特點'加之學生認真閱讀過文本'那么課文內容對學生而言就不陌生'就失去了新鮮感'假若教師授課只是照本宣科'學生自然興趣索然了'所以教師只有讓學生有求知的欲望'有獲取新知的渴望'有從未知到已知的豁然'學生才會想學'才會樂學。正是鑒于此'我將課堂最重要環節——互動學習環節用于解答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只有告訴學生他們想知道的又不知道的'學生才會真正樂于學。
這種授課模式讓教師退居幕后'充當組織引導的角色'將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這種“非預設性教學”“非指示性教學”能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研讀意見'教師可根據學生已達到的研讀狀況再行點撥、引導'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抓住“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興奮點的快樂。團體合作完成質疑與釋疑環節又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提升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在良性競爭中共同進步。
這種新授課模式緊緊抓住了語文閱讀初感、第一感覺、最新鮮的感覺'抓住了閱讀期待中的順向共鳴'尤其是期待遇挫后的豁然開朗現象'從而讓學生愛上語文。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時而以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掌舵課堂'時而以學生中一份子的身份'提出自己的質疑點'展示自己的閱讀體會'參與最后的行為評價'體現師生間的真正平等。這種民主課堂更有利于學生自由馳騁自己的思維'多元解讀所授文本。
總之'這種授課模式“教學生所想知'學學生所未知'知學生所欲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質疑釋疑能力'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學有所成。
(責編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