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麥榮 ,李 晶
1鎮原縣第一人民醫院內科 甘肅 鎮原 744500;2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
高血壓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致殘率高,是引起腦卒中、冠心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且常見多發的慢性病,同時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1-2]。近年來,筆者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以杞菊地黃湯加減治療40例肝腎陰虛型高血壓患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80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40~75歲,平均(56.2±10.1)歲;病程 2~6年,平均(1.2±0.3)年;Ⅰ級高血壓7例,Ⅱ級高血壓22例;Ⅲ級高血壓11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24例,女 16例;年齡 40~73歲,平均(57.1±9.2)歲;病程1~6年,平均(1.1±0.3)年;Ⅰ級高血壓9例,Ⅱ級高血壓21例;Ⅲ級高血壓1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輕重、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納入:1)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3]者;2)中醫辨證為肝腎陰虛型[4]者;3)初診為高血壓或原已確診為高血壓但未采取藥物控制,且除外繼發性高血壓者;4)均無高血壓外的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者;5)無抗高血壓藥物和降脂類藥物禁忌癥者;6)符合知情同意原則。
1.3 排除標準 排除: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2)未按規定服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降壓藥硝苯地平緩釋片,10 mg/次,2次/d,口服;卡托普利片,25 mg/次,2次/d,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杞菊地黃湯:生地黃12 g,山茱萸9 g,山藥9 g,茯苓6 g,牡丹皮 6 g,澤瀉 6 g,構杞子9 g,白菊花12 g,天麻9 g,鉤藤9 g,石決明15 g。每日1劑,水煎服。2組均以連續治療4周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低脂低鹽飲食,戒煙酒、戒躁怒,注意休息。觀察2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情況及臨床療效。1.5 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3-4]擬定。顯效:舒張壓(DBP)下降 10mmHg(1mmHg=0.133 kPa)以上,且在正常參考值范圍內或者雖未降至正常參考值范圍內但下降幅度大于29mmHg。有效:DBP下降幅度雖未超過10mmHg,但已降至正常參考值范圍;或者以下降幅度在10~20mmHg,但未能降至正常參考值范圍;收縮壓(SBP)下降大于30mmHg。無效:血壓下降幅度不符合上述標準。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顯效32例(80.0%),有效5例(12.5%),無效3例(7.5%),總有效率為92.5%;照組治療組顯效26例(65.0%),有效8例(20%),無效 6例(15.0%),總有效率為 85.0%。治療組顯效率、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2.2 血壓變化情況 治療后2組血壓均明顯下降(P<0.05),治療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高血壓屬于中醫 “眩暈”“頭痛”“肝風”“中風”等病證范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中醫中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持久溫和的作用特點。從高血壓病的證候表現來看,其受病之臟主要屬于肝的病變,《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的生理特點是主動、主升,但肝氣、肝陽常有余;肝陰、肝血常不足,這是肝陰陽、氣血失調的病機特點。而人總體上來說“陰常不足,陽常有余”,尤其進入中年后更是如此。因此,肝腎陰虛型高血壓在高血壓患者最多。肝腎陰虛型高血壓,其病因不外先天不足或生活失節而致腎陰虛,腎陰不足不能涵木導致肝陽偏亢所致。鹿小燕等[5-6]認為,采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疾病,可以調整患者體質,增強機體對降壓藥的敏感性,緩解和消除高血壓的伴隨癥狀,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壓作用緩和,但持久,副作用小[7]。孟元等[8]認為,中草藥通過整體調節,避免了西藥相對單一作用機制的弊端,在降壓同時,對于改善血壓變異性有獨特作用。李文華等[9-10]認為,臨床上低危、中危高血壓患者,可以試用中醫治療制劑治療,高危和極高危患者,采用中西藥聯合應用更具優勢。本研究所有患者其病機以為肝腎陰虛本,肝陽偏亢為標,故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以杞菊地黃湯滋腎養肝治其本,以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治其標是法與證符。
綜上所述,杞菊地黃湯聯合西藥常規治療肝腎陰虛型高血壓,療效明顯優于單西藥治療,且有顯著的降壓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吳曉青,楊婷.高血壓病的中醫研究進展[J].北京中醫藥大學,2010,17(4):34-40.
[2]胡小勤,陳利國.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10):612-613.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2-703.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2002:73-77.
[5]鹿小燕,史載祥.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應注意的關鍵問題[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11):1561-1563.
[6]王儒平,陳雪梅.天麻鉤藤飲合杞菊地黃湯加減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藥,200:9,26(5):440-442.
[7]程善廷,魏岳斌,王嘉鋒,等.降壓效靈煎治療頑固性高血壓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2,32(12):1235-1237.
[8]孟元,王雨,張勝容,等.滋生青陽湯加減方治療陰虛陽亢型圍絕經期高血壓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11):32-33.
[9]李文華.高齡高血壓病患者社區中醫治療療效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11):2922-2923.
[10]梁英喜,恰多卓瑪,張小華,等.中西藥聯合治療心血管疾病探析[J].世界中醫藥,2014,9(4):53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