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怡安



一個城市的發展和一個人成長的路徑是相似的。當基本的口糧和住房解決好后,就會思考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蘆山這座城,從2013年的那場劫難距離今天已有兩年的光景。當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搬進了災后重建新居,這座城的持續發展成為了當務之急。
生態修復的幾重意義
飛仙關鎮是聯通外界到蘆山縣城的門戶,鎮下設飛仙村、鳳凰村、朝陽村等5個村子,正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飛仙關鎮成了“4·20”后重點打造地。
53歲的謝會華和43歲的武清芳都是飛仙村的村民,她們在這片土地上結婚生子,對這里的感情是深厚的。謝會華對村里的情況顯得更為熟稔,她告訴記者,在這之前,緊靠飛仙河的岸邊有許多村民的房子,由于沒有規劃,河道旁的村屋橫七豎八地散落著,地面也泥濘不堪,更有村民向河道傾倒垃圾。這里的環境很惡劣,當時他們連“生態”兩個字都沒聽說過。
四五年前,謝會華聽說要整治河道了,她心中很期待,雖然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但她對美麗依然憧憬著。然而也只是聽說,之后就“沒動靜”,謝會華只能打消了這個念頭。
“4·20”蘆山地震后,當地政府一面安置受災老百姓,一面開始災后重建的思考。這時,生態修復工程成了災后重建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萬般艱難中,這個積壓多年的工程竟然獲得了重生的機會。
據蘆山縣發改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蘆山縣生態環境修復總安排資金達到了5.1億元。而在這場大工程里,飛仙關生態修復投資有2000萬元,至此,謝會華在四五年前就聽說的飛仙環湖生態修復項目正式啟動了。
按照蘆山縣生態修復計劃,2014年2月,飛仙環湖生態修復項目施工就應該進場,當時對此項目投標成功的重慶建工大野園林的負責人黃顯平信心滿滿,在他看來這個工程是比較簡單的,半年時間就能夠完成。沒想到,進場后不久,項目就擱置了,這一擱置就是半年時間。最主要的原因是沿岸的一部分村民不愿意搬遷,他們認為自己在這里居住得好好的,為什么政府要讓他們離開這里?
一面是蘆山縣緊鑼密鼓的重建計劃,一面是遲遲不愿搬遷的老百姓,如何權衡好兩方的利益,難題擺在了項目負責人的頭上。
終于在2014年10月后,當初不理解的村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并搬進政府為他們修建的新居里,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啟。聽說工程啟動,謝會華和武清芳報名參加了工程建設,像他們這樣的當地老百姓,施工方給他們的酬勞是150元每天,如果活兒重,酬勞甚至可以達到200元每天。不錯的酬勞、就近務工,既可以賺錢又能夠照顧家里的小孩和老人,許多村民都樂意到這里來打工。當然其中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這里是他們的家鄉,誰不愿家鄉美?
還有一個月,工程就能夠完工,完工后,這里將打造為集休閑、旅游、度假為一體的生態園,不僅造福了當地百姓,也讓作為門戶的飛仙關鎮有了更多吸引外來人駐足的資本。
在過去,發展生態對這樣一個經濟發展還欠缺的小城市來說,想都不敢想。如今卻投入5個億的資本來打造生態,發展綠色經濟,這樣一個資源大縣還不能變成產業強縣嗎?
成為一個后花園的夢想
離蘆山縣城最近的村叫火炬村,2007年時任縣委書記在全體會議上提出希望將火炬村打造為蘆山縣的后花園。此話一出,整個火炬村都為之沸騰,連一向老實巴交的村支書趙正本竟然也說出了一腔豪言壯語:“我們有1000多名勤勞善良的村民,我們有信心完成領導交付的任務。”
將火炬村打造為后花園其實是有先天優勢的,離縣城最近、山巒相間、空氣清新、資源豐富。而且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村里就踐行著“要想富先修路”的真理,從最初的機耕道到路面加寬5米,再到完成全部的路面修建,他們花了30多年的時間。
陳老板從都江堰來到火炬村已經有五六年,在這之前他在都江堰做服裝生意。2009年,通過熟人介紹,陳老板來到火炬村和趙支書商量承包山林種植獼猴桃。
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部分村民們搬離了山上,但對于一個外地人要來承包一片山種植獼猴桃的事,他們并不看好,整個村上的干部們都承擔著很大的風險。
2011年陳老板種植的獼猴桃大賣,一斤就賣到了15元,這讓村上的老百姓終于相信種獼猴桃可以致富。于是,村上組織合作社到外地去集中購買獼猴桃種子回來,按照一畝補助150元的政策賣給老百姓,再請陳老板,甚至川農大的教授來給老百姓講解和指導種植獼猴桃的方式方法。
在這一年,村上300多戶就有160多戶開始種植獼猴桃。2013年地震,村上老百姓的房子震損了不少,老百姓一面修新房,一面更加積極地種植獼猴桃。2014年的收成結算,火炬村一戶一年最高種植獼猴桃收益8萬元,最低也有3萬元。“如果換成種農作物,估計20年也達不到這個收益”。趙支書很欣喜種植獼猴桃給村里老百姓帶來的巨大變化。
而變化在一個外地人看來更是明顯,陳老板告訴記者有兩點變化讓他感觸最深,第一是這里的基礎設施在近兩年里改觀特別明顯,除了村上的大路全部建好,連通往果園的小路都全部硬化,對于家家都有摩托車的村民來講,路修好了,什么都方便了;第二是地震后,全村集中種植獼猴桃,村民的溫飽解決了,開始從溫飽向小康邁進。“最明顯的還是這里的婦女,原來很土氣,現在都會打扮,而且村民們都用上了智能手機”。城里有的,這里都有;城里沒有的,這里依然有。
成為后花園似乎并不是夢想,現在火炬村不僅通過規劃,將山林重新打造,發展獼猴桃種植業,還在地震后引進了三家大型農家樂,這更是吸引了不少本地和外地游客的到來,“景色美,瓜果新鮮,飯菜香。”這是雅安游客王女士對這里的評價。
通過基礎設施的配套發展,來轉山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站在山腰旁,轉山人的歌聲、笑聲在山間回蕩。
引進來的產業
城市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一個城市的起步發展階段,經濟的支撐顯得尤為重要。像蘆山這樣的一個小縣城要發展必須得依靠產業,但在地震前,這里的產業發展相當薄弱。地震后,國務院和四川省分別作出了規劃,蘆山縣產業集中區必須重建起來。
說是重建,但對于蘆山縣來講可謂是新建,如何讓本身沒有產業優勢的蘆山吸引企業到這里投資建廠?
作為第一家進駐產業集中區的四川琪達集團琪雅服裝有限公司給出的理由似乎代表了來這里投資的企業的真實想法:有對蘆山受災人民的同情,有落實政府號召的任務,也為了擴大自身企業的影響力,基于這三點企業選擇到蘆山投資。
2014年7月15日,琪雅公司正式投產了。企業總占地50多畝地,4層高的大廠房全是由蘆山政府新建,據蘆山產業園區管委會介紹,對這些來蘆山投資的企業,政府在前3年免掉廠房的租金,在基礎設施配套方面也給予相應的補貼和優惠。
拉動當地老百姓就業是許多進入災區的企業發揮的最大作用。30歲的朱江濤2015年1月的工資是4878.97元,對于自己這份工資她特別滿意。在大半年前,她還是輾轉在上海、江西等地的打工妹,雖然也做著類似的服裝行業,但離家遠、環境差、收入也不高。今年回鄉后,她看到了這個企業的招工通知,于是決定來試一試,試下來的結果則堅定了她就在這里干的決心。
朱江濤的主要工作是上領,由于她技術熟練,通常一天就能給300多件衣服上領,這種多勞多得的薪酬計算方式,讓手腳麻利的朱江濤獲得了不小的收益。第一個月她就拿到了全廠最高的工資。
“工人們愿意在這里上班,是因為她們拿的工資都是凈工資,廠里面包吃包住,不花她們一分錢。”廠長房曉明說。
帶動當地老百姓就業不僅是政府和企業共同的希望,也是帶動一個地方快速走出低谷的好辦法。像蘆山這樣一個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的縣城,要招到足夠數量的工人卻是一件難事。于是當地政府經常和企業的負責人一起下到各個村上去招工,但招到的工人數量遠遠達不到一個企業的要求。像琪雅公司預計的工人數量是800~1000人,但現在偌大的廠房里只有100多人在上班。對于現狀,房曉明也很理解,之前蘆山經濟發展欠缺,所以大多數人都到外地打工了,現在國家都在支持蘆山發展,又有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倦鳥都會歸巢,在條件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回鄉就業。
目前,產業集中園區已有12家企業入駐,當地政府表示力爭在三年內園區產值達到50億元,就地就近解決居民就業近1萬人。(責編: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