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東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縣域經濟在地理上的劃分是以縣級的行政區來進行的,在縣域經濟中的調控主體是縣級政權,這種政權的調控主要表現是以市場為導向,在本地優化現有資源配置,并且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2010年我國GDP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此之后,一些很明顯的變化開始出現在我國經濟中,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2010~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曾出現連續11個月下跌,2012和2013年,我國GDP增速更是連續2年低于8%。至此,我國經濟經過過去30年10%的高速增長后,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安徽省在2012年全年生產總值(GDP)為17 212.1億元,比2011年增長12.1%。2013全年生產總值(GDP)19 038.9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同比來看,安徽的GDP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7%),但是增長速度放緩較快。同時,安徽縣域經濟對經濟總量的貢獻率從2011年的48.9%減少到2013年的48.4%,可以看出縣域經濟在安徽省經濟的比重略有回落,但是仍占全省近半的GDP總額。縣域經濟的發展在安徽省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1]。
筆者從3個方面分析了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2],指出了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并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思路。
1.1 縣域經濟在全省經濟發展中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我國一共有2 000多個縣,大約只有4%左右的人口生活在中大型城市,生活在縣域的人口大約占我國人口的95%,發展縣域經濟對我國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2011、2012、2013年安徽省的縣域經濟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率分別為48.9%、48.8%、48.4%,縣域經濟的總量較大、覆蓋面較廣。縣域經濟的發展能夠導致各省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在一些南方的經濟發達省份,由于擁有了一大批的經濟發展較好的縣、市,這一批經濟強縣、強市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發展。在2014年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前10名江蘇上榜5個,浙江上榜3個,其中江蘇的昆山、常熟,浙江的義烏和余姚都是全國有名的經濟強縣。從圖1可以看出,2013年江蘇和浙江的GDP總量名列第二和第四,人均GDP的排名分別為第四和第五。而GDP總量排名的第二、第三、第四的江蘇、山東、浙江正是全國縣域經濟規模最大的前3名。由此可見,經濟發展要從縣域經濟抓起,抓好縣域經濟的發展才能帶來整個社會經濟的綜合實力的增長。
安徽縣域經濟在全省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長期穩定在49%左右,依舊低于全國51.04%的平均水平。安徽省62個縣(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11年的7 390.9億元增加至2013年的9 220.1億元,年均增長11.7%,增幅低于全省GDP同期12.3%的年均增速。到2013年底,安徽省共有62個縣(市),其中包含56個縣、6個縣級市。縣域的土地面積為11.4 萬 km2,占全省面積的 81.7%;縣域耕地面積 344.1萬hm2,占全省耕地面積的84.2%;縣域總人口4 760萬,占全省人口的79.6%。顯然,安徽省巨大的縣域人口比重、面積比重與較低的縣域經濟水平不符,這其中縣域經濟發展蘊含的潛力是巨大的。安徽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處于一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中,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30.2∶35.9d33.9 調整到 2012 年的 20.7∶52.8∶30.5。其中,安徽縣域第一產業比重一直高于中部地區縣域和全國縣域平均水平,這與安徽農業主要集中在縣域密切相關;第二、三產業比重低于中部地區縣域第二、三產業比重。安徽省的縣域第二產業比重已超過50%,但是安徽縣域第三產業比重偏低而且有下滑趨勢,說明了產業結構仍需調整。在產業結構調整期間安徽省縣域經濟對全省經濟的貢獻已達到近半數的水平,足以說明產業結構優化之后安徽省縣域經濟的潛力是巨大的。
1.2 發展縣域經濟對農村經濟發展有巨大的帶動作用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新階段,農村和農業的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3]。縣域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使農民富裕起來,農民的富裕才能表明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態。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和農民增收同步的,它們不是孤立于彼此的。進入21世紀以來,“三農”問題就一直是國家關注的一個重點,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占有極重的地位。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社會主義能否建成還需要看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水平,那么解決“三農”問題就是我國現代化中必須解決的一大難題。安徽省“三農”問題依舊突出,表現為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增收難,城鄉居民貧富差距依舊較大。所以安徽發展縣域經濟就要以解決農民、農業、農村為目的,因為只有當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本地的縣域經濟才能在消費的拉動下不斷發展[4]。目前我國在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縣域經濟的發展落到實處就必須加大對農村的發展的投入力度。
1.3 發展縣域經濟是拉動消費增長的必要條件 沒有市場的需求,就不會有消費的增長,也就沒有經濟的發展[5]。農村有廣大的地域和人口,這表明農村是縣域經濟潛力最大的消費市場。然而在現在的城鄉收入水平差距形成農民低收入的客觀條件下,農民的消費水平是極低的,但這也表示著農村市場有巨大的潛力和待開發性。2009年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 504元,河南省為4 807元,湖南省為4 910元,山東省為6 110元,江蘇省為8 000元,浙江省為10 007元,可以看到安徽省農村經濟與發達省份還有一定差距。但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對農民的補貼逐步提高,安徽省經濟水平的長足發展,縣域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斷提高,農村市場的巨大市場正在不斷的開發,這一廣闊的市場蘊含的巨大的消費者,必將會成為從今開始后一段較長時間內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只有不斷加速發展縣域經濟,提高農民和城鎮居民們的購買能力才能有效地成為市場需求,才能直接地拉動地區經濟的增長[6]。
2.1 縣域經濟的產品結構不合理 經過多年的經濟結構調整,安徽省第二產業的比重已超過了50%,具有了初步完善的工業基礎。但是由于產品結構的單一帶來的資源消耗惡性競爭使安徽省工業實力得不到進一步提升。產業產品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工業企業大都以生產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科技水平不高,幾乎沒有附加產值,企業帶來的經濟發展效應也是極低的。
2.2 縣域經濟水平較低,縣域財政狀況堪憂 從2000年以來安徽省的縣域經濟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發展速度,但是與其他的省份比較仍有一定差距。在橫向比較中,浙江、江蘇、山東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早已把安徽甩在身后,與湖南、河南等中部地區的省份相比,安徽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為:安徽省縣域經濟的發展總量基數太小,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也偏低。安徽省已經連續9年在全國百強縣的評比中未有一個上榜,直到在2013年全國百強縣的排名中,安徽省才有肥西縣上榜,位于88位。
2.3 資源和環境保護問題嚴峻 在改革開放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安徽省的縣域經濟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過程,然而這些發展是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發展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但是同時,這種粗放式、對資源不加以合理利用的發展對安徽省后續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在當時,企業的發展只以盈利為目的,不顧環境的破壞,當地的政府為推動經濟發展,也未對這些企業進行規范指導。到今天,安徽省的資源節約問題和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日漸突出,對未來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挑戰。
發展和壯大安徽省縣域經濟是加快中部崛起進程、構建和諧安徽、實現產業帶轉移的一項重要措施[7]。安徽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縣域經濟的發展差異大,每一個地區的人口、地理環境、資源基礎都各不相同。因此發展縣域經濟的內容也就千差萬別,但首先應該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一根本的任務。經濟的發展問題就是由需求帶動消費變動最后導致產業結構升級的問題。目前安徽省還沒有完成工業化的進程,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就更是低層次一點,因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安徽省經濟工作中的基本工作。
3.1 建立現代化的農業體系,加速產業升級 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業,糧食則是農業的基礎,所以安徽省發展縣域經濟時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證糧食的穩定產出。在此基礎上要加強農產品深加工行業的建設,積極推進區域特色建設,以生產加工業基地為核心,增強功能和縣域經濟的競爭力;鼓勵和引導投資,并在有條件的地區建成農業產業園區,形成一批擁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脫離早期以直接出口農產品這種低盈利的農業發展模式。
3.2 優化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達到特色產業集群化發展的目的 發展縣域經濟,要優化縣域特色產業,把發展縣域經濟緊密結合在發展特色經濟上,形成優勢,注重品牌。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圍繞實處,依靠特色,培育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使特色經濟產業化、規模化大道特色經濟拉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同時各地的現狀也表明,特色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安徽省各縣要發掘本地的區域資源優勢,發展本地的特色經濟,用特色產品和特色產業占領市場,獲取效益。安徽省特產資源豐富,在發展特色產業上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要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這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3.3 承接產業轉移,提升安徽縣域經濟的工業化水平 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業,國民經濟的發展重點則是工業。安徽省要完善和加強基礎產業、基礎經濟區和信息化產業的建設,優化本省的工業布局,加強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工業園區,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又一大難題,為取得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要開創一條高科技含量、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高經濟效益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1]段金萍.安徽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建議[J].商業經濟,2013(23):40 -41.
[2]張淑琴.對縣域經濟特點和發展重要性的理解和認識[J].山東社會科學,2006(8):74 -77.
[3]趙海淵.發展縣域經濟要處理好十個方面的關系[J].北方經濟,2013(7):6-8.
[4]郭穎.發展縣域經濟是農村增收的重要途徑[J].農民致富之友,2014(13):105.
[5]朱萬松.論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4):60 -61.
[6]丁繼友.淺談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J].科技視界,2012(17):288-289.
[7]TUGP,XUF.System Schema Analysis of County Economy Talents Shortag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turning-home Entrepreneurship[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