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花周,郭盈溫(河南省內鄉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河南內鄉474350)
漯麥18是2012年國家審定的弱春性偏冬類型小麥新品種[1]。該品種全生育期223 d。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壯,葉片短寬,葉色濃綠,分蘗力較強,成穗率高,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快。株高平均75 cm,莖稈韌性強,抗倒性好。株型適中,穗下節較長,旗葉寬短上沖,長相清秀。根系活力強,較耐高溫、干旱,葉功能期長,灌漿速度快,落黃好。穗層整齊,穗較大,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產量三因素協調,穗數615萬~645萬/hm2,穗粒數32~40粒,千粒重45~50 g。為進一步挖掘漯麥18在豫南地區的豐產潛力,充分發揮小麥新品種的增產作用,在內鄉縣進行播期、播量試驗,以確立漯麥18在豫南適宜的播期、播量[2],充分發揮該品種的生產潛力,為該品種在豫南地區的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1.1 試驗地概況 該試驗于2012年10月5日~2013年5月28日在河南省內鄉縣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田進行。試驗品種為漯麥18。試驗地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質地為黃壤土,肥力中等。前茬為玉米,產量在6 000~7 500 kg/hm2,玉米收獲后秸稈全部粉碎還田,底肥施洋豐牌三元復合肥(N∶P2O5∶K2O=15∶15∶15)750 kg/hm2,底施尿素 112.5 kg/hm2,并撒5%辛硫磷顆粒劑30 kg以防治地下害蟲,深翻后旋耕2遍,然后播種。
1.2 播期、播量安排 設5個播期試驗,分別是10月10日(A1)、15日(A2)、20日(A3)、25日(A4)、30日(A5);4個播量試驗分別是 112.5 kg/hm2(B1)、150.0 kg/hm2(B2)、187.5 kg/hm2(B3)、225.0 kg/hm2(B4)。
1.3 試驗設計 按裂區試驗設計,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共計60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6.67 m2,6行區。試驗區四周設置保護行,試驗區總面積約466.9 m2。
1.4 播種與管理 試驗地肥力比較均勻,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田間調查基本苗、最高分蘗、有效穗,室內考種調查穗粒數、千粒重、容重、小區產量等。冬前澆越冬水,3月10日結合澆水追施尿素112.5 kg/hm2。4月進行“一噴三防”,其他管理和栽培技術措施同區域試驗,5月28日成熟后適時收獲。
2.1 播期、播量對小麥群體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在同一播期的情況下,播量越多,基本苗和最高群體越高;在不同播期的情況下,以適期、晚播小區成穗數、成穗率較高。總的來說,播期以在A1~A3之間較好,播量以在B2~B4較好,而且播期越早,播量越低,播期越晚,播量要適當提高,從而有利于提高小麥群體和成穗數,有利于提高小麥產量。
2.2 播期、播量對小麥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
2.2.1 播期對小麥群體及產量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播期的延遲,小麥的基本苗有所降低,可能是由于溫度下降,影響出苗;最高群體、成穗數也隨著播期延遲而降低,但處理A3比處理A2略高;成穗率在不同播期之間差異不大;產量隨著播期延遲呈明顯的梯次下降,尤以處理A5產量下降最為明顯[3]。這說明播期越早,越有利于小麥成穗,產量越高;播期越晚,不利于出苗,成穗數少,產量越低。
表1 不同播期、播量下小麥群體數量
表2 播期對小麥群體及產量的影響
2.2.2 播量對小麥群體及產量的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隨著播量的增加,基本苗逐漸增加,最高群體逐漸增加,產量逐漸增加,而成穗率逐漸降低,成穗數則先增后減,呈倒“V”型。這說明該品種在B1~B4播量下,播量越大,越有利于群體的形成和產量的提高。
表3 播量對小麥群體及產量的影響
2.2.3 播期×播量對小麥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從表4可以看出,從成穗數上看,處理A1B3成穗數最高,為507.0 萬株/hm2,處理 A3B2 成穗數最低,為 456.0 萬株/hm2,差異不顯著;處理A2B1穗粒數最高,為37.0粒,處理A5B4最低,為27.9粒,差異大,達0.01顯著水平;處理A4B4千粒重最高,為39.7粒,最低為處理A5B2,為33.0粒,差異不大;產量最高的為處理A1B3,達7 339.5 kg/hm2,最低的為處理A5B1,達4 060.5 kg/hm2。從產量性狀上看,該品種穗粒數對產量的貢獻最大。這可能與當年冬春長期連續干旱有關。
表4 播期×播量對小麥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
播期早、播量大的組合產量高,如處理 A1B3、A2B3、A1B4、A2B4。而播期晚的,無論播量大小,產量都很低,如處理A5B4、A5B3、A5B2、A5B1產量較低。這也充分證明了小麥適期播種的重要意義。在過晚播種時,播量越小,產量越低,處理A5B1<處理A5B2<處理A5B3<處理A5B4。
研究表明,漯麥18的最佳播期10月10~20日,最佳播量187.5 ~225.0 kg/hm2,10日左右播種187.5 kg/hm2最好,15日以后播種225 kg/hm2最好。在播期一定的情況下,隨著播量的增加,最高分蘗增加,但有效分蘗沒有較大變化。在播量一定的情況下,隨著播期的推遲,最高分蘗呈減少的趨勢,有效分蘗也減少[4]。這說明延遲播種,必須通過配合增加相應的播量,以增加穗數來保證產量,彌補因晚播而造成的損失。漯麥18的適宜密度為種植270萬~315萬基本苗/hm2。漯麥18產量結構是有效穗數480萬穗/hm2,穗粒數36.5 粒,千粒重40.0 g左右。
[1]張鋒,薛國典,趙永濤,張中州,等.國審小麥新品種漯麥18的選育[J].河南農業科學,2013,42(12):37 -39.
[2]姜麗娜,趙艷嶺,邵云,等.播期播量對豫中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5):42 -46.
[3]董科,蘭嵐,等.不同播期播量對小麥產量及同成三因素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4,4:93 -96.
[4]郝有明,李巖華,霍成斌,等.播期播量對冬小麥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5):422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