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倩等
[摘要] 醫患關系愈發成為社會焦點問題。醫患關系的法律性質在法學理論界頗有爭議。主要有這幾種學說,如民事法律關系說、消費法律關系說、行政法律關系說、社會保障法律關系說。這些學說無疑是要解決醫患法律關系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問題。本文擬在討論各種學說的基礎上,指出對衛生單獨立法,構建獨立醫事法律體系的意義。
[關鍵詞] 醫患關系;法律性質;醫事法律體系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4-134-03
On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HUANG Qianqian1 SHAO Shenhua1 CHEN Jian1 CHEN Hainan1 LI Liubing2
1.The Second Aff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04, China;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the Second Aff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04, China
[Abstract]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creasingly become a social focus.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legal theory is quite controversial. There are several theory such as civil legal relations theory, consumer legal relationship theory, administrative legal relationship theory and social security law relationship theory. The theory undoubtedly should solve problem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of separating legislation on health and building independent medical legal system.
[Key word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Legal nature; Medical legal system
醫生和患者是生死之交,有著最親密的關系[1]。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下,昔日醫患間尊重而信任的溫馨畫面不再,周圍反而充斥著各種打砸醫院和血濺白衣的場景。各種惡性傷醫殺醫案件頻頻發生,本應充滿信任的醫患間充斥著猜疑甚至仇恨。公安部衛生部聯合發布通告,職業醫鬧的囂張氣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沒有從根本上緩和醫患矛盾。以某三甲醫院為例,2010 ~ 2013年間每年醫療糾紛通過訴訟處理數量占全年登記處理糾紛數的比例僅約為6.5%,可以說在解決醫療糾紛途徑中,法律所起的指引作用微乎其微。醫患糾紛的法律性質決定了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問題,即歸責賠償的原則[2]。由此可見,明確醫患關系的法律性質是妥善解決醫患糾紛的前提和基礎。雖然目前司法實踐中將醫患糾紛納入民事訴訟管轄范圍,但我國法學理論界對醫患關系歸屬問題仍存在諸多爭議。筆者認為只有對衛生單獨立法,構建獨立醫事法律體系,才能充分發揮法律的指引作用,從根本上緩和當前尖銳的醫患矛盾。
1 醫患法律關系的內涵
在診療服務過程中,醫生因職務行為與患者之間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構成了紛繁復雜的醫患關系[3]。醫患關系作為社會關系的一個分支,必然要受到法律規范的調整。現行法律法規在調整整個醫療過程中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的總和,即醫患法律關系。基于醫患關系專業性、復雜性、特殊性等特點,在法學理論界,對醫患法律關系的定位尚有爭議。
2 醫患關系的法律性質學說
2.1 民事法律關系說
醫患雙方具體平等的法律地位,醫患關系屬于民事法律關系[4]。此觀點也是當前法學理論界的主流觀點。目前司法實踐中醫療糾紛案件適用的主要法律依據也是民事法律,其中又細分為合同關系說和侵權關系說。
2.1.1 合同關系說 在實際的就醫過程中,除了住院患者會簽署相關診療知情同意書,門診患者絕大多數沒有與醫療機構簽署規范的合同。但患者自愿到醫療機構進行掛號形成要約,醫生給患者診療構成承諾;醫生給患者開具處方和檢查申請形成新要約,患者支付醫療費構成承諾。可見,患者實際就醫過程就是以“要約—承諾”模式締結醫療服務合同的過程。醫患關系符合合同關系特征[5]。在目前司法實踐中,對于醫療服務過程中經濟類糾紛,一般以醫療服務合同案由立案。
2.1.2 侵權關系說 《侵權責任法》對“醫療損害責任”獨立分章進行規范,這是我國衛生方面迄今為止最權威的法律,無論在民法領域還是衛生法領域都是一項巨大的進步。該部法律不僅對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進行規范,同時明確提出要保障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目前司法實踐中對于涉及人身損害的醫療糾紛,一般以人身損害賠償案由立案。以江蘇省為例[6],為配合侵權責任法的施行,省市各級醫學會繼續受理醫療事故鑒定的申請,同時新增受理醫療損害鑒定申請。法院在參考醫學專業鑒定結論的基礎上,按照民事法律法規賠償標準進行審理。但僅僅依靠這兩部法律法規來適用各種紛繁復雜的醫療行為,實際操作中難免力不從心。比如對于醫學會鑒定結論和社會司法鑒定機構鑒定結論效力問題;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和醫療事故賠償標準適用問題等均無明確法律規定。endprint
雖然目前司法實踐中傾向于把醫患法律關系定性為民事法律關系,但是醫患法律關系仍有與民法理論不相符合的地方:(1)醫學專業性導致醫患雙方的法律地位不可能平等。雖然衛生行政部門設置了各類醫療規范,旨在讓患者盡可能多的參與到實際診療過程中,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隱私權等各項權利。但由于醫療技術專業性,患者不可能依靠自身來確定醫療合同內容是否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規范醫方的行為。患者的主動性本質上是受限制的。(2)地位的不平等無法保證所做決定的自愿性。由于我國醫療服務資源有限以及醫保無法全國通用等原因導致患者就醫選擇面小,一旦出現意外,120在為患者生命安全的考慮下,選擇就近治療,患者只能無奈接受120的安排。與此同時,醫療機構更無法自愿選擇病人,作為醫療核心制度之一的“首診負責制”要求醫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或拒絕患者。(3)等價有償作為商事交易原則,本質上與救死扶傷的醫德相矛盾。醫療機構對于各種原因所導致的無法及時繳費的患者,以搶救生命為原則,第一時間開通綠色通道。目前,我國醫保政策已基本覆蓋全國,主要矛盾是有限的醫保統籌基金無法滿足參保患者的無限醫療需求[7]。
2.2 消費法律關系說
患者因生命健康問題而接受醫療服務行為應該屬于消費關系范疇,因而也屬于消法的調整范圍[8]。我國公立醫療機構具有公益性,雖然收取費用,但其收入來源不用于分紅,而是為了醫院發展,繼續從事公益性事業。如果將醫患關系籠統定義為消費關系,則會讓患者產生只要花錢病就一定會看好的誤區,反而加劇醫患矛盾。在實際診療過程中,由于醫學發展的局限性、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醫療人員診療水平參差不齊以及患者個體差異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同樣的診療方案在不同患者身上所表現出的效果也因人而異。就購買藥品這一單獨行為而言看似是適用《消法》,但由于目前醫學界尚無哪種藥品能保證100%安全,因此對于藥品副作用問題,《消法》無法起到積極的調整作用。
2.3 行政法律關系說
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實質是在履行政府職責[9]。衛生行政部門才是享有國家行政權的國家行政機關,并負責對管轄區域內醫療機構開展的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醫生診療行為只能算是一般職務行為并非行政職權行為。因此,依據禽流感、地震等特殊 情況下醫療機構的診療行為就認定醫患法律關系的性質為行政法律關系,往往以偏概全。
2.4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說
隨著醫保政策的全面覆蓋,將來醫患關系還將涉及醫保機構,三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10]。醫保相關政策規定作為我國社會保障法重要組成部分,為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社會保障法屬于社會法體系。社會法學作為一名新興學科,屬于公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這一點確實符合醫患法律關系的特點。但我國目前社會法體系側重保障弱勢群體的社會法益,一旦患者利益和醫務人員個人利益發生沖突,社會保障法難免顧此失彼,無法公正權衡醫患雙方權益。所以把醫患關系籠統的定性為社會保障法律關系顯然也不妥。
3 構建獨立醫事法律體系必要性
通過以上幾種學說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簡單將醫患關系定位為其中某一類型,都無法實現對新形勢下的醫患關系充分調整。雖然以上幾種學說也從多方面詮釋了醫患關系的特點,但醫患關系不是簡單的幾種法律關系的疊加,而且部分醫療問題尚處于立法空白,比如惡性腫瘤患者的知情同意問題等。將整個醫療過程中所涉及的細枝末節逐一規范,讓對治療過程有意見的患者有法可依,讓醫療機構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有章可循,才能從根本上緩和醫患矛盾。因此構建獨立醫事法律體系勢在必行。
雖然國家、衛生部近年來積極推進衛生立法,頒布了大量的法律規范,但是醫療專業技術活動的類型、內容、項目非常繁多,現有的法律法規遠遠不夠,而且缺乏統一標準。比如在A地醫學會所作出的鑒定結論和B地社會司法鑒定結論不一致甚至矛盾;不同機構所作出的鑒定結論優先效力問題;醫療事故和人身損害所規定的賠償標準不一致等。標準和規范不一致,導致法律適用中的不確定性,不僅使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缺乏規范化指導,還導致在發生糾紛后因適用的法律法規不同而使糾紛雙方難以達成一致認識,從而影響司法審判的威信。試問為何在交易頻繁且經濟糾紛高發的商業領域,交易雙方在發生糾紛時,首先選擇的不是兵戎相見,而是尋求專業的法律援助;再看那些親人遭兇殺的家屬不是選擇同態復仇,而是報警要求法律予以制裁。不得不讓人質疑患者對現行醫療相關法律法規的信任度。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已將醫事法學列為一種專業方向,但普遍是在醫科院校里面開設,法學界對醫事法律體系的建立還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建立獨立的醫事法律部門和相應法律體系,將更有利于醫患矛盾的解決以及醫事法學科的完善[11]。
4 總結
綜合分析比較目前理論界各種學說,筆者認為構建科學的醫事法律體系,方能讓醫患雙方在法律的指引作用下,理性解決矛盾。醫學診療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具有人文屬性,所以醫患關系立法需結合醫學、法學和倫理學的基礎上進行[12]。由于醫學專業性和法學嚴謹性,衛生立法工作任重道遠,需要法學界和醫學界的共同努力。這對和諧醫患關系、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都具有現實意義,更能推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法制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董關鵬.用溝通智慧成就和諧醫患關系[J].中國衛生人才,2012(2):56.
[2] 金姬,劉繼虎.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醫患關系法律性質研究——以患者權益保護為視角[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92-97.
[3] 黃劼.多方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初探[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27(2):118-121.
[4] 李德成,雷寒.醫患關系法律屬性和倫理屬性探討[J].重慶醫學,2013,42(7):824-825.
[5] 朱翠微.法理學視域下的醫患法律關系屬性[J].醫學與哲學(A),2013(3):75-78.
[6] 李家鑫,馮占春.某院醫療糾紛案件應訴實踐與對策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2,12(2):288-289,292.
[7] 李萬華,李磊,張亮.淺談新形勢下如何降低醫保患者住院醫療費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10):1637-1638.
[8] 許文婷,王娟.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醫患關系之探析[J].時代金融,2011(9):117-118.
[9] 朱翠微.法理學視域下的醫患法律關系屬性[J].醫學與哲學(A),2013(3):75-78.
[10] 丁樹芹,雷寒,徐靜村,等.淺析新醫改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1,40(35):3632-3634.
[11] 峗怡,賀加.醫事法學的學科定位、研究范疇與教學改革[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1):115-117.
[12] 陳曉云.從“不失人情論”探討醫患關系的處理技巧[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4):458-459.
(收稿日期:2014-09-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