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長期以來,質監工作在我區廣大公眾乃至干部心目中一直是保證產品質量和安全、保護公平交易和競爭、自成體系、封閉運行的部門,只有在打擊“假冒偽劣”突擊行動、涉及生產安全突發事件和節慶期間市場抽查活動中偶爾露露臉,很少有人把質監部門與產品和企業的品牌塑造、產業和企業的做大做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提升聯系在一起。然而,伴隨著中國與國際接軌步伐的加快,國內市場體系的日益成熟,質監工作對于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功能價值、實際作用和長遠影響已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上述公眾認識與質監工作現實價值的巨大反差,說明我區質監部門的功能定位、作用發揮、宣傳發動還不科學、不到位、不充分。為深入了解當前我國質監工作的新形勢、新趨勢,準確把握我區質監工作的新定位、新任務,我們組成聯合調研組,在對區內部分盟市質監工作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赴山東、江蘇、廣東、山西、陜西等省市開展了專題調研。
一、新形勢下的新質監——兄弟省市質監工作的新發展
(一)從每斤3元到每斤30元——無錫陽山的“標準化”之路讓當地水蜜桃成了農民的“搖錢樹”
無錫市陽山鎮的水蜜桃遠近聞名,但由于千家萬戶“各自為種”,質量難以保證,加之周邊偽劣桃品假冒盛行,陽山水蜜桃長期跳不出“優質不優價”的怪圈。2004年,由分管副市長掛帥、市質監局擔綱的無錫市創建陽山水蜜桃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攻堅戰打響。經過兩年的努力,《無錫水蜜桃》、《無錫水蜜桃生產技術規程》兩個省級地方標準出臺,示范區通過了國家標準化委員會驗收。而相應的全程標準化管理、農民種植檔案、防偽標志使用等措施,更極大地提升了陽山水蜜桃的品牌形象。到2013年,當地水蜜桃的種植面積由700多畝發展到32000畝,帶動周邊市縣區形成了10多萬畝的種植規模。銷售市場從最初的滬寧沿線城市迅速擴張到全國20多個省、市,并遠銷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價格也從每斤3元上漲到30多元,成為了“中國名牌農產品”和當地農民的“搖錢樹”。
(二)從簡單勞務輸出到“陽光大姐”標準服務——山東省的服務品牌成為全國家政服務業的標桿
山東是人口大省,濟南是勞務大市。從2001年10月開始,在濟南市婦聯的組織下,由市質監部門牽頭,開始對月嫂、保潔、陪護、居家養老等15大類50余種家政服務的每個環節和整個流程進行跟蹤調查、總結提煉,建立了一整套“陽光大姐”管理、服務、經營標準。到2012年,共培訓“陽光大姐”式服務員13.8萬人次,安置就業80萬人、服務家庭60萬戶。目前“陽光大姐”在省內外已有120家連鎖機構,在家庭服務業內第一個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第一個代表中國企業向國內外發布首份基于ISO26000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陽光大姐”還承擔了建設全國家政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工作,截至2013年,共制定各類服務標準512個,其中《家務服務基本要求》、《育嬰服務基本要求》和《醫院陪護基本要求》已成為國家標準。
(三)從“產業立市”到“質量立市”——無錫在全國率先把質量作為發展的首要基礎
無錫市是國內著名的工業大市,其2007年的工農業總產值位居全國地級市第六、GDP第九。但由于制造業需要大面積用地和大規模耗能,無錫市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壓力越來越大。經過反復思考和論證,無錫市于2007年底在全國率先提出了“質量立市”戰略,并于2008年1月18日召開了無錫市“質量與知識產權立市”促進年動員大會;同日出臺了市委、市政府“一號文件”,即《關于開展“質量與知識產權立市”促進年活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以質量求突破、靠質量促轉型、用質量增實力。質監工作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滲透到了全市經濟的各個方面。經過幾年的努力,無錫已擁有國際、國家標準專業技術組織59個,全國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19家,先后承擔或參與修訂了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1317項。推動無錫市由工業大市向工業強市華麗轉身,全市GDP 連續多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長。
(四)從實施“質量興省”戰略到確定“質量強省”目標——發達省區均把提升質量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戰略
自國家相繼頒布實施《質量振興綱要(1996年-2010年)》和《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以來,許多省區都致力于“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江蘇省于2001年開始實施“質量興省”戰略,經過10多年的努力,到2012年正式提出了建設“質量強省”的目標。山東省認為“實施質量強省戰略是山東實現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內在要求,是保安全、促發展、擴內需、強出口、穩增長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因此于2012年出臺了《實施質量強省戰略的意見》。廣東省于2010年出臺了《質量興省實施意見》,2013年又將其上升為《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質量強省的決定》,提出建設質量強省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創發展新優勢的重要舉措。
綜合可見,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質監部門在新形勢下地區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轉型和整體競爭力提升中的作用,在標準化和質量、質檢領域取得顯著突破和重大進展是其共同特征,而質監部門順應形勢,創新思路,主動作為,深度介入企業、產業和宏觀決策,又是各地取得預想成果和成效的關鍵。
二、新階段的新任務——我區經濟發展對質監工作的新要求
2014年,我區的經濟總量已接近2萬億元,但經濟的質量和效益還處在較低水平,這與我區質量和標準化工作相對滯后有很大關系。
從農牧業的角度看,我區是國家的優質糧食主產區和五大牧區之一,綠色農畜產品種類多、產量大、品質好。特別是來自全區7000多萬畝旱作農業區和10多億畝草原的農畜產品,基本上都是有機食品和營養價值較高的原生態產品。但絕大部分農牧民、合作社、農牧企業缺乏標準意識,鮮有標準化創建行動。且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不注重用質量檢驗和認證認可等技術手段來包裝和推銷自己的產品,以致許多具有豐富營養價值的綠色農畜產品還沒有被消費者廣泛知曉和認可。特別是在糧、油、肉、皮、毛等諸多流域還沒有國內叫得響的馳名商標,產品的標準化工作和原產地追溯體系建設在國內也處于落后水平。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高品質得不到高回報,農牧業大而不強的問題突出,亟需質監工作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從工業的角度看,我區二產比重達到55%,雖形成了以能源、煤化工、冶金和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支柱產業,但由于“原”字號產品所占比重過高,工業的粗放型、低端化特征較為明顯,產業整體競爭能力不強,更缺乏標準化的引領示范產業。據統計,目前我區共制修訂地方標準404項,僅為陜西省的37%,廣東省的28%,占全國地方標準總數的1.43%,在全國排第27位。參與或制修訂的行業標準17項、國家標準15項、國際標準只有1項。這些數據表明我區的標準化工作水平還很低,標準體系還很不健全。企業在市場上基本處于“失語”狀態,質監工作“補課趕隊”任務非常艱巨。
從服務業來看,國外服務業巨頭之所以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就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服務標準”甚至標準體系,掌握行業的“游戲規則”和話語系統。發達省區的服務業之所以先進,也與其開展服務業標準化工作較早、力度較大、成效明顯有關。我區的服務業近幾年雖然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也出現了“翁牛特焊工”、“開魯保姆”等區域性服務品牌,但第三產業在全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和其他省區相比仍然較低,以標準化推動服務品牌創建以及服務品牌本身的市場效應還很不明顯。目前僅在旅游、物流、政務服務、社區服務、養老服務等服務領域開展了28個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全區以服務品牌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工作才剛剛起步。
為了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自治區黨委、政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守望相助”、“打造亮麗風景線”的要求,不斷豐富和完善“8337”發展思路,及時把發展的立足點轉到了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這就要求質監工作必須相應地轉變觀念、找準定位,突破常規、勇于擔當;必須積極呼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要,緊緊圍繞產業轉型升級主線,把“塑品牌、強產業、穩增長、促轉型”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總目標。
三、新體制下的新戰略——我區質監工作的新定位新思路
(一)調整工作方向和目標
應在現有基礎上調整質監工作的目標與方向:由被動接受委托和專項行動相結合,轉向主動服務、積極指導和日常管理相結合;把保障質量安全為主要目標調整為以安全為基礎,以服務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要以制訂和完善現代農牧業、新型工業化和服務業標準化體系為提質增效的主要任務,推動農牧業和工業生產經營模式轉型升級。
(二)樹立新的理念和形象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指示精神,牢固樹立 “大質量、大質監”的理念,塑造質監深度介入、主動服務和保障發展的新形象。在質監全系統大力倡導精準科學、愛崗敬業、奉獻擔當的行業精神。
(三)抓住新的重點和難點
把提高全區質量總體水平作為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找準質監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努力推動產品質量全面提升。加快地方標準體系建設,推動標準化工作從基礎性工作向引領性工作轉變,從產品和產業為主向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延伸,從單一性、個體性向社會共性化、標準化服務轉變。圍繞提高質量競爭力推進品牌建設,圍繞保安全、惠民生強化質量安全監管。
(四)實施新的戰略和舉措
借鑒發達省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深入實施“質量強區”、“品牌建設”和“標準化”三大戰略。制定出臺質量強區的實施意見或決定,構建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部門協同、社會聯動的大質量工作格局。以“五大基地”建設和優勢產業發展為核心,制訂《內蒙古名牌產品培育發展專項規劃》,引導各地區各行業創建區域、產業、企業和產品品牌,積極爭創全國和國際品牌。全面落實《自治區推進標準化工作三年行動計劃》,確保三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大力支持企業承擔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機構任務、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把帶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制定為國家標準并推向世界。全方位推動內蒙古質量、內蒙古品牌、內蒙古標準建設。
(撰稿:段連敖 智勇 溫占茂)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