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侯桂芳
汽車儀表板的模塊化設計
文_侯桂芳
汽車儀表板模塊化設計是汽車生產企業面對挑戰的必由之路。只有規劃好模塊化開發管理、設計流程、集成裝配設計,實現高效、快捷、高品質產品的個性化設計,企業才能滿足市場競爭及用戶多元化需要。
汽車儀表板是集成儀表、空調、安全氣囊及操縱件等零部件的綜合平臺,是汽車內飾中重要的功能件與裝飾件,在內飾中占據著顯耀的位置,既龐大又復雜。在早期的非模塊化設計時期,因用戶需求不同,汽車生產企業設計了大量的專用產品,不僅產品資源多,而且需要開發專用的工裝模具及專用生產線,這種重復性制造模式使效率和收益都不理想。各汽車生產企業都在儀表板設計方面不斷創新,努力打造既安全又美觀,同時又滿足現代人對汽車功能及發展趨勢的個性化產品,力爭以最短的開發周期與最低的制造成本搶占市場。因此,儀表板的模塊化設計是汽車生產企業面對挑戰的必由之路。
模塊開發項目劃分為概念、定義、工程開發及應用4個階段,管理歸口于產品管理部門,流程見圖1。
概念階段,產品管理部根據項目建議,召開啟動判定會,按業務范疇界定項目責任主體,下發項目時程計劃及概念定義計劃,編制模塊概念構想書。
定義階段,要完成技術、工藝、量產、采購、收益可行分析及法規符合性分析,形成可行性分析報告及技術規格書,完成報批、下發。至此,模塊化開發管理流程轉入開發設計階段。
開發階段,由項目管理部完成開發計劃下發并實施過程管控。最終交付質量評價報告。
應用階段,通過對模塊開發評價報告及整車應用建議,納入商品規劃并按整車開發流程進行應用開發。
模塊化開發具有可針對平臺、系統或部件模塊獨立開發,開發周期短、見效快等特點,為其在整車上的應用開發提供技術儲備。
儀表板的開發設計遵循V流程開發模式,設計和驗證同步進行。即設計時按系統、總成到零部件模塊化設計順序;驗證時,從零部件、總成到系統逐級驗證。儀表板總成開發流程及關鍵評審節點見圖2。
企業應在概念階段植入模塊化設計理念,根據市場主要用戶群的需求分析、標桿研究、市場預測及法規研究,進行功能、性能及配置定義,規劃各系列平臺模塊。
在造型階段,設計人員應規劃儀表、空調操控面板、音響及開關控制區域邊界范圍,力爭讓每個系統都以模塊的形式出現,圖3為某產品儀表板總成模塊化設計圖,可滿足2種不同車身寬度的車型需要。
在結構設計階段,設計人員應實踐模塊化設計,盡可能地保證各子系統模塊采用相同的邊界與安裝方式,差異部分采取數量最少、結構最簡約的處理方式,以減少后續模具、制造及管理成本。圖3所示的2款儀表板,其A區、C區為相同的模塊設計,即駕駛員主操控區、儀表區、暖風操縱、音響區域、出風口只需開發一套,B區為差異化設計,表現為手套箱及中儲物盒設計。這樣2款儀表板總成,多數件為通用件設計,僅有2種手套箱作差異化設計。
圖4為某儀表板總成模塊化設計圖,其特征為相同車身寬度,不同的車型配置,其差異化設計表現在儀表板中下區域,上下2種模塊,組合為E~H共4種系列儀表板總成模塊,以適應2類車身地板形式、4種不同車型配置需求。其中E款、F款為同種車身地板形式;G與H款同屬一類車身地板形式。4個系列儀表板總成實現了大多數零部件的通用化設計原則,差異化設計僅存在于3個子模塊中。
傳統的儀表板裝配是將車身線束與儀表板橫梁(CCB)裝配后,再固定到車身上,然后再將儀表板本體裝上去,再安裝音響、儀表、暖風、空調操控面板、手套箱、裙板等,在主裝配線上需10多個工序才能完成,耗時長,投入人力較大,由于采用流水線作業,裝配質量不穩定,過程管控及成本投入較高。如果采用模塊化集成裝配設計,可實現跨系統的模塊化裝配。
集成裝配是將不同系統零部件分裝成一個裝配模塊,如圖5所示,先將儀表板圓管梁CCB、車身主線束、空調、風管、電器控制模塊、組合儀表、開關組等控制元件分裝為儀表板分裝總成(見圖6),再在車身總裝線上安裝儀表板的其他附件。
經過集成裝配設計,原來需要10多個工序完成的任務,因線下分裝或由供應商集成裝配后,到主機廠總裝線生產只需1~2個序就能夠完成。不僅縮短了流水線長度,提高了裝配生產效率,而且裝配精度大大提高,同時運營成本也會大大降低;總裝線生產又可安排不同的配置模塊,實現多品種產品同線生產;由于大線安裝工序始終保持一個模式,裝配質量易于控制,產品質量更穩定。
汽車儀表板的模塊化設計與管理,可以提供共享的設計平臺,約束零部件品種的無序膨脹,且由于開發時間、產品壽命周期和投資回報周期的迅速縮短,使整車制造成本更低、裝配質量更穩定,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注:本文作者現就職于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車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車身所,為座艙系統高級主任師,研究方向汽車座艙系統舒適性與人機工程應用。作者1989年畢業于吉林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現為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