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成黃德明
(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2)
中國北極權益的維護路徑與策略選擇
章成黃德明
(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2)
[摘要]北極形勢的發展決定了中國應明確界定自身在北極的角色定位和權益內容。通過經濟合作與法律博弈并舉的方式推進北極地區的多邊國際合作,有利于為中國等非北極國家在北極地區的事實存在拓寬相應的活動空間。只有加強對北極地區各項問題的國際法解讀力度,全面提升中國對北極事務的法律參與水平,才能使中國在北極問題上更具有話語權。中國需要確定出相應的北極問題總體應對策略,以便在現實操作中與北極國家進行更有效的博弈,并根據北極國家和非北極國家的各自不同情況來進行互動,以多管齊下的方式為中國北極軟實力的加強鋪平道路。[關鍵詞]中國北極權益北極北極地區維護策略
盡管不是北冰洋周邊國家,在北極地區沒有領土、領海和大陸架,但作為具有“近北極國家”身份的中國,在氣候和地緣上受北極影響極大,且對海外能源供應和海上航運安全有重大需求,故北極的權益紛爭關聯到中國的切身利益。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航道開通與資源開發都會對中國產生直接的影響。檢視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法律基礎可知,中國既是1920年《斯瓦爾巴德條約》的締約國,也已于2013年5月15日,在北極理事會實現了觀察員席位的成功“轉正”。這都是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重要法律連接點。①Olya Gayazova,“China’s Rights in the Marine Arctic”,Int’l J. Marine & Coastal L.,Vol. 28,No.1,2013,PP. 61-66.筆者認為,實現和拓展中國的北極權益需要充分重視和運用國際法的作用。本文以中國的實際需要作為論證的起點,站在中國的立場上來闡述中國的北極權益與中國對北極事務的參與歷程,以此來研討北極相關問題之于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在其中的具體角色與應對思路。積極走進北極,既不回避北極問題可能給中國帶來的各項重大挑戰,也絕不錯過北極局勢發展可能給中國帶來的良好發展機遇,不斷增強對北極問題的正面應對,維護和拓展中國在北極的合法權益和戰略利益,是中國北極戰略思路中的必然抉擇。
近年來北極問題日益升溫,中國與北極地區之間的聯系也變得更加密切和復雜。海洋安全在如今的中國國家安全中已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國間的經濟聯系更為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高度開放且與外界深度融合的中國經濟,其發展離不開海洋經濟的大力支撐。故對之全面認識與籌劃,是中國發展的當務之急。而北極問題的諸多方面都牽涉到海洋領域和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的國家利益邊界向北極地區延伸也是勢所必然。因此,時代和世局的發展變遷呼喚著中國準確定位其自身在北極地區的角色身份。
盡管當前中國的周邊環境受到部分困擾,但這并非中國進軍北極的障礙。美國前國務卿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指出,“如果歐洲人當初只想著先解決歐洲內部的問題,就永遠發現不了新大陸”。中國國際政治學者王緝思也指出,“中國不應因周邊問題的困擾,而在地區治理、全球治理領域縮手縮腳,而應更加主動地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積累有利于解決周邊問題的戰略資源和國際政治資本”。①王緝思:《東西南北,中國居“中”——一種戰略大棋局思考》,載王緝思主編《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3年卷,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頁。由此可以看出,界定中國在北極地區的合法權益并采取相應行動,既是客觀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維護自身北極權益及發展需求的必要主觀理由。
中國現階段在北極雖然沒有直接的權利聲索,但北極整體局勢和法律地位的改變將嚴重影響中國的利益與國家安全態勢,這點將在下文有所陳述。鑒于此,與當前幾個北極大國汲汲于大陸架法權利益的具體聲索不同,中國在北極的有關主張可以“重在謀勢”而非“謀局”,在北極地區主動營造可以容納各方的對話合作氛圍,倡導北極區域互信互利機制在操作層面上的構建,在積極發展與北極國家之間的關系的同時,借局布勢,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來參與北極地區事務,并充分運用中國日益增強的國家影響力,在適當時機,可以考慮主動謀劃提供有中國參與并施加影響力的北極地區公共安全產品,以維護北極地區的安全穩定,同時監控該地區的風險演化。
更何況,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雖然沒有屬于北極地區范圍內的領土、領海或大陸架,但中國在客觀上屬于各方面與北極息息相關的“近北極國家”這一身份毫無疑義。所謂“近北極國家”是指靠近北極地區的一類國家,這個概念符合中國與北極地區的位置關系的現實,又將中國等國家從更廣泛的非北極國家中分離開來,表明中國等國家與北極地區之間存在特殊的地緣政治聯系,不能被簡單地排除在北極地區事務之外。②陸俊元:《北極地緣政治與中國應對》,時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339頁。中國宜以近北極國家、利益攸關方為介入北極地區事務的主要抓手,在實踐中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以共推北極問題朝積極的方向發展。
當前中國對北極事務的參與,既有現實和可預期的國家利益的驅動因素,也有因中國享有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法律地位所帶來的身份保障。所以說,中國對北極事務所享有的不僅僅是國家利益,同樣也是一種得到北極國家以及相關國際公約所認可的權利。因此,中國在北極地區享有相應的合法權益,其主要可以分為:中國在北極地區的航道權益、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環境安全權益、中國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安全權益、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科考研究權益、中國在北極地區的資源能源開發權益、中國對北極區域國際機制的參與權益、中國與原住民及北極國家的北極行政區發展交往的權益等。與中國在北極地區日益顯性化的多重權益相對應,中國參與當今的北極事務面臨著各種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相交織的復雜局面。
(一)中國在北極地區的航道權益
北極局勢發展變化給中國帶來的最直接影響體現在北極航道方面。能源運輸安全問題是當前中國所面臨的最嚴峻安全挑戰之一。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能源資源消費大國,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對主權管轄范圍之外的海外能源資源及其海上運輸的依賴程度有了顯著增加。截至2015年2月,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和成品油進口量分別為2555萬噸和268萬噸,總價值分別為近96億美元和12億美元,其中90%以上的進口石油需要通過海上油輪運輸。①楊澤偉主編:《中國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法律保障》,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第1頁。因此維護好中國海上能源運輸通道的安全生命線對于中國而言是怎么強調其重要意義都不為過。倘若北極海域在法理上完全被納入環北極國家的主權管轄范圍,勢必給中國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中國目前推行的“一帶一路”大戰略中的“海上絲綢之路”部分的經濟效益,也可能會受到北極航道開通所帶來的不利后果的沖擊。當然,如果未來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得到進一步的開發,中國也可以考慮將當前推行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延伸至北極海域,從而開辟出加強中國與歐洲、俄羅斯以及北極海域沿線地區聯系的新路徑,降低經濟聯系的成本,減少并化解現有航路的安全風險,優化中國在世界航路變局中的地位。
北極航道的全面開通,將使在北極國家中擁有最長極北海岸線的俄羅斯和加拿大成為國際航運大動脈變遷的最大贏家,位于北大西洋兩側的歐美發達國家也將成為北極航道的主要受益者,而分布在蘇伊士運河-印度洋-太平洋-巴拿馬運河航線上的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則將遭到明顯的損抑。相對于北極航道開通給前兩者帶來的“冰火兩重天”局面,中國所面臨的情勢則可謂是利弊參半。中國一方面可借助北極航道,與世界上經濟形態最為成熟發達、海上貿易經濟價值最高的北大西洋兩岸地區(西歐國家及美國加拿大東海岸)實現更為便捷的聯通,另一方面,中國原有的海上貿易和能源布局也不可避免地面臨重大調整,與現有的亞非拉能源產地的聯系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和削弱。而且由于通航后的北極航道事實上將為西方發達國家(包括俄羅斯)全面掌控,無論是從中面臨利弊參半情勢的中國等東亞國家,還是將承受更多不利后果的南方國家和南半球國家,都不得不加深同北極航道沿線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抑或可說是某種程度上的依賴關系)。
除了北極航道開通和運營給中國帶來的戰略機遇和挑戰,中國參與北極航運所面臨的現實性操作難題還包括了目前中國在北極地區的適航船只數量不足。在北極國家中,除了冰島和丹麥,俄、美、加、挪包括瑞典和芬蘭在內的北極六國都擁有一支強大的破冰船隊。其中,俄羅斯所擁有的破冰船只數量最多,達到20艘,并含7艘核動力破冰船,加拿大和美國分別有6艘和4艘破冰船。地處亞洲的韓國在冰區船舶設計建造方面也遙遙領先,日本和新加坡亦有較好表現。而中國造船界對于極地船舶的研究開發相對較晚,缺乏技術積淀,要想在未來極地船舶市場分得一杯羹,還需付出更多努力。②張俊杰:《北極船型破冰來》,載《中國船檢》2013年第7期,第18-21頁。網址http://www.cssponline.com/Magazine/ShowInfo. asp?InfoID=42634。
(二)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環境安全權益
對于中國而言,北極問題牽涉到廣泛意義的環境安全。如果北極的氣候和生態系統發生劇變,那么格陵蘭冰蓋的融化所引發的世界海平面上升將對中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造成直接的現實威脅。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認為,“根據測算,假如整個北極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大陸冰蓋完全融化,中國的海岸線將退后400公里。中國沿海地區最富饒、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如廣州、上海、天津等地將會被淹沒,成為海底城市”。①陳君怡:《中加專家聚會研討共話推進北極科研》,中國海洋報,2015年3月31日。網址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 zghyb/20150331/78155.shtml。
事實上,北極還是我國冬季寒潮的主要來源地,北極大氣系統的任何微小異動,都會對中國的農林牧業生產安全和環境評估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大部分地區處于東亞季風區,作為極地和中高緯地區的一個重要氣候系統,北極濤動(Arctic Oscillation,AO)與位于中低緯度的東亞季風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關系并特別體現在年代際關系之上。研究表明當AO指數偏強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偏高,同時降水也偏多。北極濤動和西伯利亞高壓對我國冬季氣候的影響在年際和年代際尺度上有不同的特征。②鄧偉濤:《夏季北極濤動(AO)、東亞夏季風與中國東部降水的年代際變化關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頁。
(三)中國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安全權益
北極地區的各項秩序演化同時還牽動著各國的諸多利益以及國家安全,中國對此也無法置身事外。作為北極地區的近鄰國家,中國無疑在北極地區議題的安全化過程中兼具安全指涉對象和安全化行為體的雙重身份。③王傳興:《北極地區安全維度變化與北極地區議題安全化》,《國際安全研究》2013年第3期。從軍事利益和國防安全的角度來看,北極構成了連通歐、亞、美三大洲的最短通道,北極地區的氣候和海冰也是潛艇潛航和發射導彈的最佳場所,因此北極空域的信息及位于其上的太空安全也是中國國家國防安全利益的有機組成部分。美國在阿拉斯加中部的格里利堡(Fort Greely)建立了陸基截擊導彈的指揮中心和試驗中心,南阿拉斯加的科迪亞克島(Kodiak Islands)是布置反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另一個中心。在未來的軍事沖突中,敵對國家有可能從隱蔽于北極霧霾和海冰之下的導彈發射陣地向中國發起武力攻擊甚至是核襲擊,也可能在北極上空對中國的衛星和其他太空設施采取電磁、激光甚至是導彈襲擊等進攻方式,中國不能不對此保持高度關注并做好相應的預警與防御措施。
(四)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科考研究權益
科考研究權利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賦予締約國的一項法定權利。中國在北極地區也依法享有相應的科考研究利益。
盡管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中國的北極考察事業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無論是與中國的現實國家利益需要還是與相關國家的北極科考實力相比較,中國都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北極科考的關注與投入。這其中,尤其以建造能承載更多科研任務和更高科考要求的冰區船舶最為關鍵,特別是在北極冰融加速的氣候環境下,北極海區的永凍冰層發生斷裂崩解,在海上漂移游動的碎片化浮冰數量增加,如果在北極海域活動的各國科考船只和商業船舶性能較為有限或陳舊,那么現階段北極極冰融化的形勢給其帶來的威脅將比所謂的潛在機遇來得更為直接。中國現有的北極科考調查作業以及未來可能參加在北極航道的商業運營均面臨冰區船舶建造稍顯滯后的問題。符合北極適航條件的科考船只在數量和性能上的不足,將制約中國科考范圍的擴展與北極科研目標的實現。目前中國僅有的一艘“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自1994年首航南極以來,已先后十余次赴南北極執行科學考察與補給運輸任務,常年奔波在南北極之間“單兵作戰”,已遠遠不能適應權益紛爭時代的國際考察新形勢的要求。④張俊杰:《北極船型破冰來》,載《中國船檢》2013年第7期,第18-21頁。網址http://www.cssponline.com/Magazine/ShowInfo. asp?InfoID=42634。因此全力打造具備更強破冰能力的船只,組建具有一定規模和國際領先地位的破冰船隊,以因應當前北極科考和航運的“新高地”競爭,既是中國北極科考的當務之急,也是中國航運界和船建界所需予以重視并未雨綢繆的重大課題。
(五)中國在北極地區的資源能源開發權益
北極地區的各類資源能源極為豐富。中國是《斯瓦爾巴德條約》的締約國,依照《斯約》的規定在斯瓦爾巴德地區享有勘探和開發資源能源的合法權益。中國還可以通過同北極國家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北極地區的豐厚資源能源。目前中國與丹麥(格陵蘭)、挪威、冰島、俄羅斯等國在合作開發北極地區資源能源的議題上進展良好。2015 年1月9日,丹麥格陵蘭島自治政府宣布,曾規劃投入23億美元、儲量超過10億噸的伊蘇華大型鐵礦探礦權由中國大型煤炭及鐵礦石進口商俊安集團接手。①張涵:《中企北極圈“23億美元”鐵礦項目存變數》,《21世紀經濟報道》,2015年1月15日,第008版。網址http://jingji. 21cbh.com/2015/1-15/wNMDA2NTNfMTM2MjUwNA.html。在俄羅斯開發北極資源的計劃中,中國的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是其準備予以邀請的合作伙伴。挪威和冰島等國也對中國參與北極地區的資源能源開發持歡迎態度。
(六)中國對北極區域國際機制的參與權益
北極理事會是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所能依托的最主要機制平臺。在北極國際組織和區域機制的參與方面,目前中國在北極權益上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基本參與權”問題,即由于北極國家對于圈外國家所抱有的排斥態度使得中國很難全面參與到北極國際事務中去。②劉惠榮、董躍、侯一家:《保障我國北極考察及相關權益法律途徑初探》,《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但由于中國北洋政府早在1925年就簽字加入了1920年締結的《斯瓦爾巴德條約》,這一資格為后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繼承,因此中國屬于《斯約》締約國,依照公約的規定享有在北極有關地區從事科學考察研究的法律權利。中國于2006年申請加入北極理事會,一年后成為北極理事會的臨時觀察員,2013年5月15日,中國獲得了北極理事會的正式觀察員國資格。③和苗、付一鳴:《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將享合法權利》,中新網,2013年5月15日。網址http://www. chinanews.com/gj/2013/05-15/4822384.shtml。按照北極理事會的章程規定,觀察員國不具備與北極理事會成員國完全平等的地位。但中國仍需積極介入北極問題。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發言權和影響力,實際上會隨著中國在北極事務上的實際作為而發生相應的消長變化。因此中國繼續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并采取積極參與北極地區事務的策略以爭取參與各項北極事務的準入資格,將有助于中國在今后獲得更多相關區域議題的參與機遇。
在務實地認同北極國家在有關北極事務上的優先權利的同時,中國可以充分利用氣候變化這一主題來闡釋中國對于北極的發言權和參與依據,并在實踐中加強自身參與北極事務的綜合能力。因為在國際法上,氣候變化屬“全球共同關注事項”,況且作為全球氣候循環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北極地區所有紛爭的產生和趨熱,幾乎都與北極氣候變化這一背景性誘因存在密切的聯系,而無論是作為自然科學討論范疇下的北極氣候的改變,還是具有政治和地緣意義的北極問題,確實都已構成了全球性的挑戰,通過全球力量的廣泛參與來尋求全球性解決辦法,屬于北極問題的客觀內在需求。而且,將北極氣候變化作為國際共同治理的對象,亦無需以否定北極各國對北極相關區域的主權管轄及權利要求為前提。這就是中國介入北極問題的一個主要抓手,既有助于增強中國對北極事務的實際參與能力,又可避免中國與北極國家的立場訴求發生正面沖突。
中國還應充分利用非政府組織和軟法來介入北極問題,并重視軟性國際法工具在中國參與北極事務中的作用。中國目前是帶有政府性的非政府組織北極科學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國,這一委員會擬定的大量規則從國際法角度都屬于非條約性的“軟法”,目前基于北極法律秩序的特殊性,這些軟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應當以保護北極為最根本的工作宗旨,進一步加強參與擬定這些層次上的軟法,以增強自身在北極事務中的參與權和發言權,并與國際社會攜手努力,為實現北極區域內有關各方間的良性互動發揮應有的角色和作用,以確保北極地區的海洋劃界和資源開發工作能始終以和平、可持續的方式進行。通過上述渠道來保障北極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無疑將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完善北極區域法制的“軟法”屬性,淡化有關議題的“硬法”分歧,同時積極探尋其他相關類型的軟法參與途徑,將是筆者所認為的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重心所在。
當前中國在有關北極事務的議題上,主要還是集中于北極科考和北極資源開發等經濟合作事項領域。中國尤需加強的地方則在于對北極問題的國際法參與能力,如何提出有利于中國的北極議題思路和路線圖,并運用中國的影響力達到制定有利于中國的北極國際規則目標,需要經過更為漫長的博弈。這也體現了在當代國際體系和國際格局中,中國是現存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受益者、參與者和改革者,同時也受到西方主導的國際規則的明顯制約的事實。①王緝思:《中國的國際定位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思想》,《國際問題研究》2011年第2期。
(七)中國與原住民及北極國家的北極行政區發展交往的權益
北極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有二十多個,主要有因紐特人、薩米人、科米人、雅庫特人、鄂溫人、多爾干人、恩加納桑人、恩特西人和南特西人等,原住民總人口約35萬人左右。②潘敏:《北極原住民研究》,時事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3頁。其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加拿大、格陵蘭和俄羅斯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和生活在瑞典、挪威、芬蘭和俄羅斯北極地區的薩米人。八個北極國家還在其本國內部設置了具體的北極行政區域,通過這些北極行政區來管理北極地區的原住民并在有關區域內實施僅適用于北極地區的政策法令。目前八個北極國家已經劃出了30個北極行政區,其中包括俄羅斯的13個行政區(含7個自治區、3個共和國和3個州)、加拿大的5個地區、挪威的3個郡和1個斯瓦爾巴德群島協定區、丹麥2個海外自治領、瑞典和芬蘭的各2個省、美國1個州以及冰島全國,總面積約1650多萬平方公里。由于地區氣候環境和歷史開發滯后的原因,北極各國的原住民居住地區和具體北極行政區的經濟人文社會發展仍然相對落后,急需外部資金的注入以支持其發展。而中國文化從古代起直至今天,從來都不是封閉和孤立的。③章成:《先秦時期中國文明的特色及其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因此與相關國家具體北極行政區的當地政府合作,并加強同北極原住民社團的對話和交流,既是中國參與北極事務合法權利的有機組成部分,也不失為中國發揮自身優勢擴大在北極地區影響力的一項可行策略。
如前所述,身為“近北極國家”的中國與北極存在著極為密切的多重利益聯系,當前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北極科考能力也足以支持中國對北極事務的深度參與,因此中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不宜缺席對北極地區的制度性框架治理安排。
我們認為,作為地理上鄰近北極、氣候上受北極影響極大的近北極國家,北極事態的重大變化直接關涉到中國的國家利益。④黃德明、章成:《北極海域200海里外大陸架劃界與北極區域法律制度的建構》,《法學家》2013年第6期。中國對北極問題的基本立場是參與各方的一切行為應具有和平性質,同時照顧到全世界和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重視在北極問題上的多邊國際合作。在北極事務上積極推動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的國際合作,并以務實和建設性的姿態參與北極的區域議題,是中國的一貫立場。中國在北極地區的政策目標,是全方位推進海洋事務與北極事務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的重心是關切北極問題所帶來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在加強對北極海域的開發利用的同時,促使北極地區日益朝著“和平、友好、合作”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有利于中國實現海洋強國目標的成功途徑,可使中國在此過程中成為維護海洋和平發展、北極地區安全的重要力量。
中國已與瑞典、冰島等北歐國家一道建立了北極海洋合作平臺等機制化的合作性機構,與北極國家共同實施一部分合作項目,中國在北極開展相應活動,離不開北極國家的合作與支持。在有效保護北極生態和合理開發利用北極資源的前提條件下,中國提倡和諧海洋、和諧北極的價值理念,期冀與其他國家共同開辟北極區域經濟合作的新領域,實現各方間的和平友好、互利共贏。同時中國將積極推動北極地區的海洋合作,以與世界各國共同應對北極生態系統的退化、開發利用北極資源等事項所帶來的生態挑戰和風險,保護北極地區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實現北極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并促進中國與北極國家的友好往來,從而為北極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正如2013年時任中國外長楊潔篪在全國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所強調的,“21世紀的國際多邊體系應當擴大代表性,提升公正性,增強實效性。中國是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我們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為使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而發揮應有的作用”。①楊潔篪:《2013年全國兩會楊潔篪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答記者問實錄》,中華網,2013年3月9日。網址http://news. china. com/ focus/ 2013lh/ news/ 11136226/ 20130309/ 17720177_1. htmlcom/ focus/2013lh/news/11136226/20130309/17720177_1. html。
鑒于北極地區自然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北極地區進行活動并提出權益主張的現實前提,均不可脫離其自身的北極科研資質。世界各國向北極派遣的科考隊實際上也是國家北極權益訴求的活性載體,各國科考隊承擔的北極科考任務本質上皆服務于本國的現實利益需要。所以說,國家在北極地區的科考活動進展到哪里,受國力輻射的國家北極利益邊疆就拓展到哪里。北極科考能力和水平較高的國家,受益于強大科技實力所提供的科學與技術支持,其北極權益主張必然擁有更加精確、細致、完備的事實依據,自然也就能展現該國在北極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并強化其在北極事務上的話語權與行動能力。換言之,北極地區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北極科考是各國參與北極事務的現實前提,不具備北極科考實力的國家,實際上在具體的北極議題上難有作為,更不可能在現實之中制約北極科考實力更強、水平更高的國家。
中國逐步實現自身的北極權益訴求、并在北極事務上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實則也是以中國漸長的綜合國力及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科考進展為基礎的。雖然在法理上,中國早在民國時期就已加入規制北極特定地區的《斯瓦爾巴德條約》(在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照會挪威王國政府,宣布繼承了這一條約)。按照《斯約》的規定,中國公民可以自由進入斯瓦爾巴德地區并從事合法的科考與生產商業活動。但在很長時間內,受限于自身國力和北極科研水平,中國并無任何參與北極事務相關實踐的實際機會。即使是與中國在遙遠的南極所投入的科研實踐相比,中國對同處北半球、與自身聯系更密切的北極地區的關注也略顯滯后。②Olya Gayazova,“China’s Rights in the Marine Arctic”,Int’l J. Marine & Coastal L.,Vol.28,No.1,2013,P.61.直至上世紀晚期,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聯動效應日趨外溢,遠征北極進行科考實踐的方案至此提上議程。中國政府組織的大規模北極考察活動正是始于20世紀末期,在1994年,中國開始派遣科研人員赴北極地區考察。目前中國已累計完成六次大規模的北極科學考察活動,對北極的了解正不斷深入和豐富。但與北極國家相比,中國的北極科考實踐已足足滯后了至少三百多年,不僅遠遠落后于在北極地區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北極國家,也遜色于長期活躍在北極地區的英、德、日諸國。
1996年,中國加入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IASC)。1999年7月1日,由政府資助支持的首支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赴北極遠征。③劉惠榮、董躍、侯一家:《保障我國北極考察及相關權益法律途徑初探》,《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2002年,中國政府再次派出了第二支北極科考隊,并于2004年在約北緯78°、位于挪威斯瓦爾巴德群島的朗伊爾城(Longyearbyen)建立了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第一個永久性科考站——“黃河站”(Yellow River Station)。2008年中國的第三次北極科考活動是2007-2008年度“國際極地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活動的組成部分,考察作業向北大幅推進至北緯87°01′的北極浮冰之上。從這次科考活動開始,中國的北極科考形成了兩年一次、每次歷時兩到三個月的固定化、常態化工作框架機制。2010年9月2日,中國完成了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實現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到達北極點開展科考的歷史性突破。①國家海洋局官網整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概況》,國家海洋局官方網站,2012年7月10日。網址http://www.soa.gov. cn/xw/ztbd/2012/zgdwcbjkxkc/wglcbjkkhg/201211/t20121129_10356. htm。2012年7月2日,中國開啟了第五次“雪龍號”(Snow Dragon)北極科考之旅。這是中國第一次成功橫穿北冰洋的科考探險之旅,考察區域南北縱貫2350海里、東西橫跨4050海里,首次實現了對北極五大區域的準同步觀測,是到目前為止的中國北極科考史上學科門類最為齊全、調查區域最為廣泛的一次詳盡探索。②馬德毅主編:《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首次北極五大區域準同步觀測》,海洋出版社2013年版,序言第3頁。2014年7月到9月,中國第六次北極科考隊在遭遇各種極端氣候條件下仍然超額完成了歷時兩個半月的北極科考任務,這次科考的考察海域與第三、四次北極科考區域比較接近,科考重點位于北冰洋太平洋扇區,包括白令海盆、白令海陸架、楚科奇海、楚科奇海臺和加拿大海盆等海域。③董冠洋:《中國第六次北極科考結束2萬里航程,實現多個“首次”》,中新網,2014年9月23日。網址http://www. chinanews.com/gn/2014/09-23/6622148.shtml。此外,中國還參加了其他與北極自然科學領域相關的國際論壇和組織,例如中國是1992年成立的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PICES)的六大創始國(中、美、加、俄、日、韓)成員之一。PICES是北太平洋區域最為重要的政府間科學組織,保持著世界領先的海洋科學研究水平。雖然該組織的研究區域設定為北緯30°以北的北太平洋區域,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研究范圍涉及北極圈附近區域及其毗鄰海區,有助于北極科考工作的開展。2015年3月,該組織的中國委員會正式成立。④范思翔:《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中國委員會成立》,載《人民日報》,2015年3月27日第13版。人民網,網址http://scitech. people.com.cn/n/2015/0327/c1007-26757503.html。委員會由國家海洋局牽頭,統合了包括國家海洋局、教育部、農業部、中科院等在內的相關部委、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專業力量。
應當說,中國持續的北極科考與項目研究活動成效顯著,大幅提升了中國的極地與海洋科研能力水平。中國第六次北極科考隊領隊曲探宙總結認為,北極科考有助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對北極環境變化的了解,對于提升中國在北極事務中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⑤董冠洋:《中國第六次北極科考結束2萬里航程,實現多個“首次”》,中新網,2014年9月23日。網址http://www. chinanews.com/gn/2014/09-23/6622148.shtml。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中國在北極地區的工作重點主要還是以科考活動為主,在北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與研究工作是我國在北極地區的重要權益之一。而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科研目標也比較集中,主要是北極海冰的快速變化以及其對我國及全球氣候系統的影響。⑥劉惠榮、董躍、侯一家:《保障我國北極考察及相關權益法律途徑初探》,《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但中國在北極地區的國家權益遠不限于上述方面,這表明未來中國在北極地區經營和拓展自身的國家利益還有很大的發展提升空間。面對當前的國際極地形勢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國家在“十二五”期間設立了“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及資源潛力評估”專項基金(簡稱“南北極專項”),這在中國極地事業的發展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意義。⑦王曉鵬:《<極地國家政策研究報告(2012-2013)>出版》,人民網,2014年2月26日。網址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 2014_02/26/34210454_0.shtml“南北極專項”的實施目標是充分調動國內外優勢資源與力量,切實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我國極地科技和事業的跨越式發展,維護我國的極地國家利益和國際社會的共同發展利益,提升我國在國際極地事務中的話語權。⑧同②,第2頁。
當前中國的發展及其與世界之間的互動關系均已步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時代的發展要求中國以全新的理念、機制和戰略來統籌運籌國家安全全局。在國內外安全環境均發生了歷史性轉變的條件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具有歷史性進步意義的“建設海洋強國”的偉大號召,這是對幾千年傳統中華農耕文明固有意識的新跨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研究所進行的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更進一步強調“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①習近平:《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陸海統籌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之路》,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8月1日第1版。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8/01/c_ 132591590.htm。極地問題特別是北極問題與海洋領域關系密切,北極局勢的變化對于海洋觀測技術、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綜合管理、海上航行與搜救等方面都有可據參考的價值,且北極地區作為一個具有高度戰略屬性與復合利益價值的敏感地域,既是中國國家利益的對外延伸部分,也關系著國際體系在未來的演繹變遷。就目前的國際局勢而言,大國綜合國力競爭水漲船高,圍繞地緣、經濟、軟實力、“全球公地”(網絡、海洋、太空、極地)等的戰略博弈更趨激烈。②陳向陽:《習近平主持國安委第一次會議,首提總體國家安全觀》,中新網,2014年4月21日。網址http://www.chinanews. com/gn/2014/04-21/6085880.shtml。因而積極發展我國極地事業,也成為我們實現“海洋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③王曉鵬:《<極地國家政策研究報告(2012-2013)>出版》,人民網,2014年2月26日。網址參見http://news.ifeng.com/ gundong/detail_2014_02/26/34210454_0.shtml。
北極地區是當前多邊外交和國際區域治理的重要試驗平臺之一,傳統的外交運作手段和新興的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方式都可以在北極事務中有所反映。可以確認的一點是,無論是保護北極環境還是開發北極資源,都需要有關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合作。正如加拿大極地委員會理事、中國極地中心客座研究員大衛·西克博士(Dr. David Hik)所言,“保護北極環境,合理開發利用北極資源,僅靠一國之力是無法完成的”。④陳君怡:《中加專家聚會研討共話推進北極科研》,《中國海洋報》,2015年3月31日。網址http://epaper.oceanol.com/ shtml/zghyb/20150331/78155.shtml。
深入參與北極各項事務的國際合作,尊重彼此的利益關切并尋找各方的利益契合點,可以為未來的北極開發和北極治理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放眼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愿錯失北極局勢演變所帶來的歷史機遇,因此共同規劃北極合作項目,夯實北極治理的經濟基礎與制度基礎,是推動北極問題從失序走向有序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北極問題上,中國理應以相互依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取向為出發點,在堅持多邊主義、平等協商、合作共贏的原則下,充分發揮負責任大國的“正能量”,創新北極地區的治理理念、完善相關治理機制,在北極地區推動建立更加平等、包容、開放的新型國家伙伴關系和法律制度體系,與各方一道推進北極治理改革,共同應對北極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因此,中國可以在多邊國際場合,主動為有關北極問題的國際討論提供相應的助力,以便進一步運籌北極問題,積累在北極對話中的博弈資本,同時更有效地匯集各方力量,推動各國在北極問題上的攜手合作。
中國應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在確立促進、加強與北極國家之間合作關系的前提下,選擇不同的合作策略。中國政治學者鄭必堅指出:“擴大和深化同相關各方的利益匯合點、構建利益共同體,是一個全方位的戰略構想。即是說,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國人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全方位地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同一切相關國家和地區建立并發展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內涵的利益共同體,推動實現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共同和平發展。”⑤鄭必堅:《在和平發展中構建利益共同體》,《人民日報》,2013 年3月17日,第9版。網址http://lianghui.people.com.cn/ 2013npc/n/2013/0317/c357183-20814514.html。
(一)中國與北極大國在北極問題上的合作
中美關系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復雜、對國際社會影響最大的大國關系。⑥章成:《中美關系中的臺灣因素及其變遷研究》,《理論導刊》2013年第6期。美國是現行國際秩序的主要構建者和主導者,仍將長期保持中國所不具備的制度性權力和影響力。中美之間有巨大而廣泛的合作空間,保持中美關系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是事關中國和平發展、維系中國戰略機遇期的重要前提。目前北極議題已是中美年度高層對話內容的組成部分。中美兩國在北極地區存在一定的原則共識,如均不認可俄、加、丹等國對北冰洋核心地帶的瓜分意圖,這為兩國往后可能深化在北極地區的共同合作提供了可能性。此外自2015年5月起,美國成為北極理事會的輪值主席國,中國在今后兩年內如欲順利推進對北極事務的深度參與進程,則必須在中美關系層面就兩國的北極合作事項做出相應的預先規劃。
和諧穩定的中俄關系可以說是保障中國陸地邊界安全的最基本保證,中俄在地緣戰略上的“背靠背”也是凝聚兩國合力、確保歐亞大陸內部安寧、戒絕外部勢力在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制造動蕩因素的戰略基石。在平等尊重和遵循國際法的基礎上,兩國應照顧彼此的利害關切和共同的利益需要。可以說,現有的中俄關系仍然大有向上提升的合作空間,兩國目前的戰略協作模式愈加成熟且極有前途,雙方都把對方看作是營造有利外部環境的一個關鍵因素。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在2012年2月27日論述俄外交政策綱領的《俄羅斯和變化中的世界》一文中指出,俄羅斯應借助中國的潛力振興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在尖銳的地區和全球問題上,本著高度互信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精神,在務實和照顧彼此利益的基礎上行事。因此在北極問題上,中國宜著眼長遠,處理好中俄在北極地區的利益協調工作,細化雙方的具體北極事務合作。
作為地區大國,加拿大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參與方,在北極地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中國如欲更加積極地參與北極事務離不開加拿大的支持與合作,加拿大也欣賞和歡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2013年5月15日,就在中國被批準成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的同時,加拿大開始了其第二次擔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任期,也就是說,在觀察員國席位“轉正”之后,中國在北極理事會這一組織機制內的頭兩年活動都必須與加拿大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合作,而加拿大要完成任期內所設定的工作目標,既需要有關科研、技術、資金方面的配套完善,也離不開其他國家的支持與協作。中加在北極地區的雙邊合作與區域合作有良好的機遇和前景,兩國合作潛力巨大。雙方的合作目前集中在北極科考科研、氣象、冰蓋及地質監測、環境生態保護等領域,但具有開發潛力的合作領域和項目則不限于此,對加拿大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與基建投資建設、西北航道的商業運營、在北極海域的漁業及海洋科研合作都是值得中加兩國深入探討的潛在合作議題。2015年3月18日,加拿大駐華大使館舉辦了一場北極科學主題活動,加拿大駐華大使趙樸(Guy Saint Jacques)高度稱贊了中國的極地科研實力,表示“加拿大樂于在北極問題上加深與中國的關系,我們期盼在未來繼續與中國合作”。①郭婧:《加中強化北極科研領域合作——加拿大北極研究站將正式運作》,《中國環境報》,2015年3月26日第4版。網址http://www.cenews.com.cn/xwzx2013/word/201503/t20150326_ 789979.html。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秦為稼也認為,“加拿大身為北極國家,對北極科學研究合作秉持開放思維,以國際姿態考慮北極問題,是整個國際社會的福音。加拿大擁有國際頂尖的設備,如果雙方能夠加強合作,這對中國深入研究北極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②陳君怡:《中加專家聚會研討共話推進北極科研》,《中國海洋報》,2015年3月31日。網址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 zghyb/20150331/78155.shtml。
(二)中國與北歐北極國家在北極問題上的合作
在“北極八國”之中,俄、美、加三國一直處于強勢地位,挪威、瑞典、冰島、丹麥和芬蘭這五個鄰接北極的北歐小國則有意借助中國的力量來平衡三個咄咄逼人的北極大國。③黃德明、章成:《中國海外安全利益視角下的北極外大陸架劃界法律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因此早在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之前的一兩年里,冰島、瑞典等北歐國家就紛紛表態支持中國。挪威駐華大使司文(Svein O. Saether)表示,中挪在北極問題上的合作勢頭良好,“挪威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位于北極圈內。北極是挪威對外政策的首要重點之一,我們的目標是確保北極能夠繼續保持穩定、和平以及可預測性。北極是中挪合作中最有潛力的領域。挪威對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持積極態度,挪威支持了中國在2013年提出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的申請。我們認為讓亞洲國家參與這個機制的合作很重要。中挪之間也開展了積極合作,包括在北極理事會層面以及在科研領域”。①孫瑩:《挪威大使:確認申請加入亞投行》,鳳凰網,2015年4月2日。網址http://news.ifeng.com/a/20150402/43473093_0.shtml。挪威海運公司還很早就宣布將通過北冰洋向中國運送鐵礦石。②王歡:《挪威海運公司將通過北冰洋航線向中國運輸鐵礦石》,環球網, 2010年8月27日。網址http://world.huanqiu. com/roll/2010-08/1051549.html。2013年12月10日,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正式成立。③仇江濤:《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成立,召開首次成員機構會議》,中國政府網, 2013年12月12日。網址http://www.gov. cn/gzdt/2013-12/12/content_2546677.htm。上述事實說明,通過投入科研、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中國與北極國家中的北歐國家可以達成相當廣泛的合作共識,兩者在北極問題中有著相當廣闊的相互扶持空間,中國即可以此為抓手來擴大在北極的地區存在并從中尋求自身的國家利益。中國不僅有權亦有能力在未來的北極事務議程及資源能源開發活動中爭得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可以在不同類型的北極國家之間尋求一種動態平衡,以確保中國以及廣大非北極國家的北極利益。
(三)強化非北極國家之間的立場呼應與利益協調
目前大部分非北極國家并不十分關注北極問題的進展,但與北極距離較近、且多與中國一道參加了北極區域國際組織或對話平臺的少數非北極國家,同樣對北極顯示了濃厚的興趣。例如韓國目前也是在北極地區較為引人注目的一大利益參與方。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一個由來自韓國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海洋水產部(Ministry of Oceans and Fisheries)、極地研究所(Korea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KOPRI)、海洋研究所(Korea Maritime Institute,KMI)、釜山市政府(Busan City government)、大宇造船海洋株式會社(Daewoo Shipbuilding & Marine Engineering)和其他相關機構的官方及科研人員共同組成的龐大韓國代表團出席了在冰島雷克雅未克舉行的第二屆北極圈大會,對韓國的北極政策進行了介紹。韓國外交部第二次官趙兌烈(Cho Tae-yul)也于2014年9月被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日程理事會(World Economic Forum’s Global Agenda Council)任命為北極兩年項目的負責人,趙兌烈活躍于許多北極事務的討論之中,參與包括關于北極地區的經濟發展計劃等內容的工作項目。
因此在處理北極地緣政治關系時,中國可以嘗試倡導“近北極國家”這一地域概念,在重點強化發展與北極國家關系的同時,注意發展同日本、韓國、英國、德國、法國及歐盟等近北極國家(含歐盟這一超國家區域組織)之間的關系。④陸俊元:《北極地緣政治與中國應對》,時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339頁。中國可以在北極議題上通過與有興趣參與北極事務的其他非北極國家及國際組織保持呼應與聯絡的方式,來交換和協調彼此在北極問題上的主張與立場,突出非北極國家在北極問題上的訴求共性,同時力促更多的非北極國家加入到對北極問題的國際討論之中,逐步形成有較廣泛數量和代表性的非北極國家參加的“北極國際化”統一戰線,從而坐實非北極國家在北極問題上的價值同盟,為北極問題最終走向國際化預熱氛圍,以提升在北極區域實現專門化國際立法的可行性,為中國在北極問題上堅持自身的原則立場建立更加穩固有效的戰略支柱。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在立場相近的同時,非北極國家之間各自的北極利益訴求也具有一定的競爭性。總而言之,中國在北極問題上需要與利益訴求不同的各方之間保持多邊合作關系,以在相互間形成更高水平的利益置換,最終促進多邊的合作共贏,這也是當代中國外交強化創造性介入之軟實力的努力方向。
北極問題很好地體現了當代國際法在其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北極地區的規則設計議程仍在不斷完善與衍化之中,圍繞北極事務的域內及域外參與方幾乎涵蓋當前世界的主要大國及區域性國際組織,因此北極地區無疑是調整大國權力關系和規范區域制度設計的一塊重要試驗場。就仍處于變動中的北極國際法律秩序而言,強化以北極理事會為核心的規則安排的有效性構成了當前北極區域制度設計的核心。①Timo Koivurova,“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the Arctic Council in a Rapidly Changing Scene of Arctic Governance”,Polar Record,Vol. 46,No.237,2010,PP.146-147.但這一由北極國家所主導的北極區域制度安排雖然符合當前的北極事實現狀,卻難以回避外界對其在規則機制設置上有所偏差的詬病。但符合更廣大域外非北極國家共同利益的構想方案,暫時還無法落到實處,只能由有實力參與北極事務及對話進程的域外大國,來自主確定其北極戰略與實際參與策略,從而以不斷拓寬其在北極地區事實存在的辦法來緩慢改變北極地區國際合作機制的閉鎖現狀,為今后北極政治與法律秩序朝更加公平和開放的方向發展奠定基礎。而這正是時代賦予中國在北極事務上的應有期待。因此,中國必須深刻認識到,積極參與北極事務是中國經略北極的必由之路,也是由區域性海洋大國向全球性海洋強國邁進的重要舉措。為了能在激烈的北極爭奪戰中占據先機,也為將來可以在該領域取得與自身國際地位相符的一席之地,中國應該積極投身到與北極相關的各類政治與法律事務中,主動參與到北極事務的規則制訂與博弈進程中去,實現北極區域法制與治理體系的改良,為中國在北極這塊國際法治新高地上贏得更公平、更舒展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肖舟)
The Maintenance Route and Strategy Choice of China’s Arctic rights and Interests
ZHANG Cheng,HUANG Deming
(China Institute of Boundary and Ocean Studies,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rctic situation suggests that China should manifestly define the role it is going to play in the Arctic and the content of it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first place,pushing forward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through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law's game and thus broadening activity space for China and other non-Arctic nations.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law'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ctic problems and improving Chinese participation level in the Arctic affairs are the only way for China to achieve greater voice power. Meanwhile,China should work out corresponding policy to carry out game with the Arctic countries more effectively in reality,interacting with the Arctic countries and non-Arctic countries depending on their own situation. Only by using different means could China strengthen its soft power.
Key words:overseas safety interests;the arctic;the arctic region;maintain;strategy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72(2015)06-0073-12
[作者簡介]章成(1988-),男,江西南昌人,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講師、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在站博士后,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研究人員,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北極問題、國際海洋法與國際關系;黃德明(1964-),男,湖北襄陽人,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教授兼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教授兼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美國休斯頓大學在任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國際公法。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海外安全利益法律保護的中國模式研究”(黃德明主持,編號為13AFX028)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參與極地治理戰略研究”(丁煌主持,編號為14JZD03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