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衛中
(平涼市人民醫院,甘肅 平涼 744000)
胃潰瘍中醫治驗
田衛中
(平涼市人民醫院,甘肅 平涼 744000)
胃潰瘍;中醫;胃脘痛
胃脘痛即胃痛,最早見之于《黃帝內經》,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胃病者,腹瞋脹,胃脘當心而痛。”并提出胃痛發生與肝、脾有關,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靈樞·經脈》道:“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是動則?。荷啾緩?,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碧扑我郧暗奈墨I多稱胃脘痛為心痛,與屬于心經本身病變所致的心痛相混淆。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曰:“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边@里的心下痛實際上是指胃脘痛。又如《外臺秘要·心痛方》曰:“足陽明為胃之經,氣虛逆乘心而痛,其狀腹脹歸于心而痛甚,謂之胃心痛也?!边@里說的心痛也是胃脘痛。宋代以后,醫學家對胃痛和心痛混談提出質疑,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九痛敘論》曰:“夫心痛者,在方論則曰九痛,內經則曰舉痛,一曰卒痛,種種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總而言曰心痛,其實非心痛也?!苯鹪獣r代《蘭室秘藏》首次提出胃脘痛,將胃脘痛的癥候、病因病機和治療辦法明確區分于心痛,使胃痛成為獨立癥狀。明清時代進一步澄清了心痛與胃痛相互混淆之論,提出了胃痛的治療方法,豐富了胃痛的內容,如《證治準繩·心痛胃脘痛》曰:“或問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與胃各一臟,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脘痛即心痛哉?”《醫學正傳·胃脘痛》曰:“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也?!薄皻庠谏险哂恐?,清氣在下者提之,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培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薄夺t學真傳·心腹痛》還指出了要辨證理解和運用“通則不痛”之法,書中說:“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睘楹笫辣孀C治療胃痛奠定了基礎。南京中醫藥大學周仲瑛主編的《中醫內科學》明確指出:“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者,屬于中醫學胃痛的范疇,均可參照‘胃痛’章節進行辨證論治,必要時結合辨病處理?!卑殡S著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祖國傳統醫學對胃潰瘍的認識不斷深化。
中醫認為,多種因素可以導致胃潰瘍的發生:機體感受外邪,如寒、熱、濕諸邪,均可導致胃脘氣滯,不通則痛,如《素問·舉痛論》言:“寒邪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引急,故痛。”飲食不節,飽饑失常,胃被傷,氣機壅滯,使胃失和降,飲食偏嗜,辛辣無度,肥甘厚味,過度飲酒,則蘊生濕熱,傷脾礙胃,胃氣不暢,如《醫學正傳·胃脘痛》曰:“致病之由,多由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痛疼。”情志異常,損傷肝脾,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進而導致胃失和降而發生胃痛,如《沈氏尊生書·胃痛》言:“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氣滯日久或者久痛入絡,可致血瘀胃絡,“胃痛久而屢發,必有凝痰聚瘀”。脾胃,倉廩之官,主受納和運化水谷,若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失暢,或者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失其溫養而胃痛。本病的發病機理比較復雜,但主要表現為:起病緩慢,反復發作,多因情志、飲食、寒邪等誘發,初起在氣,多為氣滯;久病在血,可以兼見血病。病變部位主要在胃,與肝脾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病性屬于本虛標實。郁熱內蘊,迫血妄行,或者中陽虛弱,氣不攝血,血溢脈外,可以發生嘔血便血;氣滯血瘀,邪毒郁結于胃變為胃癌?,F代醫學認為,幽門螺旋桿菌、非甾體類抗炎藥、胃酸和胃蛋白酶、遺傳因素、胃運動異常、精神因素、飲食因素等均可導致胃黏膜損傷,使保護機制與損傷機制失去平衡而發生此病。
胃潰瘍具有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周期性、節律性疼痛的特點,在臨床工作中因為發病的原因、證型的不同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特點,具體介紹如下。
(1)肝胃不和證:胃脘部位周期性、節律性脹滿疼痛,痛引兩脅,每因情志不遂而誘發或者加重,噯氣,反酸,口苦,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2)脾胃虛寒證:胃脘部位周期性、節律性隱隱疼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泛吐清水,腹脹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遲緩。
(3)胃陰不足證:胃脘部位周期性、節律性隱隱疼痛,似饑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飲,納差,干嘔,手足心熱,大便干,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
(4)肝胃郁熱證:胃脘部位灼熱疼痛,胸脅脹滿,反酸,具有周期性的特點,口苦口干,煩躁易怒,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5)胃絡瘀阻證:周期性發生如刺般胃痛,疼痛部位比較固定,肢冷,汗出,有嘔血和(或)黑便,舌質紫暗或者有瘀斑,脈澀。
本病的中醫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改善胃酸狀況、保護胃黏膜為主,審證求因,辨證施治。筆者通過自擬胃瘍康散并隨證加減運用,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胃瘍康散組方如下:海螵蛸6 g,煅牡蠣 6 g,煅石決明 6 g,元胡 8 g,半夏 8 g,木香 4 g,雞內金6g,三七6 g,大棗3枚。
該方共計藥物9味,其中的海螵蛸咸、澀、微溫,治酸止痛,是治療胃潰瘍之佳品,為君藥。煅牡蠣、煅石決明咸、寒,治酸止痛以助君藥,共為臣藥。木香、元胡微溫,理氣止痛;半夏微溫,降逆和胃;三七性平,化瘀通絡。方中藥物多為難化之品,且作為散劑服用,怕蓄積胃腑傷脾胃之氣,影響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故木香、元胡、三七、雞內金、半夏共為佐藥。大棗甘溫,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為佐使之用。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海螵蛸具有治療胃潰瘍的良好作用,其中所含的碳酸鈣可以中和胃酸,改變胃內容物的pH值,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利于潰瘍愈合,同時可以在潰瘍面形成保護膜;牡蠣中含有碳酸鈣、磷酸鈣和硫酸鈣,可明顯提高抗實驗性胃潰瘍活性;石決明具有與牡蠣相似的作用;半夏具有顯著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對多種原因所致的胃潰瘍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木香對胃腸道具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作用,能夠增強消化液的分泌,木香單味藥能夠加快胃腸蠕動,增強胃排空,明顯抑制急性胃黏膜損傷,胃潰瘍抑制率達100%;元胡全堿具有抗潰瘍、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三七能夠抑制胃潰瘍的不典型增生;大棗可以增加胃腸黏液分泌,糾正胃腸病損??v觀全方,具有明顯的治療胃潰瘍的作用。
隨癥加減:如肝胃不和證可結合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飲子加減運用;如脾胃虛寒證可結合黃芪建中湯加減運用;如胃陰不足證可以結合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運用;如肝胃郁熱證可以結合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運用;如胃絡瘀阻證可以結合活絡效靈丹合丹參飲加減運用。
蘇某,男,47歲。2012年12月8日初診?;颊叨嗄陙頃r有胃脘隱痛,似饑不欲食、渴不欲飲,近20多天來疼痛加重,疼痛呈現周期性、節律性,嘔吐酸苦水,飯后痛甚,口渴,納差,大便干,經西醫治療后癥狀雖然有所緩解,但遷延不愈。經過某醫院鋇餐檢查診斷為胃潰瘍。舌紅,少苔少津,脈細數。中醫辨證:胃陰不足證。治法:理氣和胃,健脾養陰,益胃止痛。處方:海螵蛸6 g,煅牡蠣 6 g,煅石決明 6 g,元胡 6 g,半夏 6 g,木香 4 g,雞內金 6 g,三七 6 g,大棗 3枚,生地 6 g,麥冬 6 g,沙參 6 g,當歸 6 g,枸杞子6 g,芍藥6 g,甘草4 g。6劑,制成散劑,每次3 g,每日3次。忌生冷、油膩及對胃腸有刺激性的食物。2012年12月18日,患者用藥后癥狀有所減輕,但大便微稀。故將原方中生地、麥冬、沙參的用量減少到4 g,加干姜6 g。又6劑,同原方服用。2013年1月8號,患者再次就診,胃部已沒有任何不適,吃喝正常,做鋇餐檢查,發現已無異常。后隨訪,至今未有復發。
R242
B
1671-1246(2015)12-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