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志超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淺談德育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
萬志超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數學是科學的工具與語言,在人類物質文明的進程中已充分顯示出其價值。數學更是一種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數學;教學;德育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的課程培養目標是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占居重要地位,但許多人還認為“德育只是在思想政治課、語文課的教學中進行,而數學是自然科學,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筆者認為不然。首先,數學是客觀物質世界的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客觀規律的反映。其次,數學本身具有內容抽象性、應用廣泛性、推理嚴謹性和結論明確性等特點,數學教學可以說是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教學。再次,數學教學在傳授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進取心和創新精神。最后,數學課是學校的基礎課之一,數學教育是一種文化基礎教育。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教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言談舉止學生都在細心觀察,并有意無意地加以效仿。因此,教師的品德、精神、舉止都會影響學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學生,勢必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相呼應,起到強化德育效果的作用。數學不像有的學科那樣德育觀點很明顯,數學教師應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及敬業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精神、態度、思想、方法,并隨時在教學中體現出來。另外,還應根據德育大綱的要求和教材內容,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整理出思想教育的脈絡,確定教育教學的目標,根據此目標構建一個較為完整、合理的德育結構。這種結構既要從宏觀上保證德育的基本內容,又要從微觀上有計劃、有目的地通過數學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受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智育、德育巧妙結合,相得益彰,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操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表達、儀表等都可以在無形中感染學生。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教師做了大量準備,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愉快,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影響。
(1)用光輝的數學歷史教育學生。中國數學的光輝歷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開世界數學發展史冊,可以看到我國古代數學研究的累累碩果。
在我國著名的數學典籍《九章算術》中,首次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及運算法則;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數學家商高最早提出來的,也稱商高定理;劉徽首創“割圓術”,科學地得出徽率(圓周率)為3.14;祖沖之對圓周率進行運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 592 6<π<3.141 592 7;楊輝的“三角矩陣”比法國“帕斯卡三角形”的發現早幾百年。這些杰出的數學家及其成就,把中國數學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峰,一部中國數學發展史無疑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可用杰出的數學成就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用數學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在數學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重要思想方法的確立與發展、重大理論的創立與改革等,無不體現著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思想——發展、運動與變化。數學對象源于現實世界,體現存在決定意識的觀點。通過數學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及創新意識,使其認識數學的價值,認識到科學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須善待人生,充分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3)用數學的價值和作用激勵學生。數學是科學的工具與語言,在人類物質文明的進程中已充分顯示出其實用價值。數學更是一種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價值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首先,數學能培養人的思維能力。數學是基礎學科,是關于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對于人類社會有一個重要的文化功能,就是培養、發展人的思維能力,特別是精密思維能力。其次,數學是其他科學的工具和語言。德國大數學家高斯說過:“數學是科學的皇后,數學也是科學的女仆。”前一句話突出數學是精密思維的典范,后一句則強調數學為其他科學服務,是其他科學的工具。再次,數學是推動生產發展、影響人類物質生活方式的杠桿。數學往往會走在前頭,然后再在生產中被應用,即依靠數學內部矛盾的推動而發展起來的純粹的、抽象的理論,最終會反過來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最后,數學是人類思想革命的有力武器。數學對于人類精神文明的影響也很深刻,它本身就是一種探索精神,這種精神包含對理性與完美的追求,這種精神千百年來對人們世界觀的革命性影響不容低估。數學由于其不可抗拒的邏輯說服力和無可爭辯的計算精確性往往成為解放思想的決定性武器。所以,數學在推動人類思想革命的過程中有時起著決定性作用。
(4)用數學的美感染學生。這種美包括數學中的美學感悟,數學命題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充滿了發現科學真理的愉悅,對科學問題的好奇、求知的欲望、解決問題之后的歡樂是不可多得的人生體驗;包括數學中的美學修養,以繪畫為例,文藝復興時期的數學家和畫家進行了合作,創立了透視學這門學科,并將透視學應用于繪畫,從而創作出了一幅又一幅的名畫,如《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的微笑》等。由這些畫可以看出,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的變革可以說是自覺應用數學的過程。除了透視,還有對稱、黃金分割、分形曲線等數學概念,也都是繪畫與建筑等藝術中美的源泉。尤其是對稱,其作為美的藝術標準,可以說是超越時代和地域的。在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美感染學生,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也有助于提高創造能力。
(1)適度性原則。德育滲透將思想、觀點、精神等有意識地擴散、遷移、傳遞給教育對象,使之在無意中接受。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德育滲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牽強附會、形式主義和貼政治標簽,不可將數學課變為政治課。
(2)量力性原則。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必須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實際、掌握知識的情況和思維發展水平,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
(3)系統性原則。科學世界觀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要經歷一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應將德育貫穿于教與學的全過程中,反復地向學生滲透德育內容,只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學之中,長期地熏陶、滲透,才能收到效果。
(4)情感性原則。在數學教學中,德育要講究藝術性,要充分發揮情感作用。教師只有動之以情,才能使學生樂其所學,要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那樣,在“潤”字上下功夫,寓理于情、情理結合、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情感,使教與學之間產生和諧的共振效應,德育就會進入新的境界并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5)重點性原則。數學能夠用來進行德育滲透的素材很多,為了有效地提高德育效果,要遵循重點性原則,即一堂課要圍繞一個主要的觀點進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要突出一個重點,以求取得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德育的滲透是復雜的過程,筆者相信,教師只要在教學中努力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科學合理滲透,潛移默化,就可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為社會主義培養出合格的“四有”新人,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G410
A
1671-1246(2015)12-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