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鳳琴,張愛華
(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42)
醫院創新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以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為例
葛鳳琴,張愛華
(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42)
醫院文化建設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在醫院生產經營過程中發揮著無形的引導、導向、激勵作用。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皮膚病醫院在新醫改的形勢下,將醫院文化建設與醫院黨建、學科建設、德育教育等方面相結合,充分利用醫院的學科優勢,多措并舉,全方位、多渠道地探索醫院文化建設的創新之路,探求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回歸。
醫院文化;服務理念;醫德教育
醫院文化是醫院在經營活動和長期發展過程中,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并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和[1]。醫院文化的培育具有增強醫院凝聚力,發揮激勵作用和規范作用,加快醫院的技術創新,促進醫院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現代醫院之間的競爭更趨于以醫院文化為中心的無形資產的競爭。
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皮膚病醫院(以下簡稱“醫院”)在新醫改的形勢下,以創“國內領先,亞洲一流”研究型專科醫院建設為目標,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黨的組織建設為保障,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中醫院文化作為全面提升醫院改革發展的軟實力,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1 樹立“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醫院通過增加醫生診次、開設方便門診及午間門診、設立醫患溝通辦公室,同時對開具處方進行限價、限量,提倡使用醫院制劑室研發的價格低廉、療效可靠、深受病人歡迎的內部自制制劑等舉措,切實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深受病人及社會的好評。
1.2 在整個診療活動的過程中實施人文關懷
醫院的服務對象為皮膚病、性病就診者,隱私權的保護尤為重要。大多數病人,尤其是性病病人,他們的疾病可以用藥物治療,而留在內心的恐懼、顧慮以及如何預防家人感染、預防自身再感染等焦慮情緒、心理障礙則需要醫務人員用“心”去與其交流。因此,醫院性病科設立健康教育與咨詢室,配備有醫學心理學基礎的醫護人員作為咨詢師,創造安靜、溫馨的診療空間,兼顧病人的身心健康。
1.3 提供對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技術指導與支持
長期以來,醫院堅持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較好地履行扶持基層醫療機構發展醫療技術、培養基層醫務人員等方面職能。通過對基層醫院安排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接收基層醫務人員來院進修、組織開展國家級皮膚性病學科的培訓、舉辦學術論壇、派醫療隊下基層、提供基層醫療設備和其他物資支持等方式來扶持基層醫療機構,重視對基層相關醫療機構的技術指導、支持與合作。
2.1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
醫院品牌是醫院文化建設的結晶,醫院文化是醫院品牌的靈魂。醫院品牌建設是依靠醫院優秀人才、醫院團隊文化來完成的,同時也反映了病人、家屬對醫院的信任度,“醫院品牌是醫院知名度、美譽度和信任度的反映”[2]。
鑒于醫院的特殊社會職能,公益活動是醫院必不可少的品牌塑造手段。醫院充分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以“世界麻風病日”、“世界艾滋病日”、“護膚日”、“世界銀屑病日”等主題宣傳活動為契機,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包括組織醫務人員深入社區、鄉村、廣場、工地等處開展公益宣傳及咨詢、義診等活動;組織青年志愿者、干部群眾通過健步走、登山等活動來宣傳疾病的預防知識。
2.2 以院所慶典活動為契機,拓展醫院文化建設的內涵與外延
醫院2014年5月開展了成立60年慶典活動。本次活動徹底摒棄傳統意義上的儀式盛典,而改以學術交流、公益活動與職工精神文化活動為主線,組織策劃并實施為期半年、富有意義的系列活動:編寫制作紀念畫冊、年鑒及《院所報》特刊等記錄60年發展歷程與文化積淀的史料,拍攝全體職工的全家福合影,開展“我與院所”主題征文、“迎青奧,賀院慶,健康伴我行”登山、“我與院所共發展”青年演講比賽及離退休老干部座談會等活動,廣泛動員全體職工參與,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提升凝聚力。
慶典當天,沒有隆重的慶典儀式和盛大的宴會,而是為社會公眾開展了義診活動,同步為全國皮膚病性病學界的同仁們搭建了全國皮膚性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的學術平臺。會議誠邀全國各地400余名代表共同交流與分享學術成果,以此來見證、傳承醫院60年來取得的學術成就與醫院文化。學術會開幕式上,醫院正式啟動老前輩以個人名義捐贈成立的基金會,用于助學、獎學,將無私的大愛代代相傳。
2.3 結合黨建工作,開展針對弱勢群體的幫扶、救助活動
結合政治理論學習與革命傳統教育、歷史人文知識熏陶,醫院多次組織黨員、干部、職工赴鄉村和麻風病院(村)送醫送藥上門服務患者,并組織全院職工為麻風病人捐款、捐物。每年赴全國老、少、邊、窮地區開展義診活動,免費供應外用藥物,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此外,醫院還主動協調與聯系相關的慈善機構、共青團、婦聯、協會等社會團體,共同針對特殊群體(尤其是麻風病人)開展救助活動。
3.1 挖掘“身邊的感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典型教育法的特點在于能夠將價值觀教育的抽象理論,轉化為具體的人格化形象,使人感到親切、可信,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有效性[3]。醫院一直以來重視先進典型的榜樣作用,通過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注重發現“身邊的感動”,特別是在平凡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業績的優秀職工,因為他們可信、可親、可敬,群眾看得見、夠得著、學得會,故更具教育意義。
2014年3月,醫院有1名麻風病防治專家被評為江蘇省重大先進典型,全院上下組織了向先進典型學習的系列活動。首先,成立宣傳小組,向與其并肩工作的全國各地的麻風病防治人員征集了80余個真實、感人的先進事跡并編印成先進事跡集;同步協助其整理、編印了新聞報道集、榮譽集、視頻照片集及論文論著集等一套宣傳材料。隨后,組織召開了數場先進事跡座談會及媒體見面會。醫院內部充分利用先進典型的材料和視頻,組織全體黨員學習先進事跡,并倡議全體職工暢談“身邊的感動”,以此為契機不斷挖掘新的感動、新的先進典型。
3.2 借助先進典型的影響力,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眾所周知,先進典型的成長、進步,除了個人主觀努力外,離不開各級組織營造良好環境,積極創造尊重典型、愛護典型的良好氛圍,努力做好跟蹤培養,在促進先進典型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使先進典型的教育功能最大化[4]。醫院在挖掘先進典型人物后,通過組織或配合新聞媒體采訪團進行集中報道、在各類媒體舉辦新聞專題、報刊專版、人物特寫欄目等深度報道方式,在社會上和人民群眾中廣泛宣傳先進人物典型事跡。以小故事大境界,突出溫情關懷,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4.1 以患者的需求為抓手,開展健康教育活動
醫院社會責任是指與社會有關、具有社會意義的責任,包括對國家發展目標、公共衛生、社區健康及保護環境的責任[5]。醫院長期以來,組織動員醫務人員針對大眾關注的有關皮膚病、性病、麻風病及整形美容的熱點問題撰寫科普文章,以你問我答、案例點評、專家建議等方式在報刊、雜志、網站上刊登;鼓勵醫務人員走進電視臺、廣播電臺,為公眾解疑答惑;編寫常見皮膚病健康教育處方,分發給病人閱讀;定期編制健康教育宣傳材料,在醫院門診、病房區域健康教育櫥窗展示。4.2 多渠道傳播健康教育知識
目前,隨著傳播媒體、途徑的增多,加之利益驅動、管理不嚴等原因,各種形形色色甚至夸大的醫療信息充斥醫療市場,不但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保健的需求,更因他們本身缺乏相關醫療知識,而產生誤導,出現有病亂投醫現象。面對此種現象,醫院通過網絡、新聞媒體等多渠道提供全面、及時、科學的防病治病相關信息,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定期舉辦免費的醫學健康知識講座及培訓,加強人群的健康教育,指導人們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及行為,將預防為主的方針擴大到心理預防和社會預防,積極地投身到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的活動中來[6]。
醫院每年培養在讀研究生60余人、進修生100余人。醫學生正是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階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他們各種觀念逐漸走向成熟之時,進行職業道德方面的正確引導,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佳的時機。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具有實效的醫德教育會使他們以良好的醫德醫風勝任本職工作,成為醫德高尚的醫務工作者[7]。為此,醫院在研究生培養教育及新職工崗前培訓過程中非常注重德育教育,并將醫德教育移植到社會實踐大課堂,針對弱勢群體(主要指麻風病人)的幫扶、救助、關懷與慰問活動列為德育教育的必修課。組織學生及青年職工赴麻風院(村)開展社會實踐,了解麻風病人的生存現狀與需求;與麻風院(村)志愿者、義工交流訪談,學習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此外,還組織開展麻風節、重陽節等節日慰問及文娛演出慰問等活動。通過各種活動來強化他們作為醫務人員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服務理念,并培育其為群眾服務、對病人一視同仁的良好醫德醫風。
醫院通過長期探索與實踐,將醫院文化建設與黨建工作、學科建設等相結合,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切入點,不斷創新醫院文化建設的活動載體、德育教育的工作思路,善用先進典型的光暈效應,巧用新思維去借助媒體、引導媒體,全方位、多渠道地探索以實現公益性回歸為核心的醫院文化建設之路,凸顯醫院的公益性特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 曹建文.現代醫院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 侯慶中,林 川.淺析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的品牌建設與醫院文化建設[J].現代醫院,2009,9(1):122-123.
[3] 王克千,吳宗英.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凝聚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 楊紅英.論先進典型在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J].湖北社會科學,2010,(10):189-191.
[5] 孫 龍.焦點小組方法在組織研究中的應用[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3):66-71.
[6] 俞 嵐,李經輝.現代醫學模式下的醫患關系和醫院管理[J].重慶醫學,2007,36(1):43-44.
[7] 王 梅.醫德教育應從醫學生抓起[J].醫學信息,2010,(10): 2965-2966.
(本文編輯:閆云麗)
R197.3
:A
:1003-2800(2015)04-0260-03
2014-10-13
葛鳳琴(1971-),女,江蘇南京人,學士,衛生管理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性病麻風病健康教育與干預、信息情報交流及衛
生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