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韓樹梅, 韓 靜, 劉國華, 于秀娟, 關 強
(1.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 北 省 承 德 市 中 心 血 站, 河北 承德 067000 3.河 北 省 承 德 市 中 醫 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4.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自治縣醫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5.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疾病控制中心, 河北 承德 067000)
培養血量與血培養陽性率的關系探討*
張 敏1, 韓樹梅2, 韓 靜3, 劉國華4, 于秀娟5, 關 強5
(1.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 北 省 承 德 市 中 心 血 站, 河北 承德 067000 3.河 北 省 承 德 市 中 醫 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4.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自治縣醫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5.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疾病控制中心, 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血培養標本采集數量和培養陽性率的關系,為合理采集血培養標本提供參考。方法:血培養采用BD公司BACTEC9120及相應的需氧樹脂和厭氧培養瓶。一個穿刺點采集20mL血培養標本,每瓶10mL為一套。對血培養陽性且與臨床相符合的進行統計。同時采集的不論幾套只要有一瓶或一瓶以上有有意義細菌生長視為血流感染狀態。結果:血流感染狀態下采集10mL血液標本培養陽性率為74.26%;需氧樹脂培養瓶陽性率為77.64%,厭氧培養瓶陽性率為70.89%。采集20mL血液標本培養陽性率為91.56%。采集40mL血液標本培養陽性率為96.13%。采集60mL血液培養陽性率為96.97%。結論:成人血培養只采集10mL血培養陽性率達不到要求,懷疑有血流感染培養40~60mL血液合理,采集60mL以上培養是不合理的。
血流感染; 血培養; 標本量; 陽性率
1.1 血培養儀:BACTEC9120血培養儀
1.2 血培養瓶:BACTEC9120血培養儀配套實用的需氧樹脂培養瓶和厭氧培養瓶。
1.3 標本采集:臨床護士按醫囑采集,一個穿刺點采集20mL血液分別注入需氧樹脂培養瓶和厭氧培養瓶各10mL。
1.4 培養過程:按要求將收到的培養瓶送入儀器培養,5d儀器報陰性的按血培養陰性處理。培養期間儀器報陽性的立即取出轉種和涂片檢菌,涂片檢菌陽性立即和主管醫師溝通并填寫危急值記錄。次日生長的細菌進入鑒定藥敏程序。
1.5 檢驗記錄:用電子表格記錄患者和培養瓶培養過程相關信息。與本文相關的信息有樣本號(樣本號包含送檢日期內容,一個穿刺點有一個樣本號)、病歷號、需氧培養瓶瓶位、需氧培養瓶陽性時間、厭氧培養瓶瓶位、厭氧培養瓶陽性時間、生長的細菌名稱。
1.6 數據整理:保留由兼性厭氧菌引起血流感染同一患者血流感染期間全部血培養信息。血流感染期間是指如某患者抽了3套血培養,但分3d采集。如果前后2d都有細菌生長,中間那天無菌生長,也將其歸入血流感染期間。同一天(一般是同時)送檢不論多少套,只要有任何一瓶有菌生長,則都按血流感染期間保留。刪除沒有血培養陽性記錄的全部患者信息。由專性需氧和厭氧菌引起血流感染其培養不利于本資料統計,其信息也被刪除。兒童瓶由于采血量的不一致也被刪除。刪除儀器報陽性涂片未找到細菌轉鐘無菌生長的假陽性。刪除疑似污染的信息,污染菌判斷參見標準[1]。
1.7 統計方法:基于兼性厭氧菌在需氧和厭氧培養瓶中都可生長的特點,可以將全部每一單瓶都按單獨采集10mL血標本計算。一套血培養按采集20mL血計算。40mL血培養陽性率計算只統計血流感染期間采集兩套以上血培養的。同一患者同時采集兩套就是明確的40mL樣本。采集三套的按標本號上方兩個統計。同日采集四套的按兩個40mL計入。采集60mL培養陽性率計算是對血流感染期間采集3套及以上進行統計。如果采集4套則將樣本號前三歸為1個計入。
血標本采集數量與陽性的關系見表1。

表1 采血量與陽性率
本次統計期間共有237套即474瓶符合血流感染期間采集的血培養。陽性總瓶數為352,由此得出血流感染時,采集10血液進行血培養其陽性率為74.26%;需氧樹脂培養陽性184瓶,其陽性率為77.64%;厭氧培養陽性168瓶,其陽性率為70.89%。同一個穿刺點的一套血培養中無論兩瓶都陽性或其中任何一瓶陽性按采集20mL血液培養陽性計入,兩瓶都陰性則按陰性計入。總套數為237,陽性套數217,得出血流感染狀態下采集20血液進行血培養其陽性率為91.56%,與 Weinsttein等報道的 15mL陽性率 91%接近[2]。同一時間兩個穿刺點采集兩套按本文方法中計入共有78人,兩套四瓶40mL血液有一瓶或以上陽性按采集40mL血液培養一個陽性計入,陽性75人;如果四瓶都陰性按一個陰性計入,陰性3人。得出血流感染期間采集40mL血液進行血培養其陽性率為96.13%。采集三套或以上取同一患者三套六瓶為一個計算單位,共有33人,陽性32人,陰性1人,則得出采集60mL血液培養陽性率為96.97%。符合80mL要求的11人,全部陽性。考慮到同一天只采一套陽性計入可能會使陽性率比真實數值高舍棄了只采一套血培養的陽性結果,計算得出10mL陽性率74.58%(267/ 358);20mL陽性率89.39%(160/179);40mL和80mL完全一致。
影響血培養陽性率因素很多,受各種原因影響這方面研究確實存在一定難度,如果考慮不周很容易得出與事實不符的錯誤結論。本文結果是在我國抗菌藥物管理制度和不考慮血培養前是否使用了抗菌藥物條件下,血流細菌感染時,采集不同血液量的血培養陽性率。所使用的培養方法是BD公司BACTEC 9120全自動血液培養儀和相應血培養瓶。
血流感染時采集血量與血培養陽性率之間關系似乎很不容易搞清楚,原因是釆血前很難判斷患者有沒有血流感染。一般來說符合血培養指征患者,用當今最好的血液培養瓶進行血培養陽性率約10%[1]。患者血液更是個珍貴資源,對于需要血培養的患者常常也需要做其它采血檢查甚至監測,因此一般血培養采血量限定在總血量1%之內。更使得此類數據不容易獲得。但對于兼性厭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來說,一個穿刺點采集的一套血培養,如果細菌數量足夠大則會出現兩瓶都陽性的結果,如果細菌數量少其那個瓶陽性概率由偶然性和培養瓶培養能力決定。如果將一套看成兩個10mL血培養,可以推導出10mL培養的陽性率為74.26%。顯然達不到預期效果。采集20mL血培養陽性率91.56%雖比文獻65%[3]高與Weinsttein等報道的15mL陽性率91%接近[1],陽性率還顯不足。采集40mL陽性率96.13%達到了血培養目的,本結論高于文獻80%l略低于Weinsttein等報道的30mL陽性率99%[1]。血流感染時血培養陽性率與培養瓶培養能力有直接關系[4],而血培養瓶一直在隨著科技進步發生著變化,當今的陽性率高于過去是正常的現象。采集60mL陽性率96.97%似乎比與采集40mL結果沒有多大提高的原因可能是統計的數量較少。畢竟33份中就有一例陰性。采集80mL血液培養共11例,陽性率 100%。就本質來說血流感染時達到血培養100%陽性是個永遠也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因為從理論上說只有把全部血液都用來培養才會實現。血流感染采集60mL和80mL血液培養的陽性率在97%到100%之間。96%的陽性率顯然達到了臨床目的,更多的增加采集血量其陽性率并不能得到明顯提高。所以就一般情況而言采集40mL血液培養是恰當的。然而,血流感染必定是嚴重威脅患者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加之各種影響血培養的因素存在,在特定時間或部位采集第三套血培養是可以接受的。
按我們的統計方法筆者感到如果將一日之內僅采集一套的陽性計入統計范圍,必定引起采集10mL和20mL血培養的陽性率偏高而失真。原因是明顯的。比如某患者2d采集了兩套血培養,則無論如何也無法判斷陰性的那一套也屬血流感染期采集,盡管這種現象可能性更大。本文將其排出在外,必定導致這兩個數據偏高。如果只統計同時采集兩個或以上穿刺點的兩套或以上的培養結果,就避免了此問題。而兩種方式所得從結果看出20mL是略低,10mL反倒稍偏高。說明這種統計方法所得結果事實是沒有多大偏差的。
從我們的結果可以看出血流感染時采集10mL標本進行血培養,陽性率只有約75%還是顯得過低。采集20mL陽性率約90%略顯偏低。多數的成人用血培養瓶要求每瓶采集約10mL,如果只由一個穿刺點采集一套,即使有細菌生長有時也難于判斷是否為污染菌。如果用兩個穿刺點各采集10mL分別注入兩個培養瓶中,可籠統的算作兩套,也只是有益于感染菌和污染菌的區分,對提高陽性率則無益。采集40mL的血流感染培養陽性率達到了約96%,其結果基本滿足了臨床需要,加之采集的是兩個穿刺點共兩套四瓶,也明顯提高了污染菌的鑒別。從本文可以看出特殊條件下可以采集60mL進行血培養。但采集80mL或以上進行血培養是沒必要的。
[1]血培養的原則與規程批準指南[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0,(特刊):M47-A.
[2]Weinstein MP,Town ML,Quartey SM,et al.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ositive blood cultures in 1990s:a prospective comprehensive evalutation of the microbiology,epidemiology and outcome of bacteremia and fungemia in adults[J].Clin Infect Dis,1997,24:584~602.
[3]Cockerill FR III,Wilson JW,Vetter EA,et al.Optimal testing parameters for blood cultures[J].Clin Infect Dis,2004,38:1724~1730.
[4]張秀珍,宣天芝,胡云建.全自動血培養系統臨床應用評價[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8,(5):40~42.
B
10.3969/j.issn.1006-6233.2015.04.060
1006-6233(2015)04-0692-03
河北省承德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項目,(編號:201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