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萬旗(來安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安徽 來安 239200)
MRI下老年患者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與顱內外血管病的關系
閭萬旗
(來安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安徽 來安 239200)
目的 探討顱內外血管病與老年患者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關系。方法 對60例>60歲的BPPV患者(觀察組)和60例>60歲無眩暈史的健康體檢者(對照組)進行MRI腦部掃描。觀察2組腦白質疏松評分、腔隙性梗死灶個數及頸動脈附壁斑塊陽性檢出率情況。結果 觀察組腦白質疏松評分、腔隙性梗死灶個數及頸動脈附壁斑塊陽性檢出率分別為(4.78±2.23)分、(3.45±1.66)個及90.0%,對照組腦白質疏松評分、腔隙性梗死灶個數及頸動脈附壁斑塊陽性檢出率分別為(3.90±2.05)分、(2.33±2.03)個及75.0%。觀察組腦白質疏松評分及頸動脈附壁斑塊陽性檢出率高于對照組、腔隙性梗死灶個數多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老年人BPPV與其自身大、小血管病變均有關聯,故老年患者BPPV發病中顱內外血管因素占重要作用。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MRI; 顱內外血管病; 眩暈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在神經科較為常見,屬于周圍性眩暈的一種,在眩暈患者群體中占20%~40%,其發病率較高,嚴重危及人們健康[1]。BPPV在臨床上分繼發性及原發性2種,其主要發病機制為耳石出現移位或零落現象。當前,國內對BPPV病理的研究少之又少,尤其是老年BPPV患者,臨床上對影響其群體的危險因素并不明確。相關研究[2]表明,老年人的BPPV和血管因素息息相關。鑒于此,為了進一步探究老年人的BPPV的發病機制與血管因素的關系,筆者對確診為BPPV老年患者行頭顱磁共振(MRI)檢查,報告如下。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來安縣人民醫院診治的老年BPPV患者60例(觀察組),均符合BPPV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60~ 78 歲,平均(65.6±3.2)歲;病程3 d~12個月。主要臨床表現:眩暈、惡心嘔吐,呈疲勞型;病情嚴重者將出現眩暈和眼震現象。伴隨疾病:合并高血壓21 例、糖尿病19例、心血管疾病20例。選擇同期無眩暈史的健康體檢者60例(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 61~77歲,平均(63.61±5.8)歲。2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2組均行MRI檢查。使用美國CE公司生產的MRI儀對所有入選者頭部進行掃描。入選者呈標準仰臥位,采用常規軸位T1WI(TR 2 017 ms、TE 9.6 ms)進行掃描,快速自旋回波T2WI(TR 4 700 ms、TE 106 ms)橫截面進行掃描。掃描后統計腦白質疏松評分[3]及腔隙性梗死灶個數。頸動脈附壁斑塊陽性檢出以頸動脈為掃描區域,不計數量多少,檢測到斑塊即為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腦白質疏松評分及腔隙性梗死灶個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頸動脈附壁斑塊陽性檢出率為90.0%,對照組頸動脈附壁斑塊陽性檢出率為75.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提示BPPV與大血管病變有關。

表1 2組顱腦白質疏松評分、腔隙性梗死灶個數及頸動脈附壁斑塊陽性檢出率的比較
近幾年來,國內老年人BPPV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已引起臨床的廣泛注視。老年人周圍性眩暈常由BPPV引起,造成老年人出現平衡障礙。有研究[4]表明,因老年人通常伴有高血壓、腦梗死、糖尿病及血管病等和BPPV相關的疾病,故較易被誤診,且BPPV患者合并這些疾病的概率顯著增加,嚴重危及人們健康。BPPV雖對患者自身的身體不會產生危害,但因老年人夜間尿多,此時起床將會出現BPPV,易導致其跌倒。據相關研究[5]表明,血管炎、運動的缺乏與老年人BPPV的病發息息相關,而導致老年人發生BPPV的主要原因為內耳局部缺血性改變;內耳血管屬于血管床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可推斷出其他血管亦可能發生病變。
BPPV老年患者與前庭薄弱區密切相關,當大血管發生病變時,迷路動脈將最先受到供血不足的影響;且小血管發生病變將導致內耳的微小動脈受損,引發微循環受阻。內耳屬于有氧代謝旺盛的對缺血敏感器官,前庭耳蝸尤為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腦白質疏松評分、腔隙性梗死灶個數及頸動脈附壁斑塊陽性檢出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BPPV與小血管病變及大血管病變有關,還可能與內耳微循環阻礙有關。因內耳迷路動脈為較小的終末動脈,在老年群體中,其易因血栓的形成、栓塞等因素導致微循環障礙,從而促使耳石脫落,影響其內淋巴液的吸收,最終導致BPPV。BPPV發病率與年齡的增長呈正相關[6-7]。因此,對老年BPPV患者除行體位治療外,應給予血管擴張劑治療,可顯著減輕眩暈癥狀。
[1] 韓琳,靜媛媛,馬鑫,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自愈性探討[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4,2(1):228-230.
[2] 施天明,耿昱.水平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治進展[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49(8):693-697.
[3] 李婧,陳忠云,徐志偉,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100例臨床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3,13(1):5810-5813.
[4] 龍華君,周珂.眩暈中醫診治沿革和思考[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6):1077-1078.
[5] 岳偉,相蕾,張雅靜,等.老年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與顱內外血管病變的關系[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4):355-358.
[6] Brodsky J R,Mejico L J,Giraud A,et al.Impairment of habituation of the 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 in migrainous vertigo[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13,122(5):308-315.
[7] 李愛君,王永寶,劉玉芳,等.不同耳石復位法治療78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4,1(1):18-20.
(責任編輯:周麗萍)
歡迎來稿
歡迎訂閱
2014-09-20
R745
A
1009-8194(2015)04-0027-02
10.13764/j.cnki.lcsy.2015.0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