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丹,羅愛玲(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六病區,江西 贛州 341000)
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陪護與專職陪護治療效果對照研究
謝 丹,羅愛玲
(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六病區,江西 贛州 341000)
目的 探討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陪護與專職陪護治療效果的差異性。方法 按住院患者陪護對象不同抽取由專職陪護的5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組,由家屬陪護的5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對照組。對照組陪護接受常規培訓,研究組陪護接受專業培訓。于出院后對患者進行個體和社會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scale,PSP)評分以評定臨床療效,并比較2組患者的癥狀控制、癥狀消失、在院鞏固治療時間。結果 出院后研究組患者PSP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提高,癥狀控制和在院鞏固治療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均P<0.01);癥狀消失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專職陪護治療效果優于家屬陪護。
精神分裂癥; 專職陪護; 個體和社會功能量表
由于精神疾病自身的特殊性,封閉式管理仍然是精神科病房的主要管理模式;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病患者的住院陪護率也大大提高,同時陪護對象也參與到患者的治療及護理中來。為此,作者對精神科不同陪護對象的治療效果進行探討,為精神疾病治療過程中科學地應對患者與陪護對象這個雙重群體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1]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排除其他軀體疾病和智能障礙者。
抽取有專職陪護精神分裂癥患者50例設為研究組,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齡16~56歲,平均(32.78±11.44)歲;文化程度為小學15例、初中16例、高中8例、大學及以上4例、文盲7例;婚姻情況為已婚31例、未婚16例、離婚3例;有職業7例,無職業43例。
抽取有家屬陪護精神分裂癥患者50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18~57歲,平均(32.86±9.66)歲;文化程度:小學8例、初中11例、高中13例、大學及以上12例、文盲6例;婚姻情況為已婚29例,未婚19例、離婚2例;有職業12例,無職業38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陪護方法
1.2.1 陪護人員及陪護內容制定
研究組:由醫院公開向社會招聘一些男、女專職陪護,58歲以下,要求身體健康,相貌端正,能夠用普通話溝通,愿意從事精神疾病患者陪護,身強力壯及有陪護經驗者優先。由本院護理部擬定培訓計劃,護理部派一名資深護士長管理,并指派相關科室護士長作為培訓老師進行培訓,方法為集中學習和分散指導。專職培護內容包括職業道德規范,醫院規章制度,陪護人員工作職責,精神疾病知識教育,睡眠、安全護理指導,康復治療教育,對患者健康教育;出院后家庭、社會問題指導,沖動行為患者的應急處理,保護性約束帶的使用,與患者交往的方法及溝通技巧;基礎護理技能如喂食方法,配合護士為臥床患者更換衣服、更換床單法以及應急處理(如發生窒息的緊急處理等)。
對照組:家屬陪護內容包括精神疾病的知識教育,疾病預防及康復知識。
1.2.2 實施方法
2組均維持原抗精神病藥物常規治療及護理,對照組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常規陪護。研究組則在不同時段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指導及護理,對患者盡可能做到全天、全程專人看護,同時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生活上主動關心、體貼、幫助患者,積極與患者溝通,掌握其病情變化。
1.3 資料收集及觀察項目
當每一位研究對象出院時,查閱他們的出院病歷,逐一登記一般情況、用藥情況、癥狀控制時間、癥狀消失時間、在院住院鞏固時間。出院時醫生向患者或家屬做好解釋工作以便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告訴患者或家屬出院后3~6個月,主治醫師會定期電話隨訪,對患者進行個體和社會功能量表(personaland social performancescale,PSP)[2]評分:1)對社會有益的活動,包括工作和學習;2)個人關系和社會關系;3)自我照料;4)擾亂及攻擊行為。資料收集完成后由主治醫師進行整理分析。
PSP量表考察4個主要領域的功能:a)對社會有益的活動,包括工作和學習;b)個人關系和社會關系;c)自我照料;d)擾亂及攻擊行為。PSP總分為100~91分:以上4個主要方面機能優良,被評定人的良好素質得到較高評價,有能力恰當處理生活中的問題,興趣廣泛且參與的活動眾多;90~81分:以上4個方面機能良好,僅存在常見的問題和困難;80~71分:在a—c 3個方面中的1個或更多方面存在輕微的困難;70~61分:在a—c 3個方面中的1個或更多方面存在明顯但不顯著的困難,或者在d方面存在輕微困難;60~51分:在a—c 3個方面中的1個方面存在顯著困難,或者在d方面存在明顯困難;50~41分:在a—c 3個方面中的2個及2個以上方面存在顯著困難,或在這3個方面中的1個方面存在嚴重困難,同時在d方面存在或不存在明顯困難。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出院后研究組患者PSP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提高,癥狀控制和在院鞏固治療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均P<0.01);癥狀消失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n癥狀控制時間t/d癥狀消失時間t/d在院鞏固治療時間t/dPSP評分/分研究組507.62±3.917.42±6.7031.2±15.2881.20±7.93對照組5011.92±8.989.22±9.0146.26±29.2267.74±10.70t3.111.133.24-7.15P<0.01>0.05<0.01<0.01
本研究結果顯示,專職陪護的患者在癥狀控制、在院鞏固治療時間和PSP評分方面優于家屬陪護,該結果與已有研究[3]一致。對精神科陪伴人員實施健康教育能倡導科學就醫行為,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專職陪護根據具體情況實施等級護理。重患者實行一對一服務,輕患者則一人分管2~3個或多個患者,一對一則全面負責患者的生活照顧及看護工作,陪同檢查。患者在病情急性期,則在護士指導下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及安全護理等。要求陪護人員多與患者溝通如“拉家?!钡?,并鼓勵恢復期患者坐在一起多進行語言交流以增進親和力,使患者在住院期間就象融入了社會大家庭。通過講解、溝通交流將疾病康復的有用信息互相傳遞,讓他們對相關知識有正確認識,充分領悟治療帶來的好處。向患者講解如何消除自卑、樹立自信,如何面對壓力和挫折適應家庭生活和工作,怎樣保持良好的心理和情緒狀態,恢復原有的工作和學習能力,重建恰當的人際關系,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提高生活質量。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發展,精神科陪護將更加容易被患者及家屬所接受,對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降低精神疾病的復發率,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少精神分裂癥患者因疾病的影響生活懶散或不知如何料理個人生活,護理人員從入院開始幫助患者刷牙、洗臉、理發、洗澡、更衣、修指(趾)甲,協助其飲水進食,逐步實現個人自理,為患者回歸社會做好準備[4]。
從護理醫療觀察中,發現家屬陪護的不足主要表現在:有家屬在身旁的患者可能表現為更任性,不服從管理,不遵守作息時間,不按時服藥或治療,甚至提出不合理要求,拒絕治療,對自己的家屬有排斥性并產生逆反心理;有的患者在病態支配下,對家屬產生誤會,產生敵對情緒,認為家屬對其加害并強制其住院等,導致對治療護理不合作,不安心住院。由于陪護病房患者住院時間較短,患者病情緩解后即出院,陪護力度不足因而效果欠佳,此時有必要對家屬和患者雙方采取反復強化的宣教方式,爭取在短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陪護家屬因傳統觀念及文化水平的差異,對護理醫療往往采取不合作態度,有時甚至會造成護患關系緊張,影響治療效果。有研究[5]顯示,精神病患者家屬的精神衛生知識貧乏,對精神疾病的認知水平較低,難于為患者的康復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對患者的康復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精神疾病的康復問題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重要課題,康復的焦點是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6]。精神病患者能否康復,能否回歸社會,這不僅是一個醫療護理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對患者實施康復治療是幫助患者早日回歸社會的必要措施[7]。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為回顧性研究,欲進一步探討家屬陪護與專職陪護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治療有何影響,需按嚴密的設計作前瞻性研究,并著重從依從性受影響的程度探討家屬陪護與專職陪護的利與弊。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會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78.
[2] 司天梅,舒良,田成華,等.個體和社會功能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信效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4(11):790-794.
[3] 陳艾華,梅桃英.對精神科陪伴人員實施健康教育的實踐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06,6(4):40-41.
[4] 楊翠英,金云紅,聶春蓮,等.個性化護理干預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3,19(1):81-83.
[5] 崔小媛,王懷英.精神病患者陪護親屬認知狀況調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0,16(2):159-160.
[6] 王善澄.實用精神康復醫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29.
[7] 翁永振,向應強,陳學詩,等.精神分裂癥院內康復措施及其療效的一年隨訪[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2,35(1):32-35.
(責任編輯:鐘榮梅)
Comparison of Family Caregiving and Professional Caregiving for Schizophrenia Inpatients
XIE Dan,LUO Ai-ling (SxiWard,TheThirdPeople’sHospitalofGanzhou,Ganzhou341000,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ies of family caregiving and professional caregiving in schizophrenia inpatients.Methods Fifty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ccompanied by full-time nursing staff were selected as study group,and 50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ccompanied by their family members as control group.The family members and full-time nursing staff received routine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respectively.Clinical efficacy was assessed using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 after discharge from hospital.In addition,symptom control,symptom disappearance and consolidation treatment du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SP scores increased and symptom control and consolidation treatment duration decreased in study group after discharge from hospital(P<0.01).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ymptom disappearance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professional caregiving is superior to family caregiving for schizophrenia inpatients.
schizophrenia; professional caregiving;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
2014-09-23
謝丹(1972—),女,學士,主管護師,主要從事精神科護理的研究。
R473.74
A
1009-8194(2015)04-0076-03
10.13764/j.cnki.lcsy.2015.0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