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蓄芳
最近聽了一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公開課,課文題目是《望月》。課的一開始,教師讓學生先聽音樂,再看畫面,然后朗讀課文,最后上臺表演。教學似乎到這里就結束了,接下來就是拓展。老師說:其實,關于月亮的詩還有很多,除此之外,還有關于月亮的美麗的神話傳說,關于人類登上月球之后所探索到的一些奧秘,
關于月亮還具有的不同名稱,關于月亮還有許多美妙的歌曲……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展示交流。我們發現學生手捧著一張張從網上下載的資料,課堂成了關于月亮的研討會,教師和學生都無暇顧及課本,也都忙得不亦樂乎……下課后教師的教學總結是:“現在不是要推進拓展型課程嗎?我用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拓展、自我探求、自覺領悟,最后達到自我創造的目的。”
現在看來,這種“拓展型”的教學越來越多了,而文本被丟在一邊。試想,如果是這樣,教學中的閱讀與一般的閱讀還有區別嗎?如果回答是沒有,那么,我們還需要文本干什么?還需要閱讀教學干什么,讓學生自己去閱讀不就完了嗎?那樣的話,不等于取消語文課了嗎?語文教學應該拓展,正如課標所說的,“注重跨領域的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但是,這種拓展應該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正是語文本身。課文是教學之本,課堂的活動都要聚焦課文。拓展的基點是課文,拓展的時空也是課文,要扎扎實實地拓展,要向語文的更深更精彩處拓展。
這引起我們關于語文課如何回歸語文本位的思考。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推進和課程改革的深入的開展,許多教師已經意識到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要加大多媒體的使用力度,同時能夠注意引進其他學科的知識……許多教師在這些方面下的工夫比較多,就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對文本的深入研究,從而對文本的把握不到位,使得學生難以進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對此,我們想指出:語文課要真正具有語文味,關鍵在于教師要用好文本,不能舍本求末,不能將文本“束之高閣”。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鉆研教材,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據此,我們認為,讓學生仔細地品味課文中的真情實感,親密地觸摸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才是真正地學習語文。
課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工具。我們應該讓學生親密地觸摸課本,將獨立學習和合作探究相互交融,引進教學過程。例如:有位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三打白骨精》一文時,課前先布置學生讀《西游記》這部小說,并且要特別注意《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課一開始,教師就提問:在家里看這個故事用了多長時間?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在家是一天看幾十頁,可今天是四十分鐘學一頁,該怎么學?最后通過討論,確定了這幾項學習任務:1.小組合作,感受人物的形象,主要是通過品味語言去感受:一是畫出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是自己覺得有味道的詞和句子;二是和同學討論交流這些詞句的表達效果;三是讀出這些詞句中所含有的味道。2.你對文章的主要人物孫悟空是怎樣評價的?為什么?3.講一講《三打白骨精》的故事;4.《西游記》中的人物,你還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么?5.小組合作表演課本劇《三打白骨精》。這一節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異常高漲。在合作探究中,學生以課本為材料,既扎實地訓練了自己的語文基本功,又形成了合作、探究、創新的能力。正如課標所說:“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因此,語文教學要立足課本,構建開放性的語文教學體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文本是形成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基石之一。通過文本,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文本的作用,把文本當成為教師與學生交互活動的平臺。要讓學生把文本看作自己的老師,當成自己的伙伴,當做學習的工具……充分利用文本中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文字、插圖、注釋、課后習題……使學生對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使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絕不能輕易撇開課文,或肢解課文,搞一些莫名其妙的空洞分析。
文本所占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它含有豐富的資源。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不斷地激勵學生,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去探索、去發現、去汲取……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走出文本,延伸文本的信息,形成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總之,文本是維系師生各方對話交流的紐帶和橋梁。我們不能將文本“束之高閣”。對廣大語文教師來說,回歸課文,練好內功,盡可能正確、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這是一道“鐵門檻”。只有教師自身積淀厚了,識理多了,視野寬了,立足點高了,語文教學才能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孫陽.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