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紅
“主題圖”是人教版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專家老師經過仔細推敲,以“場景”形式呈現,并配合簡潔文字的典型教學材料。它不僅生動地展現了數學知識,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而且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正確理解、深入挖掘教材提供的“主題圖”的內在含義,是把握教學目標、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實驗教材恰恰把握住了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觀察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數學知識。
教材中的主題圖只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還需要我們深層次地開發和加工。如何對主題圖進行深加工呢?
一、串一串,使主題情境生動形象
在教學中可適當地將主題圖擴充,補一些人名、地名、活動名稱等,串聯成主題圖中人、物,使形象更鮮明生動,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數學知識的習得、數學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就是在這種充滿情趣的課堂情境中進行的。如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分段計費應用題,課本第16頁的例題,配合練習四第6、7、8、9題,根據課本中提供的主題圖素材,讓學生客串“小司機”“自來水收費員”“郵遞員”,并經歷了“合照留念”和“打電話”等情節。環環相扣,趣味橫生,讓孩子們在學有用的數學的感受中渡過了快樂的四十分鐘。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手法豈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理想境界?而這種效果的產生正是建立在我們精心地研究書本中“主題圖”的設計意圖,且能合理取材,借材發揮,串一串,創編出充滿情趣的課堂情節的結果。
二、編一編,使主題氛圍妙趣橫生
主題圖的“場景”是靜態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往往無法同時兼顧兒童情趣、現實意義與富有挑戰性的數學知識于一體。所以我們要對主題圖進行適當的創編,編出更切合學生實際的主題場景,從而將這些濃縮的情景激活,使教學過程充滿活力。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除法這一單元,從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到商的近似數,再到循環小數,充分經歷了王×同學從體育鍛煉到400米短跑獲得冠軍的過程。考慮到如何使枯燥的計算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以“我要拿冠軍”為名開始場景的描述:在最近的一次體育競賽中,王×同學代表學校獲得了400米短跑冠軍,為學校爭得了榮譽!這節課讓我們來利用數學知識,做一位學習的小冠軍吧!頓時,孩子們個個興致盎然,躍躍欲試。由此使得這一教學活動充滿了挑戰性,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社會責任感!
三、講一講,使主題故事富有情趣
用故事的形式演繹“主題圖”情境,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如教學四年級數學上冊“商不變規律”時,可以將主題圖演繹成這樣的一個故事:花果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那里住著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讓一只小猴分桃子。猴王說:“給你4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吧。”小猴聽了,連連搖頭說:“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說:“好吧,給你40個桃子,平均分給20只猴,怎么樣?”小猴子得寸進尺,撓撓頭皮,試探地說:“大王,再多給點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顯示出慷慨大度的樣子說:“那好吧,給你400個桃子,平均分給200只小猴,你總該滿意了吧?”小猴子連忙說:“好了、好了!”猴王聽了哈哈大笑。同學們,你知道猴王為什么笑嗎?讓學生通過想象、操作、觀察、比較、討論等活動經歷,體驗探究的樂趣,感受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做一做,使主題活動精彩豐富
教師應深入鉆研主題圖的圖意,把它設計成讓學生參與構建的實踐活動,必將使課堂充滿生機,促進動態生成。有些主題圖是描摹真實生活場景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堂里再現主題圖實際情境,讓學生在現實環境中去觀察、體驗、感受,搜集大量信息,從而自然抽象出數學知識。
五、變一變,使主題內容豐實高效
例如,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主題圖: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在設計教學時,我們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新課程指導的學習方式,通過變一變,對主題圖進行重新組合,讓學生了解分數的發展史,產生對分數的好感。再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分一分、畫一畫、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中,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提供有利于學生展開觀察、實驗、操作、推理和交流的活動材料,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在自主探索過程中感受、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生在“好玩”與“美”的感受中增長了知識。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對待主題圖應用“一分為二”的辨證眼光去理性看待主題圖,并深入鉆研其中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對主題圖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這樣才能充分挖掘主題圖的功能,好好利用主題圖,使主題圖在我們的課堂上彰顯魅力。
參考文獻:
欽覺欣,柏凌.讓數學課堂在有效生成中彰顯魅力.學生之友:小學版,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