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萍
摘 要: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習過程應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傳統的數學課堂,學生已習慣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學生回答的“一問一答式”的教學模式,所謂的“數學問題”都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學生預先設想好了的,這是典型的以學科為本位的“目中無人”的教學?!耙磺袨榱嗣恳晃粚W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師必須實現以學科本位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轉變,真正實現學科教學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服務于人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數”山;學生;問;徑
一、現狀分析
受傳統課堂教學的影響,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大多是教師預先為學生設計好的或者是教材直接出現的。即使有的教師努力提倡學生“大膽”提問,也特意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卻往往會出現冷場、師生都尷尬的場面,使得自主提問在一定程度上仍流于形式。
“我國中小學學生與發展”課題組曾經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上課遇到問題當場主動提問的,小學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這樣的現狀很令人擔憂,如不盡快改變現狀,問題的出現只會屬于教師或教材,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顯然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更不利于學生的自由、主動的發展。
二、解決策略
1.營造氛圍——“想問”
學生的發展需要自由,這里的自由是學生主體精神的煥發、
思路的解放、創造的靈動。對教師來說,我們需要為學生營造自由發展的氛圍、條件和環境,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愿意提出各種數學問題。
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課伊始,我就出示多幅生活圖片(含有三角形的)讓學生欣賞,學生心理自然會產生疑惑:老師干嘛要給我們看這些圖片?它跟我們這節課會有什么關系?……學生一旦產生這種疑慮,就等于具備了一定的問題意識,只要有適當“時機”,學生自然就能提出心中的想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問題”。
2.鼓勵質疑——“會問”
為學生創設了充滿民主、平等、放松的課堂氛圍還不夠,還要為學生創設質疑問難的情境,讓學生警覺問題時時處處都存在,敢于提出問題。
例如,我在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當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個人學習等的學習方式獲得將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擴大或同時縮小相同倍數,分數的大小不變后,鼓勵學生對自己的發現進行質疑:你對你的發現還有什么疑問嗎?你能聯系商不變的性質來思考這個問題嗎?或者你可以自己舉一些例子來證明自己的想法……
3.指導方法——“善問”
“萬事開頭難”,學生開始嘗試質疑往往是自發的,沒經過多少思考提出的問題也只是一些膚淺的,甚至是與本課無關的問題。
例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這節課時,有的學生提出:我想知道人民幣是誰發明的?人民幣為什么要分成硬幣和紙幣?等等,這時教師需做的首先是對學生的理解和信任,當他們提問題時,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視他們,以示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很重視,給予的應是鼓勵,贊揚他們敢質疑的勇氣,然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
(1)引導從不懂處發現問題
例如,教學“三角形認識”這課時,教師在電腦畫面中展現很多生活利用三角形的實例圖片。讓學生觀察發現生活中存在的這些三角形之后,教師就創設啟迪質疑情境:看到這些圖,你有什么想說或想問的?學生思考后,爭著提出如下問題:房子的屋頂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難道不可以做成四邊形或其他形狀嗎?三角形的特點是什么?它的周長、面積該怎么求?……雖這些問題在本節課中可能解決不了,但這些問題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后自己提出來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學這些知識會特別注意聽,感到特別親切。
(2)引導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提問
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時,直接出示一組分數加減法的計算題,其中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也有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讓學生自己觀察并提出自己的疑惑: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否要用到同分母分數的什么知識?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與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會有什么關系?它們的計算法則是否相同呢?……
(3)引導在知識的“結合點”上找問題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課伊始就給出課題,讓學生自由質疑,由于學生已經具備對圓柱、圓錐的特征認識,也經歷了圓柱體積公式的探索,學生不難質疑:圓錐的體積可能與哪些條件有關?它的體積公式是不是與圓柱的體積有關系?可能會有什么關系?……
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質疑要點,逐漸就會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問題。學生的質疑水平一般都要經歷“自發質疑—優化質疑—創新質疑”這樣的一個過程,一次次體驗成功的喜悅之后,學生質疑積極性自然會提高,甚至希望自己每次提出的問題是高質量、
高水平的。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需求不斷上升過程中,質疑水平無疑會一點一滴地提高,最后提出創新型問題。
總之,學生具備問題意識,學生能質疑,這是思維活躍的表現。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質疑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由不敢質疑到敢于質疑,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提問,并給予恰當、公正、科學的評價,進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也言:“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笨梢姡瑔柺情_路先鋒,問是深耕之犁,“數”山有路“問”為徑!
參考文獻:
范強.課堂提問[J].云南教育,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