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大勇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提高語文能力必須緊緊抓住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載體——加強語言文字訓練這不僅是小語界的共識,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就是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怎樣通過訓練來達到語文能力的培養目標,還存在許多需要探討的問題。怎樣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使朗讀教學不斷深入呢?
一、依據大綱,分解目標
1.目標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注重培養朗讀的興趣。”在各年級的具體教學要求中,“閱讀”下的第一條就是朗讀要求,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教材特點及大綱要求的具體目標。
2.目標分解
從大綱到具體的課例,對朗讀的要求主要是正確、流利、有感情,能表達出感情、背誦。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課文及學生實際將目標進行分解。朗讀目標主要包括三個層次:(1)識記:讀正確、流利;(2)理解:讀出感情;(3)表達:表達出感情,能背誦部分段、篇,如《峨眉道上》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勞,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這用石板砌成的階梯,就沒有腳下的路,也就沒有游人的歡樂。”這段話表達了游人對鋪路工人無限的贊美之情。教學時應當將朗讀目標分解為三個層次:先要求讀正確、流利,這里要解決正音、斷句、停頓問題;再要求讀得有感情,這里要解決詞語的理解、重音的把握問題;最后要求把感情表達出來,并能背誦。
二、把握內容,選擇形式
小語教材內容廣泛,有感情濃郁的《梅花魂》《再見了,親人》,有情調柔和的《美麗的小興安嶺》《林海》,有知識豐富的《太陽》《冬眠》《“電腦”管家》,還有激昂壯烈的《狼才山五壯十》等等。從形式上看,有記敘文,有詩歌,有散文,有劇本。從表現方法上看,有的運用描寫,如《五彩池》,有的運用抒情;有的夾敘夾議,如《蛇與莊稼》。在具體寫法上,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特點,《狼和小羊》《奴隸英雄》以對話為主,《太陽》引用傳說,《燈光》采用了插敘寫法。教師只有把握了課文的內容、形式和寫法,才能在指導朗讀時,圍繞目標,胸有成竹。
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以對話為主的課文宜用分角色讀;要求理序的課文宜用默讀、引讀;理解課文詞句的宜用輕聲讀、換同讀、對比讀;檢查正誤、體會感情的課文宜用個別讀、領悟寫作方法的文章宜用集體讀、變序讀。越讀越有味。
三、分層朗讀,分步達標
1.分層朗讀
一篇課文往往要上兩節課,有的還要更長的時間。每節課都要體現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根據課時安排,教學目標可以分層實施。《可愛的草塘》要求用三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要把生字讀準,把長句子讀順暢,達到朗讀的正確、流利;第二課時要求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浪花”給人的感覺——發光、鮮亮、歡笑,“浪花”顏色的變化——鮮綠、翠綠、墨綠,體會蘆葦、蒲草、天空、云朵倒映在小河里顯現的美景;第三課時的讀,則要求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把文章的感情表達出來。
2.分步達標
目標有了,層次有了還不行,還要通過朗讀完成任務。這就要求朗讀不能流于形式,要認認真真地讀,實實在在地讀,真正使學生體會到怎樣讀才是對的,怎樣讀才是好的,為什么那樣讀不對,那樣讀不好。進行一個層次的朗讀,就要達到這個層次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