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桂秋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師越俎代庖已經成為歷史,孩子是課堂的主人。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學做合一”。他指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陶先生認為:“做”是教學工作的核心,而學生演課本劇就是“做”的一種具體表現。演好一場語文課本劇,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且能鍛煉學生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是孩子想象力和創造能力的集中體現,為他們將來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課本劇正獨領風騷,成為小學語文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他們活潑好動而又具有極強的模仿性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挖掘課本中語言生動形象,內容豐富有趣的課文,組織學生分小組編演課本劇。抓住典型課例《狼和小羊》和孩子們群策群力,獻計獻策,給孩子營造出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氛圍,讓孩子們相互討論,各抒己見,智慧碰撞。在對劇中人物的性格、語言、動作、神態及故事的前因后果的處理上,既不違背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引領孩子積極地探索,創造出四五個不同版本的續集。課本劇表演賽開始了,我很高興地看到每一個演員都是那么像模像樣,對課文語言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徹,就連平時最討厭上語文課的同學在扮演也是那么投入、那么專注,每一個臉上都帶著燦爛的笑容,課堂上歡聲笑語不斷。在笑聲中孩子們懂得了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與壞人作斗爭。
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增,編課本劇也更有創造力了。最令我感動的是學習《獵人海力布》一文時,班長孫××編導了4集課本劇,為了演好龍宮這場戲,她選了二十多位同學擔任蝦兵蟹將,頂著烈日足足排了一周。排練的嚴謹和規模是我始料未及的。只有一個同學的動作不規范,就得重來一遍。演出時把教室布置成了一個神秘的龍宮,看著孩子們精彩紛呈的表演,我感動地流下了熱淚。孩子們真的懂了,學會了,創造了!誰能不相信,10年、20年,不出現第二個張藝謀,第二個鞏俐?
同學們之所以對課本劇興趣盎然,是因為課本劇是發展學生特長的好機會,給學生想象、創造的空間。學生是課堂的主角。通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今后,將多多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讓課本劇這道風景亮閃閃。